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第六单元)文言文默写及阅读分析附答案一、填空式默写:1.至于夏水襄陵, 。
2.其间千二百里,,不以疾也。
3.悬泉瀑布,,,良多趣味。
4.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5.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6.自康乐以来,。
7.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
8.何夜无月,,。
9.大雪三日,。
10.,天与云与山与水,。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
11.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12.,带月荷锄归。
,夕露沾我衣。
,但使愿无违。
13.征蓬出汉塞,。
,长河落日圆。
,都护在燕然。
14.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
15.,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
16.自古逢秋悲寂寥,。
晴空一鹤排云上,。
17.适与野情惬,。
霜落熊升树,。
18.谁道人生无再少?!。
二、提示性默写《三峡》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春冬:,良多趣味。
夏:,。
秋:,。
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以疾也。
3.《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
(山河秀丽句)描写泉水瀑布句是:,。
4.故渔者歌曰:“,。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此句与唐朝李白的,。
两句诗一致的。
6.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短文两篇》1.《答谢中书书》中首句,。
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山川美景的感受。
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的描写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3.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1)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2)抒发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湖心亭看雪》1.《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是:,,。
湖上的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湖心亭看雪》中使用白描句是:,、、、。
《诗词四首》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早晚躬耕句子是:,;表明自己归隐决心的句子:,。
2.《使至塞上》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
(诗中有画句)3.《渡荆门送别》诗人通过想象来描绘长江之景的句是:,。
4.《渡荆门送别》诗人通过长江之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6.《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课外古诗》1.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高远爽朗,毫无悲秋之意)2.好峰随处改,。
(梅尧臣《鲁山山行》)3.?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4.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作》)5.,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6.此地一为别,。
(李白《送友人》) 7.,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霜落熊升树,。
(梅尧臣《鲁山山行》)9.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 10.,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作》)11《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2.《浣溪沙》(苏轼·北宋)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休将白发唱黄鸡。
1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阙处()曦月()襄陵()沿溯()御风()素湍()怪柏()飞漱()属引()3.三峡具体指哪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提示:从视角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文中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1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A.或/王命急宣B.至于/夏水襄陵C.其间/千二百里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3.翻译句子(8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手法直接写三峡之景,结尾写“渔者歌曰”属描写,作用是三峡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_ 。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4.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二)一、重点字词:【共】。
【谈】。
【交辉】。
【四时】。
【歇】。
【颓】。
【沉鳞】。
鳞,。
【竞跃】。
竞,。
【欲界】。
【仙都】。
【复】。
【与(yù)】。
二、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亭下如积水空明。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阅读理解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3、全文以“”为线索,依据作者的,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6、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7.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8.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9.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
11.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12.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观潮》阅读测试题一、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一)阅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
(三).第二段描写,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
(四).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作用是。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