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倾向与矛盾心理

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倾向与矛盾心理

试析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倾向与矛盾心理摘要以《雪国》为分水岭,川端康成的创作呈现出与早期不同的特色,开始回归传统。

其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此外,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塑造了一个静谧的世界,与他现实身处的乱世形成截然对比,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唯美主义矛盾心理女性角色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川端康成是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以新感觉小说创作著称,后期则逐渐回归传统,在文学创作与审美表达上表现出日本传统文学具有的物哀思想。

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故事情节往往并不完整清晰,而只是顺着作者的意识发展,这种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关注。

在他看来,人性的本初是善与美的,但在外界的压迫下,人们常常表现出与自我内心相悖的行为举动。

而其代表作《雪国》中通过唯美意象与纯善心灵的鲜明映衬及现实世界对唯美意境的残酷剥离将这种社会悖论体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展示了川端康成创作的矛盾心理和生活中的彷徨与挣扎。

一《雪国》中的纯美女性角色分析人性美是贯穿川端康成作品的中心内容,无论是《千只鹤》、《伊豆的舞女》,还是《古都》、《山之音》,作品的主人公都有着温和、善良、谦让的美好品行,例如苗子为了千重子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伊豆的舞女们的纯洁善良等,而驹子和叶子也是被作者赋予真、善、美品性的光辉形象。

驹子和叶子是《雪国》中的两个主要女性人物,在她们美丽的容颜下都隐藏着一颗善良易碎的心灵。

驹子为了给老师的儿子行男治病而做了艺妓,虽然流落风尘,但驹子依然向往爱情,她苦等岛村的归来,对其依依不舍,这种真挚的情怀是不掺杂杂质的,在她的脸上偶有稚气,这种纯净美是不被世俗所异化的天性,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而作品中的叶子形象与《古都》中的苗子极为相似,她们与世无争、纯洁稚气,宛若不谙世事的仙境少女,她们都愿意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爱情,用一颗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不公平的事情。

故事之初,叶子作为一个守护者的形象出现,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病的行男,美丽的大眼睛中透出关切与质朴,深深地吸引了岛村。

而在故事的结尾,叶子又在那银河的亮光中直挺挺地坠落,“就好像那是非现实的幻影一般”,“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地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

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或者,在作者看来,复杂的世界本就留不住她,而她也终将回归平静,寻找安宁。

从驹子与叶子的形象分析来看,作者有意将她们独立于尘世之外,使她们的美更加纯洁,更加纯粹,这也是作者唯美主义创作倾向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

二《雪国》中的唯美意象分析雪国呈现出来的意象总是有种寂静清冷的感觉,无论是皑皑白雪亦或是层峦叠嶂,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静谧悠远,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整部书充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好像兀自编制了一个潮湿的梦境,又好像春日里连呼吸都浸在一汪水中,竟让人有”闲梦江南梅熟日”的阴凉感。

故事从始至终,多数都描绘着冬景。

雪国本来就是个以雪著称的世界,而偏偏在白茫之中,就是萦绕春天潮湿的气息,或许是文中岛村与驹子共度的那个短暂春日给人的印像特别深刻。

如初见驹子时,岛村所看到的景象:“杉树亭亭如盖,不把双手撑着背后的岩石,向后仰着身子,是望不见树梢的。

而且树干挺拔,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

”在这种清冷的冬天里,却总透露着生气和活力。

再如,“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

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

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

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

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

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那好似冰裂的声响与那似乎渐渐坠落的星辰都呈现出一种春的气息。

雪国中的意象是唯美的,像那飞舞的蝴蝶,洁白无瑕的雪,都表现出一种流动着的空灵。

而作者笔下的这种唯美意象又是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岛村在列车上初见叶子时的情景:“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

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

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

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这种唯美的雪夜之景仿佛是叶子纯美人性的代言人,在岛村的眼中,叶子近乎超凡脱俗,在这种唯美的意境中,自己好似身处虚幻世界。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三唯美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雪国的世界里,总是充斥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奈,人的纯净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冲击着读者的感观。

故事中,主要通过三种对比来体现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美好与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其一是驹子的梦想与现实处境之间的对比。

驹子本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姑娘,迫于生计,无奈要充当陪客的角色,但她的心里却是一片纯净的天地。

她热爱舞蹈,当看到岛村在研究舞蹈时,眼中迸发出一种光亮,这是她内心真实的反映。

驹子向岛村讲述自己曾经为了学舞蹈辗转他乡,但终因生活的贫困与潦倒使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舞蹈梦,这种现实处境与她对舞蹈的狂热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二是驹子的艺妓身份与她对岛村真挚的情感之间的对比。

驹子对岛村的情感是炽热的,她就像团火,女性的多愁善感使她颇为看重这段情感,不惜倾尽所有。

艺妓常常徘徊于形形色色的人之间,身处风尘,按常理来说,与客人耳鬓厮磨、甜言蜜语也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可驹子却是一个例外,她明白自己只是末流社会的艺妓,因而对爱情不敢心存奢望,但当人群尽散,面对一片狼藉之时,她心潮涌动,希望将自己的一切交与爱人。

