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的策略
【摘要】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进而突出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施新课程后,通过学习与培训,我逐渐认识到了建立互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环境的重要性,也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创设师生互动交流的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人类进行每一项改革都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与挑战,实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也是一样。

因此,要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我们就必须从转变观念着手,创设有利于互动交流的条件。

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无形当中我们就会产生一些惰性,习惯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即使迫于形势的需要进行了一些改革,也是“换汤不换药”。

为适应
新课程的需要,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方法,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的创新人才。

二、创设情境,提供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叶澜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问题情境。

有了这个平台,师生就会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1.联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概率》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第十二届全运会进行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辽宁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的福建代表团旗手只有一人,如果现在王哲林和李健都想担当此重任,很难取舍,真不知该把旗给谁,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抓阄。

生2:抽签。

生3:猜拳。

生4:投硬币。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抓阄、投硬币等较好想法予以肯定。

师:为什么要用抓阄、投硬币的方法呢?
生(经过讨论,异口同声):这样做公平,能保证二人当旗手的可能性一样大。

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进行归纳: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上“反面朝上”,但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所以能保证二人当旗手的可能性一样大。

那么,这种直觉是否真的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用投掷硬币为例,通过试验来验证一下。

教师联系实际设置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为师生互动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合理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师:如果要从我们学校出发到辽宁去看第十二届全运会,你打算怎样走?
生1:我打算做火车去。

生2:我打算做汽车去。

生3:我打算做轮船去。

生4:我打算做飞机去。

教师对各个方案并不进行简单的孰好孰坏的评价,而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出到辽宁去看第十二届全运会的路
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得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结论。

此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下面的问题,进行延伸与拓展:如果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爬到顶点B,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蚂蚁的爬行路线,进一步加深了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理解。

三、加强指导,保证师生互动交流的实效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其中却少不了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发状态下的探究,要不然我们就会从“大包大揽”的一个极端走向“放任自流”的另一个极端,影响师生互动交流的成效。

例如在学习《绝对值》的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则参与进去,听取各小组的讨论,并辅之以适当的点拨。

师:请同学们各写5个喜欢的数给同桌,由同桌写出它们的绝对值,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生1:|2|=2,|3|=3,|-1|=1,|-2|=2, |a|=a。

师:|a|=a吗?
生(部分学生):对。

生2:不对,|a|也可以等于0。

师: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生2:因为a是字母,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0,当a是正数时|a|=a ,当a是0时|a|=0。

生3:那a可以表示负数吗?
师:当然可以。

生3:当a表示负数时,|a|等于多少呢?生4:等于a。

生5:等于-a。

师:一个负数的绝对值等于什么?
生6:等于它的相反数。

生2:当a是负数时, |a|=-a。

生3:绝对值表示距离,距离难道还有负的吗?
师:距离当然没有负的。

生3:那|a|=-a,-a不是负数吗?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7(立即做出反应):a表示负数,-a当然表示正数了。

生8(不甘示弱):比如a=-3,那么-a=-(-3)=3,所以-a表示正数。

生3:那为什么“-a”带“-”号呢?
生9:带“-”号一定是负数吗?比如-(-3)就表示正数。

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大胆发言,说出了自信;积极思考,突破了常规;主动探究,激发了热情;学生说服了学生,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为下面的知识
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可以想象,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就不能够保证对相关的知识有个明确的理解与掌握,也难以使师生交流落到实处。

四、灵活评价,开创师生互动交流的新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起点高低进行灵活评价,让所有同学都能够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师不但评价学生,学生也要评价学生,教师还要接受学生的评价”。

在评价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开创师生互动的新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学习《反比例函数》内容时,我尝试新的评价方法,效果不错。

师: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问题,我们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完成下面两个问题:(1)我校还有5吨煤,则可烧天数y与每天烧煤量x之间的关系是。

(2)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 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 m2)与其深度d(单位:m)的关系是。

在思考的基础上,不少学生都举起了手,我选择两位“学困生”分别来回答。

生1: xy=5 生2:Sd=104
师:说的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函数
与我们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样吗?
让学生探讨几分钟后,我找学生回答。

生3(学习一般的):一个值增大,另一个值减小,是一个特殊的函数,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一次函数。

师:你能不能告诉我这种特殊函数的一般形式?生3(学习一般的):可以写成k=xy的形式。

生4(学习比较好的):可以写成y=k/x的形式。

教师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反比例函数。

通过教师让基础不同的学生来回答难度不同的问题,并作出评价,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开创了师生互动的新意。

总之,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类型有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与学生开展互动,力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显林.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J].山东教育.2008(17).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编辑/张俊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