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热电联产的前景

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热电联产的前景

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热电联产的前景————————————————————————————————作者:————————————————————————————————日期:发展热电联产的意义与展望摘要热电联产能够有效节约能源并改善环境质量,是国内外工程界人士所共知。

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分散锅炉房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热电厂的建设是治理大气污染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集中供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综合利用率;发展热能逐级利用技术,热、电、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

(1)根据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燃料供应以煤炭为主的特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式具有明显地节能和环保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热电建设资金不足;法律不健全;行业管理工作急待加强;发展热电联产政策不够落实。

(3)发展热电联产的方法:制订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热电联产;提高联电联产的装备水平。

(4)热电联产的发展趋势:大城市发展大型抽汽冷凝两用机组;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城市发展热、电、冷联产;城乡发展煤气、热力、电力三联产;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利用现有工业锅炉发展热电联产。

关键词;热点联产的兴起热电联产的发展热电联产的意义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热电联产的前景目录1 热电联产的发展时期┄┄┄┄┄┄┄┄┄┄┄┄┄3 1.1 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3 1.2 1971年--1980年期间热电联产项目发展处于低潮┄┄┄51.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有了新的发展┄┄┄┄┄72 中国热电联产的现状┄┄┄┄┄┄┄┄┄┄┄┄7 2.1 目前热电联产发展的特点┄┄┄┄┄┄┄┄┄┄┄┄┄72.2 现在热电联产己达到的水平┄┄┄┄┄┄┄┄┄┄┄┄83 热电联产在中国体现的优越性┄┄┄┄┄┄┄┄10 3.1 节能┄┄┄┄┄┄┄┄┄┄┄┄┄┄┄┄┄┄┄┄┄10 3.2 改善环境质量┄┄┄┄┄┄┄┄┄┄┄┄┄┄┄┄┄ 11 3.3 缓和当地的电力紧张┄┄┄┄┄┄┄┄┄┄┄┄┄┄┄11 3.4 提高供热质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12 3.5 为灰渣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123.6 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134 目前发展热电联产存在的问题┄┄┄┄┄┄┄┄┄13 4.1 热电建设资金不足┄┄┄┄┄┄┄┄┄┄┄┄┄┄┄┄13 4.2 法制不健全┄┄┄┄┄┄┄┄┄┄┄┄┄┄┄┄┄┄┄14 4.3 行业管理工作急待加强┄┄┄┄┄┄┄┄┄┄┄┄┄┄144.4 发展热电联产的产业政策不够落实┄┄┄┄┄┄┄┄┄65 热电联产建设经验与技术发展趋势┄┄┄┄┄┄165.1 热电联产建设经验┄┄┄┄┄┄┄┄┄┄┄┄┄┄┄165.2 热电联产技术发展趋势┄┄┄┄┄┄┄┄┄┄┄┄┄186 中国热电联产的前景┄┄┄┄┄┄┄┄┄┄┄┄20 6.1 节能工作的需要┄┄┄┄┄┄┄┄┄┄┄┄┄┄┄┄20 6.2 环境保护的要求┄┄┄┄┄┄┄┄┄┄┄┄┄┄┄┄20 6.3 工业用热需求量大┄┄┄┄┄┄┄┄┄┄┄┄┄┄┄20 6.4 民用采暖生活用热迅速增加┄┄┄┄┄┄┄┄┄┄┄21 6.5 农村小热电的发展┄┄┄┄┄┄┄┄┄┄┄┄┄┄┄21 6.6 政府的大力支持┄┄┄┄┄┄┄┄┄┄┄┄┄┄┄┄22一、热电联产的发展时期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电力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及十五年远景规划中,当时学习原苏联经验,发展热电联产,建设区域性热电厂是很受重视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明确确定了发电量与供热量的增长数字,在技术政策上也明确要建立供工业用的热电厂和供工业及市政公用的热电厂,发展热化事业。

所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部分新建的电厂是热电厂,都装有抽汽式供热机组,1957年供热机组占全部火电设备容量,从1952年的2%增加到17% 。

在世界上仅次于当时苏联,居世界第二位。

在制订电力规划中,提出除了在用热多的大企业近旁建设大型热电厂外,还应注意到小型工业热电厂建设问题,只要工业企业有热负荷40~50t/h,就应研究建设热电厂。

同时也认识到热电联产不仅是电力工业部门的事,也要与其他工业部门密切配合,要考虑综合经济效益。

在制订区域热电厂计划时,重视热力负荷的真实性,选好供热机组型式,以切实保证热电厂节约燃料的目的。

当时市政生活热化方面尚未提到主要日程,以满足工业热负荷为热电厂建设原则,不专门建设热电厂。

当时提出建议各地区采用自备锅炉供暖,采用热水为介质供热,以为今后大量改由热电厂供热时,可以不再改造已建的用热设备,以免造成浪费。

在此期间,电力系统在华北电力设计院组建了供热管道室,约有近百人,专门负责研究热化发展规划,热力网建设等问题。

为培养热化建设人员,还聘请了原苏联专家指导热化规划设计。

这个机构同时还承担了区域热电厂的热力网工程设计。

从1954年建立到1960年初,这个组织已全部掌握了热化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热化发展的基础资料,提出了国家发展热化有关研究调查报告。

