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依教材章节顺序)会有细目分值,以旅游活动为例。
本概念仅供参考,可有一定灵活性提供更好的答案。
第二章旅游活动惯常环境泛旅游活动可持续旅游旅游活动(Tourism activity)旅游活动是一种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目的或以商务工作为目的一种短暂经历。
(2分)旅游活动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旅游活动是指一种人类的移动行为;第二,移动性导致异地性并产生了参与者与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接触;第三,移动及异地过程具有暂性特征而非长久移居。
(3分)惯常环境(usual enviroment)为了给旅游活动一个技术性定义,必须对惯常环境(何谓异地)进行物理界定。
不同的国家给出的界定不同。
有些国家提出的标准是旅行距离,有些国家的标准是离开所在城市,还有些国家是通过旅行时间的规定间接对惯常环境作出界定,比如6小时以上或过夜。
泛旅游活动(Pantourism activity)泛旅游活动是将人类在闲暇时间或工作时间内所表现出的户外游憩、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等各种短暂性空间移动行为界定于同一个领域内。
泛旅游活动是对旅游移动行为的最笼统的理解,它涵盖了户外游憩、愉悦旅游、商务旅游等各种旅游活动行为,并且在发展、研究这一广泛领域的同时,持有保护地球资源、尊重人类历史遗产、协调各部门价值观、平衡游客与社区利益等理念、鼓励研究者、公共组织和产业界朝着多目标协调、可持续旅游方面前进。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可持续发展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核心涵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表现在社会发展观、代际公平(当代及未来人类的需要都能够有条件得到满足)、经济观(经济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维护地球自然系统的基础之上)和生态环境观(人类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三个方面。
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是促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可持续旅游的原则: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目的地东道社会的需要和意愿,即能够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及生活质量得以改善,这是首要目的;为了实现上述首要目的,目的地应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业的需求,并不断保持对他们的吸引;为了实现上述所有目的,应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基础,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人造环境资源和文化资源。
第三章旅游动机Plog的旅游心理类型访客旅游者旅游动机(tourist motivation)旅游动机是促发旅游者决定去旅游、到何处旅游以及如何旅游的内在驱动力。
旅游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个人旅游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特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需要是动机的基础,但是动机并不是需要的简单延续。
动机是需要、诱因、情绪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Plog的旅游心理类型模式(Plog’s Tourism Psychology Model)Plog(1973)将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为自向型、中间型和异向型三大类型,以及类自向型和类异向型两个过渡型。
自向型的人,心理特点是思想谨慎,多忧多虑,不爱冒险;行为上表现为喜好安逸和轻松,活动量较小,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
异向型的人正好相反,心理特点是思想开朗,兴趣广泛而多变;行为上表现为喜好新奇,爱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意附和主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中间型是综合以上两个极端类型与中间型之间过渡的心理类型。
五种类型心理特征的人群规模符合数学上的正态分布,即中间型的人群规模最大,两个极端类型的人群数量较少。
访客(visitor)1963年罗马会议规定,访客是指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基于任何原因到其他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观光、访问的人。
根据访客在一个访问地停留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分为投宿访客和一日游访客。
1995年的定义为在访问地的集体或私人接待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投宿访客(overnight visitor),不过夜的人则为一日游访客。
2008年通过了的旅游统计国际建议中重新拟定的访客的定义为被访问地点常驻实体雇用而进行旅行的人,所有旅行者均为访客。
旅游者(tourist)旅游者是指那些在访问地的集体或私人接待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投宿访客(overnight visitor)。
旅游者的身份识别(identification of tourist)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描述,包括客源地(origin of trip)、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旅行目的等。
客源地指访客的实际居住地。
人口统计学特征有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和教育背景等;旅行目的指人们参与某一旅程的理由。
第四章旅游需求滞留时间旅游需求(tourism demand)旅游需求是在旅游动机等推力和目的地等拉力影响下,对旅游产品的真实需求量。
旅游需求是旅游动机的产物,可以视为人们对到访某一特定目的地的真实行为意向的总和。
旅游需求具有弹性较大、季节性明显、集中度较高、敏感性较强等特征。
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
旅游需求有两个约束条件,即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这里的消费能力既包括支付能力也包括闲暇时间。
旅游需求受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推力来自于游客自身的一些特点,而外部影响因素则包括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产品销售价格、文化异同性等拉力的作用。
