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害虫的防治

地下害虫的防治

地下害虫的防治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艳红,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

地下害虫是农作物的大敌,食害种子、幼芽、根茎,造成缺苗,甚至毁种,导致农作物减产。

农作物苗期极易遭受地下害虫的危害,因此防治地下害虫就成了作物安全生长的关键之一,怎样才能科学地防治地下害虫?为此,我们请来了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狄政敏老师,请她为听众朋友们介绍地下害虫的综合。

现在狄老师已经来到了演播室,狄老师,您好!专家:艳红你好!听众朋友大家好!1.主持人:狄老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地下害虫都有哪些种类,生产中常危害哪些作物?专家: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耕葵粉蚧、大蚊类和拟地甲等。

它们危害作物种类繁多。

生产中常见的危害是以下几类作物,一是禾本科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谷子。

在苗期引起缺苗断垄。

二是花生果和甘薯的块茎,引起花生果空壳、烂果,造成甘薯裂口子。

三是大葱地下茎受害。

四是蔬菜苗被咬死。

五是棉苗地上部分被截断。

六是新地下害虫的危害。

如大蚊、耕葵粉蚧。

2.主持人:好,下面请狄老师就禾本科作物的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来给大家进行详细介绍。

专家:禾本科作物的地下害虫种类以蝼蛄和金针虫为主,蛴螬在部分有机质高的土壤中数量高。

3.主持人:那么蝼蛄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是怎样的?狄老师请您接着介绍一下。

专家:蝼蛄又叫拉拉蛄,将幼苗根部咬成乱麻状,还在小麦行垄间串隧道,引起苗与土分离,而一行行或一段段枯死。

隧道田间拱起0.5~1厘米高,弯曲状,越是苗稀处危害越明显。

形态特征:蝼蛄属于直翅目蝼蛄科,有成虫、若虫和卵三种虫态,其中成虫与若虫形态十分相似,差别是若虫翅未长成,触角节数少。

蝼蛄形体纺锤状,前足开掘式,口器咀嚼式。

在北方地区以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为主。

华北蝼蛄成虫体黑褐色,长39~45毫米,触角丝状,腹末尾须1对;东方蝼蛄浅黄褐色,全身被细毛,体长30~35毫米,小于华北蝼蛄。

两种蝼蛄的主要区别是胫节背侧的刺,华北蝼蛄为一或无刺,东方蝼蛄有3个刺。

卵为椭圆形,2毫米,白色。

若虫初孵为白色,后期华北蝼蛄变为黄色,东方蝼蛄变为腹黄色,其余处灰褐色。

发生规律:华北蝼蛄3年一代,以成虫和8龄以上若虫越冬,6、7月份成虫产卵,若虫第3年8月羽化为成虫。

东方蝼蛄1年一代,以成虫、若虫越冬,第二年5月下旬产卵。

越冬若虫4月上旬开始活动,5月羽化为成虫。

每头蝼蛄产100多粒卵。

4.主持人:好,这是蝼蛄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那么金针虫的形态特征和发布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专家:金针虫又叫钢丝虫、小黄虫、姜虫、黄蛐蜒,专门在植株的地下根茎处钻洞,被它危害后植株地上表现萎蔫、枯心,田间缺苗和死苗。

形态特征:金针虫成虫为鞘翅目的磕头虫。

体黑色,前胸背板后侧角突出成锐刺状,前胸腹板中间有一尖锐的刺,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内。