当岛村去而复返,车子经过驹子时,她奋不顾身地跳上车子,眸子中闪现着愤怒、不解、企盼、无助和浓浓恐惧的光,有着常人没有的情绪与执着。

她那厚厚白粉的脸似乎只是为了掩饰她内心世界的纯净,这种浓艳外表与赤子之心之间形成明显的感官冲突。

其三是驹子与叶子之间的对比。

川端康成善于将天性相似的女子置于不同的生活处境下,以此来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生存发展的影响,千重子和苗子如是,驹子和叶子亦如是。

叶子单纯、善良,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天真无邪正是驹子从前所拥有的,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驹子沦为艺妓,渐渐将这种天性隐藏起来。

岛村之所以对在火车上对初见的叶子心生爱怜,除了因为她貌美外,还因为她对行男无微不至的关爱,那真挚的感情烘托出叶子的纯洁与美好的心灵。

火车外的景物是平凡的,但在岛村看来,人与物消融在一起,描绘出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

而驹子由于沦为艺妓,在岛村的眼中已经与纯洁无法联系在一起,因而尽管岛村深知驹子对自己那真挚火热的情感,也认为一切都是徒劳。

如果说叶子是唯美的代表,显现了超凡脱俗的气质,那么叶子就是现实压迫下人所呈现出来的真实面貌。

驹子与叶子的这种身份对比、生存环境对比与岛村对二人的情感对比反映出了在生活的重压下,人性的压抑与对世事的无奈。

四内心矛盾世界与物哀思想从本质上来讲,《雪国》中唯美与现实的对比是川端康成在面对二战时期日本社会现实的矛盾心理。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席卷全国并进行对外侵略扩张之时,日本的许多作家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歌颂战争,歌颂英雄。

而由于从小失怙,川端康成更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他反对战争,但在军国主义猖獗的时代,他只好选择沉默的反抗,以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日本评论家岛崎秀树说:“川端康成对军国主义是消极抵抗,《雪国》便是例子。

”在《雪国》中,川端康成刻意避开惨淡的社会现状与叫嚣的战争宣言,而选择了雪国这个与世无争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具有纯美的天性,可社会环境是残酷的,因而驹子屈服于现实,成为了艺妓,而叶子那样纯洁的犹如虚幻的女子终不被现实所容。

出于本心,川端康成是希望驹子与叶子幸福的,她们那样美好,本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但他在看到日本帝国的残忍与霸道时,意识到善良的天性人性被抽离,单纯的人们被戕害,这种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呼之欲出却无法言说,只有在《雪国》中发泄出来。

因而,叶子飘然而逝,驹子始终看不到希望。

川端康成这种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哀伤源于对现实的无奈,也源于对日本文学传统的依恋。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中最有特色的表达之一,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始,物哀思想便渐渐深入作家的创作理念中。

虽然,川端康成曾试图以现代派的创作以否定日本文学传统,但由于亲历日本发展变化,传统在其思想体系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影响。

尤其是在日本开始逐渐走向霸权主义、摆脱传统之时,川端康成更意识到日本传统的重要意义。

《雪国》即是他回归传统后的创作。

故事中的景物描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诉说,它在真实的基础上,自力生成“哀”的情感范畴,形成一种物哀的浪漫式叙述。

首先,叶子对行男、驹子对岛村那种真挚的感情是与景物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驹子对岛村那种明知求之不得还无私奉献的情感最触动人心,但一切就像那严寒的夜景,深沉黑暗看不到光明。

其次,《雪国》呈现出来的自然美景总是给人一种静谧和谐的感觉,让人对自然心生感动。

在作者的笔下,雪国的景色是有灵性的,可以体察人的情感,如“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的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的浮现出来”,表现出了岛村当时流露出来的丝丝哀愁。

这种物哀的思想使得川端康成近乎于迷恋自然,他用心感受自然的心,以自然为倾诉与表达的对象,因而一切景物描写都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而呈现出一种对爱情的无奈与叹息,别有诗韵。

五结语川端康成身处战争的硝烟中,却在《雪国》中虚构了一个和谐静谧的世界,这是对和平的渴望,也是对战争的无言反抗。

洁白无暇的雪国之乡,有着纯洁美好的叶子,有着真挚深情的驹子,但叶子在大火中坠落,驹子与幸福擦肩而过,预示着美好最终幻灭,暗示了战争对美好、祥和生活的破坏。

叶子从出现至陨落,在岛村看来像是幻影,这种对幸福的渴望与不可得反映出了川端康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他一生漂泊无着,亲人相继亡故,心中充满着感伤与孤独,因而他笔下的景物常常带有哀愁的情调。

他的作品像在描述一种唯美的画卷,但却又总在人们沉浸之中,痴痴欣赏时,又忽的将人拉近现实,让人清醒地看到现实的残酷。

恰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

”这种创作方式更能使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体察到人生的无奈与追悔。

总之,川端康成作为20世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创作表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作品中展示的日本传统的自然美与人文美往往成为一种感人的语言,倾诉着作者的心声,衬托出主人公的情感纠葛,令人心随其动,感悟其中。

参考文献:[1] 陈春香:《论〈雪国〉中的中国文化底蕴》,《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二十五卷第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