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本文着重从如何培养小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能力以及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思维能力;质疑能力;解答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重点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质疑能
力以及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
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

”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
充问题。

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

” 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
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

”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
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

”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
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分析: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

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
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
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句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
理能力。

如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


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
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还可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

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
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
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
怎样列式呢?(28÷4)。

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
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
步达到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

”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留给学生质疑问
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从无
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例如:在
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
直尺等材料。

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

我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
学生想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
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
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问
老师。

另外,“问”也要因人而异。

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
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

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意
在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流畅性、有序性,促进学生独立质疑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小组合作求c与d的比值时,教师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问:“你会测XX的周长吗?怎样测?你会测它的直径吗?怎样测?”“你求得的c与d的比值是
多少?”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经过问与答,自由矫正。

这样,既巩固了求c与d比值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三、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要注重训练学生能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的、前后无矛盾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

学生用语言叙述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开始时往往语言噜嗦,层次不够清楚,
因果关系说得不确切等,这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分析过程的固定模式。

即:
用分析法分析时,这样说:要求××××问题,就得知道××××和××××;用综合法分析时,这样说:已知××××和××××,就可以求出××××。

例如:东风服装厂原计划18
天生产服装1800件,实际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
少件?用综合法分析:已知原计划18天生产服装1800件,就可求出原计划1天
生产服装的件数。

已知原计划用18天,实际提前3天完成任务,就可以求出实
际完成任务的天数。

已知要生产服装1800件,又知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就可
以求出实际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

已知实际1天和计划1天生产服装的件数,就
可求出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的件数。

用分析法分析:要想求平均每天实际
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和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


想求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要生产服装多少件和计划用几天完成,这两
个条件都是已知的。

要想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就得知道要生产服装的件数和
实际用几天完成。

生产服装的件数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用几天完成,就得知道
计划用几天和实际比计划提前了几天,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

分析完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
数学学习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