1962年为摸清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所建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发展热电联产。

以华北电力设计院供热管道室为主,组成六个强大的调查组,对十五个热电厂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调查。

报告认为:这些热电厂供热能力平均利用程度仅为48%,其中有15%左右的机组投产后2~3年供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节能效果较好;而大多数热电厂投产后要经过5~7年供热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平均的节能效益较低;少数热电厂投产后,由于各种原因热负荷显著减少,甚至主要热用户由于计划变动,搬到其他地方建设,致使机组长期不能发挥效益,也有因机组选择不合理在非采暖区装了具有低压抽汽的供热机组,降低了热化效益,影响热电联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有上述问题“总结报告”提出:1960年15个热电厂共发电110.25亿度;供热11.72×1 0 6百万大卡;节约85.41万吨标准煤;平均每百万大卡节约73公斤标准煤;比较好的热电厂,每供热一百万大卡,平均节约标准煤89.64公斤。

热电厂建设中比凝汽电厂多耗钢材,经计算每多耗一吨钢材,每年平均可节约34.4吨标准煤,热电联产的优越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2、1971年~1980年期间热电联产项目发展处于低潮主要原因是第一、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热电厂,由于热负荷设计偏大,造成热电厂节能效益下降,同时建设区域热电厂需要协调有关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量很大,一时难以定案,致使热电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由于热负荷限制不可能发展大容量供热机组(当时供热机组最大容量为5万千瓦),而大容量高参数凝汽机组,热效率高,热电联产方案与分别生产热能、电能方案比较,热电联产效益差。

在此期间,由华北电力设计院支援各大区设计院的热网专业人员也因热电工程不多而改行。

后期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用热量增加,热电厂仍然增加了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的6.8%。

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占到23%,也就是说这段时期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了。

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有了新的发展1981年以后,中央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略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

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制度。

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厂项目建设。

在此期间,电力部除了在计划司内组织审查节能项目外,在动能经济研究所成立了热化室,承担小型节能项目审查工作。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建设热电厂其热负荷必须落实可靠。

当时制订的原则是:需要供热的企业没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电厂不考虑供热、不安装供热机组,不给予报批热电厂设计任务书。

为提高热化经济效益,尽可能的采用背压式机组或抽背式机组。

1981~1985年期间节能基建共安排热电项目137项,总规模达到236万千瓦,计划年节约标准煤383万吨。

这137个项目中,区域热电厂78个,自备热电厂59个,以公用区域热电厂为主。

由于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减轻分散锅炉房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局已将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作为产业政策确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90号主席令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发下列通用节能技术: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能综合利用率。

从此发展热电联产有了法律保障。

最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印发了《节约能源法》的配套法规之一《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以鼓励促进热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中国热电联产的现状1、目前热电联产发展的特点经过40多年来热电建设的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一条中国式的热电联产发展道路,除了几个大城市采用的大型机组供暖外,主要发展了中小型热电联产和自备热电厂。

(1)最近几年热电厂的建设主要是在已有的工业区内搞热电联产,代替目前分散运行的小锅炉,因而热负荷比较落实,资金易于筹集,建成后能很快的形成供热能力,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

(2)热电厂建设强调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并明确没有城市热力规划的热电项目不予审批,因而现在很多城市和县镇均编制有热力规划。

1997年底国家计委又专门发文要求各地编制热电联产规划。

将热电建设纳入长期发展计划。

(3)热电建设中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也发展一个企业为主兼供周围企业的联片供热的热电厂和企业纯自备热电厂,以发挥各自的优越性。

(4)热电厂的建设已由电力部门独家建设,发展为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和部门企业共同建设的兴旺发达局面。

(5)建国初期(1949年)甚至建国前建设的中低压凝汽电厂,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电厂已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而机组老旧煤耗高,纷纷改建为热电厂向城市供热,使老电厂恢复了生机。

(6)随着城市供热规模的扩大,开始采用20和30万千瓦抽汽冷凝供热机组,这些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在非采暖期与凝汽机组效率基本相同,在采暖期有明显的节能效益,因而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7)一些地区由于乡镇工业的发展,需要统一解决电和热的供应问题,因而一些县、镇形成大办热电的高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