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第一讲(精)中医养生学概论04级讲稿第一讲绪论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1)强调整体性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
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
——环境养生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
——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5)综合、辨证的调摄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
——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6)强调养生生活化● “道不远人”● 养生勿求速成3、学习养生的目的:●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一、先秦时期1、《周易》与养生1)〈周易〉书名的含义“周”————周期,周而复始,无有穷期。
“易”————从根本上说是指“变化”,即所谓“变易”;而这个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掌握的,这就是“不易”;当你掌握了规律,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就变简单了,这就是“简易”。
“易”的三个含义:变易——不易——简易2)《周易》的基本内容《周易》的基本内容包括《本经》和《易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卦爻符号和卦爻辞。
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有“ ”阳爻和“——”阴爻两种。
八卦:乾(天)坤(地)坎(水)离(火)震(雷)艮(山)巽(风)兑(泽)六十四卦:乾卦:由阳爻组成,六爻纯阳,故为至阳,其体至健,其性纯阳。
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不可发挥作用):初阳在下,阳气伊始,故宜藏不宜用。
冬至阳气初生,注意保护。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第二个阳爻,阳出于地面,开始普施才德,遇之有利。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整日勤勉不息,晚上也警惕,虽处危地,也没灾。
指君子昼夜辛劳,时时提防,虽居处险地也无恙。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四为上卦之下,不居天,不在地,处于交界地。
故或跃而出水,或潜而入渊,可出可入,随时变动,才能无咎。
九五,龙飞在天,利在大人。
九五,阳气已盛于天,万物兴茂。
龙飞在天,人的天时之助,人得到上层的帮助,故一切顺利。
上九,亢龙有悔。
阳亢盛之至,物极必反。
《易传》:是对《本经》的注解、说明和发挥。
对卦爻辞的解释、说明和发挥。
3)《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周易》提出了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居安思危的预防观《易系辞下》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道家养生思想1)道法自然“道”是从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提取的规律,是自然法则,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
1)中庸之道关于中庸,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指最恰当的那个位置。
那么,如何做到中庸,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通过视、观、察把事情的前前后后从现象到本质彻底搞清。
也就是认真地观察事物、体会事物,认真地观察人、体会人。
换位思考——“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和为贵”,与自然界和谐(顺应天道,养气中和),与人和谐相处2)修身养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养生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诗、书、礼、乐陶冶性情3)饮食养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言,寝不语”4、《内经》对养生学的贡献1)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人“以四时之法成”2)对生命规律的认识:“阴平阳秘”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生命机能稳态学说3)顺应天时的整体保健观:《内经》的“脏气法时”理论是四时养生的基础。
4)提出了养生原则和方法:《内经》确立了“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并提出外以避邪、内以养正的原则和多种养生方法二、汉唐时期一)佛家养生思想佛家讲“因果关系”、“六道轮回”。
1.专心修禅禅是指古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意为“静虑”,具体指安住一心,静心思考的宗教修行活动。
佛家在禅定的过程中,通过静坐,制心一处,作到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内息杂念,外屏攀缘,从而开发智慧。
强调调身、调息、调心和止观。
实际上,禅定即佛家的静坐气功。
禅定的锻炼有助于排除外来和内生的不良因素的干扰,保持良好心态。
佛家的一个宗教流派“禅宗”认为:学禅不一定非要有一定的固定程序,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睡觉,工作娱乐都是含有禅,都可以从中修禅。
因此,我们可以吸取“制心一处”的精神实质,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心某项有益的活动,如,抚琴、绘画、下棋、书法、育花、养鸟、钓鱼、打拳等,乐而为之,持之以恒,能怡养性情,健身防病。
在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在哲学观念上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简而言之,三家的教义,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修身养性,实现人生价值;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久视,虽入世但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以超凡脱俗,得道成仙;释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强化“精神自我”,不修今世修来世。