幼虫身体细长,圆柱形,体壁光滑坚韧。

尤其是头和末节色深坚硬。

北方地区禾本科作物发生有三种金针虫。

三种的体色和尾节有差别。

体长20~30毫米。

其中沟金针虫幼虫红黄色,有光泽。

长20~30毫米,宽4毫米;细胸金针虫幼虫较细长,淡黄色;褐纹金针虫幼虫色较深,为红褐色,沟金针虫背面中央有一细纵沟,尾节分叉,叉的内侧各有一个小齿。

细胸金针虫尾节圆锥形,不分叉。

褐纹金针虫尾节近圆锥形,末端有3个突起。

发生规律褐纹、细胸和沟金针虫2~3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20~40厘米越冬。

第二年4~5月成虫出土活动,交尾产卵。

当年以3龄幼虫越冬,幼虫在土中生活两年后,第三年7~8月化蛹。

成虫羽化后不出土而在土中越冬。

三种金针虫的成虫均昼伏夜出。

干旱地区发生多是沟金针虫,温度在10~18℃时活动和为害最盛。

细胸金针虫喜在温度7~12℃活动和为害,超过17℃即停止为害,向深层转移。

细胸和褐纹金针虫喜欢湿润环境,土壤湿度在20%~25%左右,在秋季小麦播种后和春季返青后冬小麦上都有发生为害。

5.主持人:狄老师,农民朋友们很熟悉一种地下害虫叫地老虎,请您再介绍一下地老虎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专家:地老虎俗称地蚕、土蚕、切根虫。

禾本科作物中它主要危害玉米。

主要种类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八字地老虎。

以小地老虎为常发种类。

地老虎为害玉米幼苗。

1、2龄幼虫日夜群集在杂草或作物的心叶或叶背上取食,将心叶咬成针孔状,叶片展开后呈排孔。

3龄以后幼虫进入暴食阶段,分散为害,昼伏在1.7cm以内的土表内,夜晚出来,尤其在天将亮露水多时活动最甚。

将幼苗从近地面茎部咬断,把断苗拖到洞口取食,4龄后,每条幼虫一夜可咬断3~5株幼苗,甚至10株以上,造成缺苗断垅。

形态特征:小地老虎,属鳞翅目。

夜蛾科。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头胸部暗褐色,腹部灰褐色。

前翅肾形纹外侧有一尖端向外的契形黑纹,与亚缘线上有两个尖端向内的契形黑斑相对。

卵馒头形,表面有纵横隆纹,直径约0.5毫米,高约0.3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孵化前顶部呈现黑点。

幼虫体长37~47毫米,黄褐色至暗褐色。

表皮粗糙,密具黑色颗粒;蛹长1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末端具短刺1对。

发生规律:小地老虎在北方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蛹或老熟幼虫越冬。

3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

成虫晚上19:00~22:00活动最盛。

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对糖、酒、醋气味敏感。

一头雌蛾产卵1000粒左右。

散产,卵大部分产于土面或杂草叶背。

4月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

幼虫六龄,有假死习性,常咬断幼苗拖至洞口。

幼虫老熟后,潜入6cm深的土中,旋转身体形成土室后在内化蛹。

6.主持人:好,以上狄老师详细介绍了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狄老师,针对这些地下害虫的严重危害,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呢?专家:一是拌种。

50%辛硫磷乳油,用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

方法是先将药用少量水稀释,一般是50千克种子用5千克稀释液,将药液喷到种子上,边喷边拌,然后堆闷2小时晾干播种。

二是物理方法除虫。

利用金针虫、蝼蛄、金龟子的趋光性,每年4~8月在其出土期设置诱虫灯诱杀;玉米田为防治地老虎,应清除地内和边上杂草,减少产卵地。

地老虎还可设置诱杀盆诱杀,方法是配糖醋液,比例是糖:醋:白酒:90%敌百虫=6:3:1:1,放置盆中于田间,诱地老虎蛾子。

三是生长期用药。

小麦的秋苗和返青后玉米的幼苗期,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毫升,随水灌入土中。

或乐斯本1500倍液灌根。

还可用毒土,5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兑成10倍液后加细土25~30千克,制成药土。

然后于傍晚顺垄条施,后浅锄混土。

四是毒饵诱杀蝼蛄:用9%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拌炒香的麦麸,加青菜叶,于傍晚撒于植株周围土上。

五是地面喷药,利用地老虎1~3龄暴露地表的时机,喷施药液,如4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

