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

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贵州省惠水二小刘发菊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

要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去想象。

3、在默读中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看到文字后面的图像。

激发学生内在的灵气,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质疑个性充满灵气和谐宽松生机盎然语文课堂是挑战智慧的乐土,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我们要把握好动态的课堂资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张开想象的翅膀,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看到文字后面的图像,激发学生内在的灵气,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学习,想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一、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文学长河中的经典,可是平时的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总从语言文字中匆匆而过,没能细细欣赏她的轻灵,品味她的情趣。

教学时的惯例是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语、背诵词语解释、分段、了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完成课后作业。

学生的学习是老师讲学生机械记忆,答案统一。

这样,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童年单调而枯涩的回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语文的主人要做到以下几点:1、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必须努力营造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树立崭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复印机”。

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后,我问学生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蔺相如或者廉颇,其中一位学生却说喜欢赵王。

我感到很惊讶,但我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说出原因。

学生振振有词地说他喜欢赵王,蔺相如地位卑微,赵王却敢于大胆任用他,赵王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用人长处的好君主。

对学生这个独特的见解,我给予了肯定,这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不应该冷冰冰地说教,要把微笑带入课堂,用情去取发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2、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个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质疑提供机会。

⑴针对课文重点语句质疑。

例如《桂花雨》一课,在找出重点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就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研讨这些问题,就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触及文本深层次的意蕴。

⑵从课文多重角度质疑。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父亲”质疑:父亲在绝望之后为何变得如此坚定?我们如何评价父亲?也可以着眼于儿子阿曼达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我”在废墟里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我”不仅自救,还积极求助别人,“我”的精神源泉来源于何处?你体会到了什么?⑶针对课文特殊处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特殊处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在多次反复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矛盾处质疑。

课文的矛盾之处往往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吸引读者注意之处,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的难点便迎刃而解。

引导学生在言尽而意未尽之处质疑。

优秀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这些“空白”之处,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

3、鼓励创新。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

例如,我上《乌鸦喝水》这课时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说了很多种令我都意想不到的“办法”。

“把嘴插到瓶口,然后倾斜瓶子就可以喝到水。

”“找个可以盛水的瓢啊这类物体,打翻瓶子,让水流进去,就可以喝到水。

”“还可以用吸管喝水。

”“嘻嘻!飞到小朋友家,借小朋友的卷笔刀把嘴削尖就可以喝到水。

”“用脚在地上抱一个坑,衔一片树叶铺在坑里,用脚把瓶子推到坑里让水流到坑里的树叶上就可以喝水。

”……4、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个性。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材,精心地重组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懂得教材的内在联系性,看到教材向课外的扩展。

如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教师既要看到它在本单元中所担任的训练重点“事物的前因后果”,又要看到文中所渗透的“文道统一”的思想,还要看到《将相和》一文中写人的方法也值得借鉴,这样的写人的方法,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研究一下,就为学生作文积累了写作知识。

更要看到古代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很多,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扩展。

5、采取新颖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要途径。

列举几种如下: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就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进行搭配分组(四人一组),每组都有一个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组长,其余三人各有任务,或记录,或汇报,或检查,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组员的合作,既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又提高了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一部分原来在班上不敢发言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锻炼,逐渐地也敢在班上发言了。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己的个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期末复习时,布置学生自己出一份考题,学生在自主完成出考题的这项学习任务时,要去看课本,查阅资料,而在这一个活动过程中,他的主体作用就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体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合作伙伴。

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同学交流的机会。

如,教学十二册第四单元“在临别之际给母校写一份建议书”这一项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

从建议书的写法、格式到内容的确定,学生都和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讨论、学习,在讨论学习中,他们感觉到了自由,畅所欲言,热情高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当“老师”。

学生当“老师”就是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来体验做老师的甘苦。

如,上作文评讲课,就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去引领着全班学生评讲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没看到的地方,教师也可来上一句“允许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场面,往往令学生终身难忘,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早就在无形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下次作文,他们就会扬长避短了。

在这样的场景中,往往还会使很多学生受到感染,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学生会更谦虚,在发表看法的过程中,胆小的人也会争着说说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巧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我设计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自读,感悟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神机妙算)进一步探究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出文中的句子)再进一步研读,感悟其神机妙算的原因是识人心,懂天文,懂地利。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挥个性特长。

可以办班刊,出作文集,开朗诵会,搞辩论赛,搞课前三分钟演讲,搞每日一记、每日一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阅读比赛…… 5、、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激发学生个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

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抵制。

二、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丰富的想象是学生灵气的源泉,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

”只有让学生游刃于字里行间,浮想联翩,神与物游,解读、同化、丰富着文本意境,崭新的意象才会油然而生,呼之欲出。

1、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再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针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分别做大王时的三幅插图,我引导学生根据插图想象猫头鹰下令后大家怎样议论纷纷,袋鼠上任后大家怎样辛苦的练习跳跃,小猴子做大王后大家怎样欢呼雀跃;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

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

我在教《荷花》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学生有的说:我听到岸上有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说:“多美的荷花呀!真想采回家去。

”“不能采,荷花是让大家欣赏的!而且它以后还可以结成莲子!”有的说:我听到风姑娘说:“哇!多么美丽的荷花呀!让我再让她们跳上一支欢快的舞蹈吧!”于是荷花跟着风姑娘一起翩翩起舞。

还有的说:我听到池中水的说话声:“看!长在我上面的荷花多么美丽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

3、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

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雪孩子》一课,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没有直接表达,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

《自己去吧》写到“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和小鹰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文中没有描述,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

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