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文章全面扼要地批判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 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 《提纲》; 实践观; 实践唯物主义; 理论基石1845 年春,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提纲》中, 马克思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 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并且以实践为基础, 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提纲》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把客观世界当作直观对象而不是当作实践的对象,只是把人看做直观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结果是主体的能动性被掩盖。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是人们感性活动的结果, 然后才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 人首先是感性活动的主体, 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然后才是认识世界的主体。
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看待客观事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只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对象, 而不把它们当作实践对象, 在理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关系时, 又把人的认识当作消极的直观。
所谓“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 就是把客观事物看作与主体活动无关的“自在自然”, 看不到实践活动对客体事物的作用和影响。
所谓“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就是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看不到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人的认识不仅是感性的直观, 更重要的是理性的思维, 它不但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其最深刻的根源在于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
不了解社会实践是人特有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 从而抹杀了人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抹杀了革命的实践意义。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 萌发出了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既反映又构建的,是反应与构建的统一。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的根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费尔巴哈和其他的旧唯物主义一样, 虽然主张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的思维可以正确地认识客观存在, 但由于没有科学的实践观点, 因此始终没有正确地说明真理的标准问题。
这也表现出他在认识领域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找到一个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联结起来的中间桥梁, 这个中间桥梁必然是既能和精神的东西又能和物质的东西相一致、相联结。
这个中间桥梁就是实践。
因为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个主观能动活动过程, 是实现人们的目的、意志的精神活动过程; 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过程。
实践既具有生动的、具体的现实性品格, 又具有普遍性品格。
实践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统一起来了, 也就是把人们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统一起来了。
因此,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判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学说是不是客观真理, 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对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作出了科学的总结: ( 1)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明确断言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 2)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们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 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 达到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而离开具体的社会实践来谈论认识的现实性、认识的真理性则完全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 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根基和源泉, 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三、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提纲》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里所说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的是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信奉这种学说的19 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这种学说提出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思想。
马克思提出,按照“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观点, 要想培养出好人才, 必须首先有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教育, 创造一种合乎人性的环境。
那么这种环境和教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他们把人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无知的群众, 他们是天生的受教育者, 是受环境决定的; 另一部分是先知先觉的伟大人物, 他们是天生的教育者和环境的造就者, 因而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论者就陷入“意志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与这种旧唯物主义不同, 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 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与人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
他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这就是说, 实践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客观基础。
在实践中人置身于一定的环境( 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 并为其所决定, 同时又能动地改造决定着自己的社会环境, 而且, 人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也改变着自身。
要想改变自己, 就必须改变环境; 要想改变环境, 同样得改变自己; 并且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是一致的, 都离不开并且必然要通过革命的实践。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环境, 改变自己本身就是改变环境, 改变了的人就是改变了的环境, 改变了的环境又会带动周围环境的改变。
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社会环境变得日益合乎人的需要, 人自身也日趋完善和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 在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时要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 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四、实践的观点理解宗教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既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又同时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 因此马克思指出:“他没有注意到, 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这说明他没有进一步科学地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克服宗教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坚持从人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他说:“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 并在云宵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 这一事实, 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也就是说, 从一个统一的现实世界中分裂出一个宗教的, 想象的世界来, 从人世间上升到天国,使它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 这种情况, 只能从社会本身的分裂来说明。
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发展, 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它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展, 是和社会分裂为对抗的阶级分不开的。
在阶级社会中, 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的存在, 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社会根源。
所以, 要消灭宗教, 就要“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要揭露阶级社会的各种矛盾,并且用革命实践来解决这些矛盾, 推翻和最终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才是消灭宗教的唯一正确途径。
马克思在这里所阐明的道理, 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 放在社会革命变革中, 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问题的路径。
《提纲》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他离开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孤立地观察人, 认为存在着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而不懂得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唯心史观的理解,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 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它蕴含着如下几层意思: 第一, 人的本质并不是它的自然特性, 而是它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 而不是抽象的, 它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只有从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 才能真正说明人的本质。
第二, 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 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 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
第三,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 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以, 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所说的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的本质。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走向唯心史观的根源在于他们“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所以对处在一定市民社会关系中的人只能作孤立、直观的理解”。
五、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观的宣言在《提纲》的最后两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说: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阶级本质不同。
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 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 它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 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