7.主持人:狄老师,花生的主要是哪些地下害虫危害?怎样进行防治呢?专家:蛴螬是非常喜欢花生的,花生被蛴螬危害形成烂果、空壳,防治时期没有掌握好的地块,基本绝收。

形态特征:蛴螬的成虫是鞘翅目金龟甲,河北省发生的种类是暗黑金龟子。

金龟子的幼虫便是蛴螬,农户叫它大头虫,老母虫,白地蚕、白土蚕。

体乳白色,体壁柔软、多皱。

体表疏生细毛。

头大而圆,有胸足三对,遇惊扰假死为“C”字型。

发生规律:暗黑金龟子一年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化蛹,6月成虫陆续出土,麦收后为出土高峰,出土后金龟子飞到榆树、杨树上取食树叶,并到玉米、高粱等矮杆作物上交尾,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天亮前到花生、大豆、甘薯田产卵。

卵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一百粒左右。

喜欢产在生长茂盛田块,因而春播重于夏播。

7月10日左右为卵的孵化盛期,7月10~15日为幼虫蛴螬的1龄期,此时抗药性差,为防治最佳适宜期。

6~8月危害花生果,花生收获后由3龄蛴螬入土越冬。

蛴螬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

因此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

8.主持人:蛴螬虽然是常规的地下害虫,但在花生上为什么危害这么重,农户的防治为什么这么被动呢?专家:首先是发生隐蔽性,蛴螬一直处于土中,因此用药必须灌根,药液渗到5~10厘米土中。

二是药剂的持效性不能达到控制整个危害期的要求,如辛硫磷颗粒剂20天药效,防治需要多次用药。

三是没有掌握适期用药。

四是缺乏综合防治技术。

仅单纯用药,由于发生数量大,持续时间长,难以防治。

综合防治技术:(1)田间设置诱虫灯,50亩一盏,6~8月的成虫出土期夜晚开灯,诱杀金龟子,减少产卵。

(2)花生收获时在刨花生的同时将翻出的蛴螬收拾起来杀灭,据经验可有效减少来年虫口密度。

(3)药枝诱杀金龟子。

将0.5~1米长的新鲜杨树或榆树枝浸在50倍液的40%氧化乐果中10小时,于傍晚插到田间,每亩5把,诱金龟子食用,次日清晨收起,连用2~3天。

(4)48%毒死蜱乳油250~400毫升或3%辛硫磷颗粒剂5千克,拌细炉渣或粗砂20~25千克顺垄撒施并覆土浇水。

春花生7月中、下旬防治两次,麦套花生7月下旬防治一次。

(5)新型长效药剂。

使用35%绿鹰微胶囊剂防治花生地下害虫,药效期长达近4个月,使用绿鹰一次可有效控制花生生育期内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

方法是①药液喷穴:播种时每亩用35%绿鹰微胶囊剂800~1000克兑水30~40千克(即2~3喷雾器),花生下种后直接喷在穴内(喷到种子上不烧种,喷到穴外无效),每穴4~5毫升,喷后迅速覆土。

②苗后灌墩:在花生出土破膜后至开花前用药灌墩,亩用35%绿鹰微胶囊剂800~1000克,兑水150千克(即10喷雾器),均匀浇灌在花生根部。

③每亩用35%绿鹰微胶囊剂800~1000克兑水1~1.5千克拌干细沙30~40千克,均匀穴施盖在花生种上,然后马上盖土即可。

9.主持人:狄老师,还有哪些新的地下害虫,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好让农民朋友防患于未然。

专家:近年棉花、蔬菜田发生新的地下害虫,经研究鉴定是少见的大蚊类幼虫。

特别是棉花地发生数量大,危害明显。

斑大蚊属双翅目,大蚊科。

观察所采标本,斑大蚊成虫体黄色,有长的足。

前、中、后胸分别有3、2、1个黑斑。

腹背各节上有伞状黑斑,腹面各节有黑斑。

它体长15~25毫米,翅透明,翅展40~50毫米。

幼虫10~30毫米长,无足,体灰褐色,身上多皱折无光泽,白天躲在1~2厘米的土中,夜间为害植物的根。

产卵在土中,卵黑色、椭圆形、0.2毫米。

目前对斑大蚊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还不清楚。

防治试验认为斑大蚊幼虫抗药性不强,用菊酯类杀虫剂均可除治。

玉米耕葵粉蚧是一种蚧虫,其若虫寄生于玉米根部及近地面的叶鞘内。

吸食汁液,聚集危害,受害植株茎叶发黄,下叶叶片干枯,矮化不长,重者全株枯萎死亡不能结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