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理论

8
實證主義觀點下之犯 罪學
一、起源於哲學中之實證哲學( positive philosophy )、 採用實驗科學之邏輯與方法論。 二、基於的理論假設: (一)人類的行為已經受到生物方面之決定(Biological Determinism Genetic Determinism),並非基於自由意志 所為。 (二)「犯罪人」經常不同於「非犯罪人」。 (三)犯罪通常是由多種原因所互動所產生。
犯罪學與刑法課程 蔡蕙芳教授
1
犯罪學理論(一) 現代犯罪學理論 生物學觀點 心理學觀點 社會學觀點
2
現代犯罪學理論之類別
心理學觀點 生物社會學觀點
選擇理論 整合理論
犯罪行為
社會衝突理論 社會結構理論 社會過程理論
犯罪學理論(二) 一、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傳統刑法基礎) 二、實證主義學派: ---生物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 ----社會學理論 社會實證理論(Social Positivism)
9
生物學觀點下之犯罪 學
傳統之生物犯罪學理論(Biocriminology):人類與生俱來的體格、 基因上特徵(genetics, or external observabl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造成犯罪行為,因此,「犯罪人」與「非犯罪 人」在生理構造上有所不同。犯罪的原因是「生理上的缺陷」 ( biological inferiority )。genetic inheritance, and other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body 一、生物學:體貌特徵Constitutional theories explain criminality by reference to offender’s body type,如,生來犯罪人(Cesar Lombroso (1835-1909) ) 二、遺傳學:家庭譜系(統計學The Juke Family The Kallikak Family)、雙胞胎、養子(對照法) 三、現代生物學:食物中之色素與鉛、暴露於輻射、腦運作失衡。
4
古典主義之犯罪學 理論
一、以人具有自由意志( free will ),而非已經「被決定」(決定 論)為基礎來解釋犯罪行為。 二、因為犯罪是基於自由意志所為,因此,刑罰理論中之 「應報理論」與此思想關係密切。既然是出於自由意志所為, 就應當對自己的決定、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貝加利亞(Cesare Beccaria)於1764年出版之「犯罪與刑罰」 ( An Essay o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以「社會契約」為基礎, 來論證國家處罰人民的權利(the right to punish)。 --刑罰唯一的合法目的是考量「效用」( utility )。換句話說, 因為使用刑罰是能為最大多數人創造最大幸福,因此刑罰的存在才 有正當性。 ---刑罰目的包括:一般預防與個別預防。
10Biblioteka 生物學觀點下之犯罪 學 修正理論: (一)現今,大多數的犯罪學者都認同犯罪源於 複雜的成因,人的生物因素與人所處環境(社 會)相互互動而產生。此即「生物社會學理論」 (Biosocial Theory)。 (二)生物特徵或基因只是預先決定了某些人的 某些行為模式的傾向,某個人是否真的犯罪仍 受她(或他)所處環境的影響。換句話說,環 境會讓行為人「順著」或「逆著」她(或他) 的內在傾向而為。
11
研究主題: (一)智力與犯罪 過去普遍認為犯罪與低智商有關。但 1931年的一個研究證明二者間並無關 係。 (二)精神分析理論:以弗洛伊德為代表。 他認為那些無法化解深層問題的人是心 理變態(psychopaths)。 psychopathic deviance (strange / abnormal thoughts
5
新古典主義觀點下 之犯罪學 一、著眼於古典理論在實際上難以運用 而對之進行修正。 ---人真的有「自由意志」嗎?真的有訂 立「社會契約」嗎? 二、發展於1800年早期。 三、主張某些因素會影響人類之自由意志,例如, 精神上疾病。 四、承認有些情況下之行為可以作為減輕責任能 力之基礎。
6
• 案例: 罹患妄想性精神病的女子劉○○恨女同事,教唆男友黃○○ 對女同事性侵害、拍裸照,並強盜財物,手段凶殘。 • 台中地方法院根據醫院診斷,認為劉女仍有判斷能力,判 她與三嫌五年至十八年徒刑;劉姓少年由少年法庭審理中 。法官審理,劉韶儀辯稱罹患強迫症、被害妄想及自體免 疫力失控之重大傷病「貝塞特氏症候群」,學業、職業及 人際社會功能明顯退化,近兩年已達「妄想性精神病」, 防衛性反覆檢查門鎖、食物是否中毒;現持續治療中,並 請求在家治療。 • 但成大醫院鑑定指出,劉女經神經學檢查及腦波均無明 顯異常,無法診斷出貝塞特氏症(Behcet’s Disease)誘 發精神疾病,自幼雖有人際關係不佳,主要表現為社交退 縮,且劉女經測驗智商一一五,因此認為,劉女教唆犯案 之時,屬於輕度精神耗弱,並非毫無判斷能力。
新古典主義觀點下 理性選擇理論 一、本理論認為並不需要以貧窮、智商、衝動或破 碎家庭等因素來解釋犯罪行為。 二、人類的選擇是在個人限制與情況限制下,根據 可選擇的機會來做出決定。 三、犯罪行為只是人類追求最大效用的理性行為中 例示。也就是,現代經濟學理論所採用邊沁最大 利益與最小痛苦之理論。本理論強調一個人選擇 去犯罪過程,承認因為想犯罪而去犯罪的人。 四、犯罪是一種選擇過程:將某種犯罪之機會、成 本、利益。每一種犯罪都有其特性。因此,要解 釋犯罪必須依據不同的犯罪類型來解釋。
社會學觀點下之犯罪 學 基本理論: 人類居住於社會團體中,該團體或該團體的結 構對人類的行為產生影響力。換句話說,人的 行為是由她或(他)所處的環境所決定,因此, 他們拒絕生來犯罪人概念。
13
社會學觀點下之犯罪 學
(一)芝加哥學派:試圖證明某個區域的犯罪率 與該區 域的某些特徵有關。高犯罪率與該區域之學校與家庭 解體( social disorganization )有關。 (二)涂爾幹無規範理論、與以無規範理論為基礎之緊 張理論(Strain Theory):價值相衝突的無規範狀態。 anomie 狀態使得人們對行為規範或自己的角色產生混 淆。Emile Durkheim – crime is normal, inevitable, and perhaps useful to society.Anomie – a lack of norms or social standards caused by rapid social change. (三)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犯罪行為是 經由學習產生。 (四)社會控制理論:「為什麼有些人不犯罪?」因為 他們屬於某個群體,受到該群體規範所拘束。幾乎所 14 有的控制理論都是以青少年犯罪為研究對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