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发展史总汇

护理学发展史总汇

护理学发展史[摘要]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从未缺少过“护理”的身影,在每一个历史的光点,总会有“护理”默默奉献的身影。

我们总在说,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护理学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及健康需要密切相关。

护理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护理都在不断发展及进步以适应当时社会对护理实践的需求。

每个时期的护理特点都带有当时科学发展的烙印,具有其特定的时代及历史背景。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按照19世纪中叶以前,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古代、近代、现代这几个时期的顺序向大家介绍在不同的时期,“护理”是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并服务这大众。

[关键词]护理、发展、历史[正文]护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从艺术的角度讲,护理也是一门涉及各种护理行为及护理技术的应用艺术。

这门艺术在历史的银河里熠熠生辉。

19世纪中叶以前,世界各国没有正规的护理专业,医院也很少,医疗与护理没有明显的分别,治疗与护理多由教会担任,由修女出于爱心及宗教意识对病人提供生活照料及精神安慰。

因此,护理在当时没有科学的内容,也不必接受正规教育。

早期护理学的发展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一、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护理活动,但早期医学及护理并无科学依据。

人们一般从迷信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当时的护理记录主要是对一些文明古国的医疗及护理发展的记录;二、公元初期的护理。

自公元初年基督教兴起后,开始了教会对医护工作长达一千多年的影响,这个时期护理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没有真正的科学意义。

从事护理工作的主要是修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护理训练,但是她们出于宗教的博爱、济世宗旨认真护理病人,此阶段可以看成是以宗教意识为主要思想的护理最初阶段。

三、中世纪护理。

中世纪的护理发展主要以宗教及战争为主题。

由于战争连年,伤病员大量增加,护理人员的人数大量增加。

当时的护理除了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外,也重视护理人员的训练、护理技术的发展、在岗教育、对病人的关怀、工作划分等方面。

当时大多数医院由教会控制,护理工作主要由修女承担。

护理逐渐从家庭式的自助与互助模式向规模化、社会化及组织化的方向发展[1]。

护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职业,通过护理工作者的努力为病患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给予他们生理,心理双重的慰藉。

在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护理也是经历了一番巨大的变化。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就这一点上与护理工作形成了联系。

在《护理学导论》一书中提及1576年后,法国的天主教神父圣文森保罗在巴黎成立慈善姐妹会,成员不一定是教会的神职人员,她们经过一定培训后,深入群众,为病弱者提供护理服务,深受人们的欢迎,也使护理逐步摆脱教会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1]。

随着教会医院的减少,公、私立医院以及许多大学、图书馆和医学院校的建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也开始接受部分工作训练,这也带动护理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且高尚的职业。

然而1517年的宗教改革却滞留了先前的护理工作。

由于宗教改革,护理工作不再由神职人员担任,新招聘的护理人员既无经验,又无适当的训练,致使护理质量大大下降。

可以想象,护理工作是由那些没经验,没培训经历,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来担任,又怎么可能提供出高质量的护理成果。

而护理工作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归咎为以下几点:一、当时的社会重男轻女,妇女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反观现在的护理体系,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的成熟了,学生也不像那时的妇女,在那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遭受着不平等待遇,也促使着那时的护理偏向于生活化,并不像现在的护理模式那么科学正规;二、工业革命繁荣后,越来越少的人参加社会福利事业。

其实从一些方面可以看出这点,在当时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选择从事护理工作,也就是说,如果将护理工作与另一份工作摆在她们面前,相信后者会更受到青睐。

不禁令人反思,在繁荣的工业革命兴起之后,又有多少人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做一些使社会而不是自己获益的事;三、宗教革命使教会,修道院摧毁,医院停办,迫使修女离开医院。

虽然宗教淡化和改革的确是一件好事,它所带来的也影响也不尽然都是好的。

曾经担任护理工作的拥有仁慈博爱精神的神职人员离开后,来应聘的人专业知识不够,道德可能也不太好,更没有一种虔诚的态度,护理质量大不如以前。

纵使医学科技迅速发展,护理发展却还停留在之前中世纪的水平,并且从此进入长达两百年之久的黑暗时期,让人不禁有些惋惜之感。

好在到了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的诞生让护理事业重新看见了希望的曙光。

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

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1854-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由于南丁格尔带领的护理人员的努力,使英国伤员的病死率从50%下降到2.2%。

