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6-47页,
题目: 17 航海家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大胆质疑。

3.科学态度: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体验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五、教学准备、:
1.帆船学具、地球仪、实验记录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你能猜想一下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吗?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地球是球形的?
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地球的视频。

谈话:是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上网、看书、询问,也许几秒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知道吗,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人们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艰苦的探究过程,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节课,就随着老师一起来体验一下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程吧。

二、探究新知:
1.古人的地球观。

谈话:在科技很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可能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大地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古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凭着肉眼观察这个大地,他们站在宽广的大地上,向四周看看,能看到什么呢?
提问:古人看到这些信息,能对大地的完整形状做出什么判断呢?
学生讨论交流:大地的边缘可能是圆的、方的、多边形的,但都是平的。

谈话:古代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猜测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答案了。

谈话:印度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大地是这个样子的,大地被象群支撑着,象群站在乌龟背上,乌龟蹲在蛇身上。

古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来;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順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我国古代人们做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可是,这种想象毕竟是没有根据的,于是有人又做出了猜测——大地可能是球形的。

东汉的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

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2.先哲的证据。

谈话:大家都看到大地是平的,突然有人说它是球形的,你觉得大家会对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怎么样?(就会提出质疑)怎么质疑呢?谁来质疑一下?(……)被问住了,那该怎么办呢?(寻找证据)哪些证据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呢?小组讨论一下。

证据一:设计对比实验模拟探究船入港时先见到桅杆,再见到船体。

设计实验方案——对比实验模拟——填写实验记录——汇报交流。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
证据二:出示月食照片,月食时月亮被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形的。

面对这种现象,你还会怀疑吗?这些证据够了吗?
这些都是靠一些现象来论证地球是球形的,有谁亲身证实了这一点吗?终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

证据三:视频播放麦哲伦的环球旅行;
麦哲伦以他的生命证实了大地是球形的。

这真是个伟大的发现,是当之无愧的航海家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做小航海家,重温麦哲伦船长伟大的发现之旅吧。

(学生体验)
3.最终的结论。

谈话:人们经过反复的探究终于得出了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6400千米,用带子围着地球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

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4.亲眼目睹的震撼。

但是人们又产生了新的梦想,你知道是什么吗?(亲眼看看地球的样子)
怎样才能做到呢?(走出地球,进入太空)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样子。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进入太空,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1969年7月美国阿姆斯特朗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播放杨利伟视频)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我们中国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时,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是啊,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感到骄傲,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三、课堂小结。

谈话: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人们探究地球形状的艰苦历程,人们先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然后寻找证据,最后得出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的结论。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观察得越详细,掌握的信息越多,对事物本来面目认识的就越具体,也就越能引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真相。

四、激励拓展。

谈话:随着航天技术和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呢,希望同学们从小就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一名科学家去探究地球更多的奥秘,也象航海家一样乘风破浪,不断进步。

五、板书设计:(见课堂实录)
《航海家的发现》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究的精神,对于科学也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能够尝试运用探究技术进行探究活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亲近自然,真爱生命,积极参加环境的资源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在教学中,应当多注意学生学习习惯
的养成,增强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验探究。

《航海家的发现》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学生了解地球是球体的这一科学事实的发现及验证的过程,效果不错,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动手、动脑,参与猜测、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航海家的发现》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航海家的发现》评测练习
1.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千米。

2.1519年,葡萄牙人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3.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变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的地方,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

4.下面不是航海家的是()。

A.牛顿 B.麦哲伦
《航海家的发现》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去激发四年级学生的兴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提出并探究新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在这节课中,层层递进,沿着人类发现地球形状的历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探究。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善于发现扑捉同学的闪光点,启发诱导同学有效学习,引导同学互动,合作交流,一起解决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地使
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在这节课中,课堂氛围既轻松愉快,又紧张刺激,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替进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教学始终活而不乱。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会在备课上下更多的功夫,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课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
(1)对学生活动前的指导不够,导致开始活动时学生无从下手,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2)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练。

《航海家的发现》课标分析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粒蓝色的、充满生命力的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首先从地球开始。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主要通过对地球开关、大小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对地球全面了解,并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采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