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临床指南1、血清蛋白(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血清总蛋白60-80g/L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复杂混合物。
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离。
血浆中的白蛋白、a1、a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
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协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
减低见于长期慢性发热、大面积烧伤(白细胞增多),恶性肿瘤、肝癌(淋巴细胞和核细胞增多),肝功能严重受损、肝坏死、肝硬化(谷丙转氨酶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浆膜渗出性损害、结核病、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营养不良、贫血(红细胞,红蛋白稍偏低)等。
增高见于大量出汗、多发性骨髓瘤、腹泻、巨球蛋白血症、严重呕吐、中毒等。
血清白蛋白40~55g/L清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靠清蛋白维持,血浆清蛋白浓度过低时,其胶体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间隙潴留水分过多,呈现水肿。
临时在尿中发现的清蛋白常表示肾的某些病变。
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降低:(1) 蛋白质丢失,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重烧伤和肾脏疾病。
(2) 合成障碍,肝脏功能异常。
(3) 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
血清球蛋白20-30g/L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血清蛋白,球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蛋白,基本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体中。
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因此也有人称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
由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球蛋白中以r-球蛋白为主(占血清蛋白9%-18%),球蛋白增高可见于:1、慢性炎症和感染。
2、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3、M蛋白血症:骨髓瘤,淋巴瘤4、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A/G比值(白球比)正常值为1.3-2.5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关键指标。
因为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以及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等原因,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并发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而急性或局部肝损害时这两个指标多为正常。
因此,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大都用在反映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
总蛋白减低常与白蛋白减低一同出现,总蛋白增高常同时伴有球蛋白增高。
2、常用血清酶谷丙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5-40 U/L(ALT /AST≤1) 增高:急慢性肝病,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衰,肺梗塞,流脑,SLE等。
儿童,寒冷,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溶血反应亦可升高。
谷草转氨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5-40 U/L(ALT /AST≤1)增加:心肌梗塞(发病后6h明显升高,48h达高峰,3~5天后恢复正常),各种肝病、心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等亦可轻度升高。
GOT有两种同工酶,存在于胞浆内的称s-GOT,存在于线粒体内的称为m-GOT.GOT同工酶测定有助于瞭解组织损伤程度,心肌、肝、肾病变时。
s-GOT升高;组织损伤时m-GOT才能在血清中测得。
心肌梗塞时,m-GOT先于s-GOT而升高。
二者升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脂肪肝、胆囊炎、胆管炎,急性心肌梗融死、心肌炎、多发性肌炎、酒精性肝炎(AST升高明显);肝炎时二者均可明显升高;黄疸前期,往往AST > ALT,不久AST < AL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二者持续增高,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小于1,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大于1,可能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碱性磷酸酶(ALP)硝基苯酚速率法(37℃):<50U/LGGT主要存在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
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
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
ALP:40-110 U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升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ALP仅轻度升高。
临床意义:(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
此时GGT、ALP、5-核苷酸酶(5-N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及血清胆红素呈平行增加。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洁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洁动或病情恶化。
(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
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
(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可轻度增高。
(5) 过度食用高高蛋白补品也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谷氨酰转移酶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γ-谷氨酰对硝基本胺法 3~50μ/L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中,肾内最多,其次为胰和肝,胚胎期则以肝内最多,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脏。
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
但当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流入血,原发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合成亢进,均可引起血中转肽酶显著升高,甚至达正常的10倍以上。
酒精中毒者ν-GT亦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
在急性肝炎时,ν-GT下降至正常较转氨酶为迟,如ν-GT持续升高,提示转为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ν-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
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造成的,r-谷氨酰转肽酶会成倍升高;若轻度升高,可能是饮酒、熬夜、疲劳、服用药物等原因。
健康人血清γ-GT水平甚低(<40单位),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γ-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肝肿瘤中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均可升高。
腺苷脱氨酶(ADA)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升高可判断急性肝损伤;慢性肝炎(C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显著升高;肝纤维化程度增加,ADA活性逐渐增加;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肿瘤患者血清及组织中ADA活性均升高。
阿米巴肝脓肿(ALA)ADA活性明显减少。
另外,ADA可作为吸毒、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对结核性与癌性胸腹水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近年来,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被认为是肝癌的一个新的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U活性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肝硬化和急性肝炎(特别是重症肝炎)病人血清AFU活性也可升高;检测血清AFU 活性可作为反映肾脏疾病病情的参考指; 糖尿病患者血清AFU活性显著高。
降低主要见于岩藻糖苷储积病(遗传性岩藻糖苷酶缺乏症)。
5′-核苷酸酶(5′-NT)5′-NT测定主要用于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骨骼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清5′-NT活性升高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如阻塞性黄疸、肝癌、肝炎等,其活性变化与ALP一致。
但骨骼系统疾病,如肿瘤转移、畸形性骨炎、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通常ALP活性升高,而5′-NT正常。
因此ALP和5′-NT同时测定有助于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3、血清胆红素(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概述:胆红素(Bilirubin)是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
当红血球衰老(红血球生命周期120天)时,会经过脾脏加以破坏处理而产生胆红素,胆红素会透够肝脏作用并由胆管被排至十二指肠中,最后大部分随着粪便而排出体外。
胆红素对身体而言是废弃物,但若是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却透露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血清胆红素的数值的高低代表着异常的严重程度。
一般而言,直接胆红素(Bilirubin DirECT)在0.5mg/dl以下、总胆红素(Bilirubin Total)在1.3mg/dl 以下属正常范围。
血清胆红素是重要的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预后情况的指标。
1、当肝病患者的胆红素明显升高时,表明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若长期异常时,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病的可能;短期内急剧升高,表明病情危重;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胰腺疾病、输血等均可增高。
3、TBIL可结合DBIL及症状等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4、当血液中胆红素高时,会使巩膜、皮肤、粘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远远高于胆红素正常值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
黄疸是最显著的胆红素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发黄、皮肤发黄、尿液发黄,俗称“三黄”。
一般情况下,出现黄疸时,最先表现为尿液发黄。
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5、但有时胆红素高的症状并不明显,如果总胆红素的值在17.1—34.2umol/L 之间,肉眼看不到黄疸,叫隐性黄疸。
如果总胆红素的值大于34.2umol/L ,肉眼能看到眼睛发黄、皮肤发黄、尿液发黄,叫显性黄疸。
总胆红素的值越高,黄疸越重。
6、胆红素总量、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总胆红素(TBILI):3.4-17.1 μmol/L概述:总胆红素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二者的总和。
总胆红素升高就是人们常说的黄疸。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
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
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