旅游需求的预测是很有难度的,需要多种技术进行配合。
滞留时间滞留时间是访客在目的地所停留的时间。
为了给旅游活动一个技术性定义,必须对滞留时间长短进行界定,技术性定义有较强的历史性和地域性。
世界旅游组织建议,根据滞留时间长短划分为1-3夜、4-7夜、8-28夜、29-91夜、92-365夜等几种情况。
第五章特殊兴趣旅游(p.90)工业旅游(p.91)特殊兴趣旅游(p.90)特殊兴趣旅游是专项旅游或主题旅游产品的一个分支,其特征表现为主题领域较为狭窄,创新性较强,参与人数比较少。
可以说,特殊兴趣旅游是旅游产品的探路者、急先锋和试验田国。
现阶段特殊兴趣旅游主要有摄影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等。
工业旅游(Industry tourism)工业旅游包括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观光旅游。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工业遗产旅游是以过去的工业遗址为基础发展的旅游活动。
工业观光旅游主要有四种模式:名牌企业主题园(德国大众公司的汽车城)、工业园区观光地(美国硅谷)、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组合开发(农业观光、海淀度假和温泉保健等组合)。
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动机主要有:推广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延长产业链,获得经济效益;使游客受到教育;为社区提供休闲场所设施等。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p.112-113)旅游地生命周期1980年巴特勒(Butler)提出S形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他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介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滞长阶段、衰落阶段颧复兴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标志性特征。
众多实证研究表明,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完全一致的旅游地并不多。
实际中,不同类型的旅游地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类型的旅游地,因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经营方式下,其表象也有所不同。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战略管理、阶段管理、复兴策略、目的地营销等领域有理论指导意义。
第七章奖励旅游(incentive travel) 重大事件(mega-event) 地标事件(hallmark event)奖励旅游(incentive travel)奖励旅游的旅游者是受到公司激励的管理层或优秀员工,它是工商企业或其他组织为刺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归属感以及搞好与有关部门、团队和个人的公共关系而组织的奖励性旅游活动。
活动往往经过精心策划,融入了企业理念和管理目标,可以说是企业的一次市场整体宣传。
重大事件(Mega-event)重大事件的容量应超过100万观众,声誉应当是一个“必看的”节事,从规模和重要性来看,重大节事是指能为东道主创造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媒体传播效果、崇高声望或巨大经济效益的节事。
这一类节事的典型例子如世界杯足球赛、奥运会、亚运会等。
地标事件(Hallmark event)地标事件(标志性事件)是一种重复举办的事件。
对于举办地来说,标志性事件具有传统、吸引力、形象或名誉等方面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消逝,标志性事件将与目的地融为一体。
第八章旅游交通系统可进入性旅游交通系统(Tourism transportation system)旅游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交通搭乘工具、旅行通道、水陆站场三个物质载体及相应的公共及私营交通服务。
搭乘工具即旅游者选择的运输载体,承载旅游者进行空间移动的工具,如飞机、列车、汽车、轮船等;旅行通道是支持各类搭乘工具实现空间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空中航空、铁路轨道、公路网络、水上航道、地下铁道等;水陆站场即为旅行者提供集散、上下、中转及配套服务的空间,如机场、火车站、汽车部、游港码头、地铁客站等。
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旅游活动体现为人在空间上的移动,旅游交通所要实现的就是“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这三个方面的状况形成旅游者的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
可进入性反映了旅游者进出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包括交通的通达条件、道路和质量好坏、交通网络的完整程度、交通服务的人本关怀等。
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可以大大增强吸引力。
旅游交通不仅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客流量大小,而且对旅游产品的成本、质量、吸引力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的支撑,即使再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难以开发转化成产品。
第九章分销渠道旅游中间商旅游经营商旅游代理商分销渠道(Distribution channel)分销渠道即连接旅游供应商与旅游者之间的销售渠道。
二战后,旅游中间商行业规模急剧扩大,一部分旅游中间商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组织业务,他们依赖旅游代理商销售自己的产品。
分工取得了规模优势。
一部分旅游中间商专门从事产品组织业务,另一部分专门从事销售代理业务。
旅游中间商产生与垂直分工后,形成了旅游供应商-旅游经营商-旅游代理商-旅游者的销售链条。
这是包价旅游迅速发展,大众旅游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有多种其他的分销渠道存在,如旅游供应商-旅游代理商-旅游者或旅游供应商-旅游者等销售链条。
这些都是旅游供应商与旅游者之间的不同分销渠道。
旅游中间商(Travel Intermediary)人们进行旅游活动,需要多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最初,人们都是直接向生产企业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生产企业,如酒店、航空公司、车船公司、景点等,可以统称为旅游供应商。
人们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各不相同,旅游供应商又主要位于异地,这使得人们直接进行购买很不方便,也使得旅游供应商在销售方面存在困难,并且在产品和市场之间缺乏足够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