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一、历史文化背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
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2、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新寓言派的先驱”3、捷克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
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4、德国:上半叶:托马斯·曼:长河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为“一个家族的没落”兹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黑塞:《在轮下》雷马克:《西线无战事》卡内蒂:《迷惘》布莱希特: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下半叶:海因里希·伯尔:《莱尼和他们》君特·格拉斯:《铁皮鼓》耶利内克:《女钢琴教师》(200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1917 —1985 )《莱尼和他们》通过一个女性莱尼及围绕着她的众多男女的生活,反映了德国20世纪30年代直至70年代希特勒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战后的经济重建。
作者另一更为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表达自己对生命存在模式的思索,对理想生命状态的追求。
这一思索与追求主要是通过主人公莱尼生命存在状态的描写来表达的。
5、美国:Ⅰ、“战前自然主义”:一批来自中西部的作家,带着小城镇的粗野和乡村的泥土气息,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战前自然主义”。
代表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嘉丽妹妹》、《珍妮姑娘》、顶峰之作《美国的悲剧》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Ⅱ、“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 威廉·福克纳:《声音与疯狂》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家乡》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乞利马扎罗山的雪》1936《丧钟为谁而鸣》1940《老人与海》1952小说情节:老渔民桑提亚哥出海一连84天一无所获,而后在大海上打捞出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的马林鱼。
与海浪、鲨鱼、狂风骤雨的搏斗了两天两夜,拖回了一条只剩下巨大的骨架的马林鱼。
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点电报式语言:简练、含蓄、朴素、深刻。
冰山原理:“冰山在海里的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八分之七隐于水下。
”由细心的读者体味、感悟、联想。
小说的象征意义硬汉形象、硬汉性格、硬汉精神Ⅲ、“城市现实主义约翰·契佛:有“美国郊外契诃夫”之誉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厄普代克:“兔子三部曲”(二)苏联文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一、历史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翻开了人类历史上新的一页。
二、思想艺术特点: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0世纪俄苏文学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型的主人公形象。
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苏联文学的审美原则和基本创作方法。
作家的艺术思维发生了重大变化,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
三、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群星璀璨的白银时代(十月革命—20年代末)小说创作:蒲宁(1870—1953)获诺贝尔文学奖。
库普林(1870—1938)《奥列霞》安德列耶夫(1871—1919)《七个被绞死者的故事》诗歌创作:象征派:波洛克阿克梅派:阿赫马托娃未来派:叶赛宁,被高尔基誉为“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1868—1936)前期(1892—1907)浪漫主义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现实主义作品:《切尔卡什》散文诗《海燕》、剧本《在底层》中期(1907—1917)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晚期(1918—1936)《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情节结构与主题小说艺术地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末期至1917年这个历史阶段俄国社会的变迁,副标题为“40年间”。
十月革命前的40年,俄国社会剧烈动荡,充满尖锐的矛盾和斗争。
农奴制的改革未能防止沙俄帝国日益走向崩溃,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俄国的解放运动正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向无产阶级革命时期过渡。
2、人物形象萨姆金:心灵变迁史第二阶段新经济建设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30年代初—40年代初)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1、肖洛霍夫(1905—1984)《静静的顿河》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
主人公:葛利高里阿克西妮娅娜塔莉亚2、尼·奥斯特罗夫斯基(1904—1936)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
主题: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保尔在凭吊女战友娃莲的墓地时所说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可以这样来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的一生应当象保尔.柯察金那样去度过。
3、阿·托尔斯泰(1883—1945)长篇三部曲《苦难历程》《两姐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第三阶段硝烟战火背景下的苏联文学(40年代)法捷耶夫(1901—1956)《青年近卫军》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英雄史诗。
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描写1942年7月德寇进逼克拉斯诺顿城和当地居民撤退时的情景;第二部描写州委书记普罗庆柯和区委书记刘季柯夫领导下的“青年近卫军”对敌人展开的一系列斗争。
第四阶段(50年代初—80年代中)“解冻文学”思潮:爱伦堡《解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小说创作:农村题材、军事题材、道德探索作品诗歌:“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第五阶段(80年代中—世纪末)“回归文学”第二节罗曼·罗兰一、生平(1866-1944)1915年获诺贝尔奖。
小镇克拉姆西出生巴黎高等专科学校:“不创作,毋宁死”罗马考古学校考古研究巴黎高师和巴黎大学教授艺术史一战:参加“战俘通讯处”20年代末成立“反法西斯委员会”二、创作戏剧:“革命戏剧”“信仰戏剧”“反战戏剧”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三、对现实主义艺术的贡献1、把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剖析由强调外部世界转变为注重内部世界。
2、在典型性格塑造上,他不经意于细节描写,笔下的人物性格不是在对环境的依存关系中而是在跟环境的双向碰撞中得以展示。
3、他树立了正面性格结构的典范。
多重性格的合成体。
把握住形象的正面性格机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探索进取精神,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把历经多种心理因素牵掣的性格最后推进到崇高境界。
4、小说体裁的革新方面,他不仅第一个把多卷连续性长篇小说的形式引入法国,而且首创了长河小说的体裁和音乐小说的形式,还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哲理小说等体裁纳纳入同一文本,浑然融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小说表述方式。
四、《约翰·克利斯朵夫》1、创作过程:1902年—1912年2、基本内容:4册10卷。
叙述德国音乐家约翰在德、法的生活,是编年体式的普通传记的写法。
第一册3卷,写主人公童年、少年的生活,着重描绘他的音乐天才和纯真的情感,以及桀骜不逊、睥睨权贵的性格(《黎明》、《清晨》、《少年》)。
第二册2卷,写主人公坚持理想,作正直的艺术家,而与虚伪的艺术和腐败的社会相冲突(《反抗》、《节场》)。
第三册3卷,写主人公的友谊和爱情。
(《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
第四册2卷,写主人公经过内心风暴,由绝望之境而走向超脱之境(《燃烧的荆棘》、《复旦》)。
3、主题A 批判意义通过克利斯朵夫的活动,无情地揭露了19世纪末德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社会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与军国主义的野蛮,也讽刺了法国淫荡虚伪的上流社会与无聊的颓废派艺术。
B 宣扬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4、人物形象克利斯朵夫的中心性格是他的反抗精神和奋斗精神。
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黑暗腐朽社会的反抗,以及他们个人奋斗道路必然失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