二)张仲景的养生思想——《金匮要略》1、顺应时气2、养慎思想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
3、五味调和4、重视胎产保健三)华佗的运动延年说——创立了五禽戏四)《神农本草经》重视补药此书共载中药365种,分上、中、下三类。
其中上品中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功效的药物有85种。
如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杜仲、茯苓等。
五)孙思邈对养生学的贡献——《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孙思邈卫生歌》1、奠定了我国食疗学的基础。
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
2、强调房中保健孙氏很强调性卫生保健。
他认为既要适当节制,又不要强忍硬抑。
而且提出一些房中禁忌。
3、重视妇幼、老年保健4、注意环境居处的选择和改善六)葛洪的养生思想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其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养生要尽早着手● 养生重在宝精行气● 养生以不伤为本七)弘景的养生思想道教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
著成《养性延命录》,是一本我国养生史上较早的养生专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指导意义。
其养生思想主要有:● 寿命在人不在天;●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服气胎息;● 导引按摩;●饮食调摄;● 起居保养;房中保健。
三、宋元时期1、《寿亲养老新书》——邹铉宋代陈直编著了《养老寿亲书》,元代的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续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更加详尽。
● 强调精神摄养●主张饮食调摄● 提倡顺时奉养● 重视起居护养● 注意药物扶持2、《饮膳正要》——忽思慧古代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面世。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了这一部书。
本书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
附录版画二十余幅,文图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
3、《儒门事亲》——张子和张氏在《儒门事亲》中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
他的养生保健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
并提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炼气功等方法。
4、《脾胃论》——李东垣他在《脾胃论》中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调养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调节饮食护养脾胃● 调摄情志保护脾胃● 防病治病顾护脾胃四、明清时期1、《理虚元鉴》——汪绮石《理虚元鉴》对虚劳病提出了论治和预防措施。
他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2、《遵生八盏》——高濂对古代的医集进行整理著成《遵生八盏》3、《老老恒言》——曹庭栋《老老恒言》是他参阅了三百多家的养生著作而编辑的老年专著。
针对老人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而实用,为中医老年医学作出了贡献。
第三讲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天人相应的宇宙观——整体观●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动静互涵的运动观一.静互涵的特征1.“动”的含义动的内涵:形体运动,气血、精气运行。
动的特征:精神放松,外动内静。
1.静的含义思想静,机体放松● 中医病理学认为人体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皆由动静失宜所致。
过度安逸,饮食失节,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动少静多,动静失序,运动失常——气滞血瘀、痰饮内停、饮食停滞、糟粕蓄积等,“五劳“、“六极”、“七伤” 头目眩晕、心烦不寐、动之太过,或动而不静,气机失调——遗精滑泄、二便不禁等。
四.动静结合的养生保健养生方法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具”达到养生的目的。
1.静以养神● “神”的特点: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历代养生家养神观点:道家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守静笃”。
医家养神思想:《黄帝内经》指出了“恬淡虚无”的“去欲”养生思想。
清代的曹庭栋提出清静养神的新观念:“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 养神的方法:少私寡欲、调摄情志、顺应四时、修性诒神、气功导引等。
1.动以养形● 形的特点:易伤难养。
● 养形的观点:《吕氏春秋达郁》篇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金元时期的张子和指出:“惟一血气流通为贵”。
华佗指出:“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动形的方法:运动、劳动、散步、舞蹈、太极、导引等。
四、调平衡的达生观人体病理变化的类型“供销脱节”-----供大于销——各种非时之疾:肥胖症、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供销失调”------ 供小于销——各种营养不良症、虚痨、内伤、早衰等。
1)交替运动平衡法系统论和控制论研究认为,生命经常处于对称、协调、动态、稳定、平衡状态。
根据相对医学的研究,提出交替运动锻炼保健法:动静交替法——增强体质,调节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
脑体交替法——增强体力,挖掘人体智力潜能,增智益寿。
交替运动平衡法上下交替法——增加机体的灵活性、反应性,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