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1、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向正规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2、南丁格尔通过著书立说以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在1858年及1859年分别撰写了《医院札记》及《护理札记》;3、南丁格尔在英国伦敦的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4、南丁格尔同时也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强调了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求平等对待每位病人,不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理。

以上,护理在世界历史的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我们可以看见她的存在可谓是命途多舛,但即便这样她还是艰难且坚强的存在着,不为别的,只为贯彻着南丁格尔那纯粹、善良的初衷,她像一位点灯人,为后世坚定了方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自然也包括我们泱泱之大中国。

放眼于中国的护理事业,都说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初建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一百多年来,在护理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国护理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中医里便早就有了“三分医,七分养”的说法,在古代,即便对护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这样的概念却在已深入人心。

更具体了说,早在西周时期,中医便提出观察体温、面色等护理活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3]阐述了许多生理、病理现象,治疗和护理原则;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总结了药物灌肠术、舌下给药法、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和急救护理等医护措施;名医华佗提倡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方针和措施。

古医书中记载了导尿术、灌肠术;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4]提出“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宋代记载了口腔护理的重要性;明清时期记载了蒸汽消毒衣物、焚烧艾叶、喷洒雄黄酒等方法消毒空气。

只不过当时的这些医学观点都没有将护理单独提出。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中国的护理受着西方护理的影响开始由古代护理走向近现代护理。

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建创立了基督教协和医院护士学校,使上海和福建几乎同时成为中国现代护理的发源地[14]。

1909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护理事业从此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道路[10]。

1914年“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更名为“中华护士会”成为了真正领导全国护理工作的组织机构,这便是中华护理学会的前身[8]。

但事实上,直至1914年钟茂芳成为第一位担任中华护士会副会长的中国护士,1928年伍哲英成为第一位中华护士会会长的中国人,才改变了中国护理界领导权长期由外籍护士统领的局面[14]。

20世纪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护理仅仅是辅助医疗的一项工作,“护士”被称为“看护”,其工作内容相当于卫生员,他们的存在也并不受人尊敬,护理在当时的中国不过是个卑微的存在。

在革命战争时期,国运飘摇,护理事业去也在动荡中颤颤巍巍地成长着[11]。

1914至1936年间中华护士会建立了护校注册制度、成立了教育委员会统管护士统一考试、加入了国际护士会、指导组建了全国各地护士分会、出版了护士专业期刊和书籍等等。

而在1928年井岗山的红军医院,开设了看护训练班。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保障部队的战斗力,护理教育趋向正规、普及、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人才。

1941年、1942年护士节,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15]。

党和革命领袖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怀,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广大护理工作者,他们浴血奋战,艰苦创业,默默奉献,谱写了永载史册的业绩,在我国近代护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而我国现代护理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是中国成立后护理工作的规划、整顿、发展期。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护士生活、政治待遇、发展前途等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充分调动了全国护士的工作热情;而不幸的是,1966年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护理事业遭受挫折,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管理混乱;护校停办,人才培养断层;学会工作中止,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但广大护士坚守岗位,积极参加医疗队,开展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改善广大农村和社区群众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成绩[15];直到1976年10月以后,终于迎来了建设我国现代护理的春天。

国家卫生部于1979年先后颁发了《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从宏观上强化了对护理专业的管理,加速了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进程。

据调查,1950年我国护士为4万余人,1980年达到46万人,2000年达到121万人,2008年达到165.3万人[16],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

一百年来,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凝聚着几代护理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心血,承载着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使命,表明了护理工作是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回顾护理发展史,我们认识到护理是人类的一项崇高事业,我们应该奋发进取,做有追求、有学问、有创造精神的跨世纪的护理事业接班人,为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做贡献。

随着世界的发展,现代护理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其发展历程会因其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及生活水平而不同。

【参考文献】[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 第三版[3] 《黄帝内经研究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9[4]冯世纶《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焦振廉《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6]马继兴《本草纲目》版本的考察.见: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会编.李时珍研究论文集[G].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83:115[7]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国医学史(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45[8] 李秀华,郭燕红.中华护理学会百年史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1.[9]姜华宣.新编中国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29.[10]王益锵.中国护理发展史.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10-113.[11]董炳琨.协和育才之路.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414-420.[12]黄人健,郭燕红.中国护理事业世纪回眸.2007,3.8.[13] 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数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2009.4.30.[14]《中国护理百年发展史的主要历程及其评价》王云峰、赵雁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15]《护理发展简史》刘俊,2004-4-17[16] 2008年卫生事业发展数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2009.4.30[17] 新浪博客,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