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米技术的安全隐患

纳米技术的安全隐患

纳米技术是否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
现在,不仅一些门外汉,就连一些专业人员都对其可能存在的隐患提出看法。

继对转基因技术提出批评后,2004年7月11日,英国王储查尔斯在该国《独立报》上又发表文章,首先说纳米技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一项成功范例,然后又警告说这一技术可能对人类带来危害。

而在此前,剑桥大学已退休的工程学教授约翰·卡洛尔,早就表达过与查尔斯相同的担心,而且写出报告(内含一些证据),递交英国皇家工程协会和皇家工程研究院,他认为,纳米技术可以制作微型计算机和微小的医学器械,但也有可能进行自我复制因而难以控制。

当一些纳米技术对生物健康和生命影响的证据慢慢显现时,人们对它的担心才提到议事日程。

纳米是1米的1/10亿、人类头发丝直径的1/8万,这就意味这种极其微小的颗粒可以无孔不入,对人和生物的健康可能造成危害。

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对纳米可能存在的危害,亦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证据。

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毒理学家伊娃·奥伯多斯特,用捕获的一种鱼——黑鲈暴露于纳米分子进行试验。

奥伯多斯特把这条鱼暴露于球状分子碳-60的各种浓度不同的环境中,结果发现两天之后,鱼的肝脏内出现了对入侵物——碳-60分子的免疫反应;而且碳-60分子可能已经对大脑造成了伤害,破坏了那些对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的细胞。

实际上,碳-60分子就是无数纳米分子中的一种,也是富勒微粒家族中的成员之一。

富勒微粒早就用于精密仪器制造,它的名称来自于
设计网格球形穹顶的建筑师富勒·巴克敏斯特。

富勒微粒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抗热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产品,如燃料电池、高温润滑材料等。

发现碳-60分子可能损害人和生物的神经组织,这无疑加大了人们对纳米技术潜在危险性的担心,而且这种担心在逐渐加深,因为在历史上,研究人员曾发现其他纳米分子对人的大脑有过类似的伤害。

比如,1941年,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纳米颗粒被人吸收后可以钻进大脑,而这正是由于纳米微粒十分微小可以无孔不入的特性所决定的。

实际上,一些微小的病毒分子就是纳米分子,研究人员曾发现黑猩猩和猕猴吸入空气中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病毒分子后,一些病毒分子钻入接收嗅觉信号的神经通道,破坏了起保护作用的血脑屏障。

今天,工业化生产如果产生大规模的各种各样等于或小于1/10亿米的微粒,并广泛地排放于大气环境中,那么,它完全有可能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因为纳米分子可以无孔不入,损害人和生物的大脑、血管及各种器官。

但是,对于这种损害,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只要做好防护,或在纳米技术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上保证高质量,可以避免或减少这样的伤害。

比如,最早发现富勒微粒的美国赖斯大学生物和环境纳米技术中心主任薇姬·科尔文,他就认为并非所有的富勒微粒都有毒,因为可以在富勒微粒中加进保护膜;而在奥伯多斯特对鲈鱼进行的研究中,未对富勒微粒使用保护膜。

如果对富勒微粒使用保护膜,那么即使它们进入人和生物体内,也可以消除其对生物的毒害。

科尔文还指出,富勒微粒有极其稳定的表面涂层,后者不仅能将富勒微粒的球面覆盖起来,而且能通过化学反应把表层物质和碳元素结合在一起,因而对人和生物的危害不会很大。

他还认为,比起现在空气中的众多微粒(纳米)分子,富勒分子的危害和污染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比如,汽车尾气中的碳微粒、焊接生产中的氧化锰等等,都是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与使用中,有意无意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纳米分子,人类早已暴露在数以吨计的纳米分子之中。

虽然科尔文对富勒分子的解释可以减少人们的担心,但也增加了人们对今天各种各样释放于环境中的纳米分子的担心。

凑巧的是,多年来奥伯多斯特的父亲、罗彻斯特大学颗粒物质研究中心主任冈特·奥伯多斯特,也在对纳米分子进行毒性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从猴子到老鼠,都可能通过嗅觉通道吸入超细微粒而使身体受到损害。

更令人担心的是,人类的身体也有这样的通道,因而形形色色的纳米分子极有可能对人造成危害。

当然冈特也提醒说,人们不必对纳米技术感到惊慌,因为一是并非所有的纳米颗粒都有毒性,它们是不确定的;二是大多数人工微粒可能是无害的,当然这需要研究证实。

对于纳米技术的担心,或许查尔斯的观点值得考虑。

他拿20世纪60年代曾广泛使用的一种药物“反应停”做相似的类比。

他说,以“反应停”灾难为例(曾造成数以万计的胎儿畸形,即四肢短小或无上肢的“海豹儿”),假如纳米技术不造成相似的混乱才是令人吃惊的,除非进行适宜的管理和谨慎从事。

亦即是说,正如当初并没有彻底弄清“反应停”的药理作用,就盲目地应用于孕妇制止早期怀孕反应,结果
造成数以万计的畸形儿诞生。

如果在广泛使用纳米技术之前不进行谨慎的观察和论证,并通过实验证明它们对人体和生物无毒,那么,就有可能造成类似“反应停”那样的灾难。

纳米技术发展着眼生活化
作为一个处在科技前沿的朝阳产业,纳米技术的发展如今正朝着生活化、实用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日前,一种旨在活化水分子的活性纳米小球的问世,将纳米技术的更多实际便利带到了人们生活中来。

纳米是一种微量级长度单位,一纳米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

在这种量级下,物质的性质将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一方面表现为超强的吸附力,另一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

超强的吸附力主要被人们用于消除异味和净化作用,而催化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使大分子团的水裂变为小分子团水,提高水的活性。

在北京久盛纳米科技研究所,研发人员演示了这种被称为“纳米活力子”的新型纳米材料小球的实际应用性能: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圆圆的小球,但在水中却有着特别的作用。

活力子的主要成份是永电宝石,永电宝石的属性就是对热电性和压电性十分敏感,对于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活力子都会将这细微变化的热能和动能转化为电能,所以纳米活力子具有永电性。

永电性可以把大分子团水处理成小分子团水。

大分子团水和小分子团水有很大的差别,人体营养的输入和毒素的排出主要靠水在起作用,小分子团水具有较强的渗透力、浮化力、溶解力,可以提高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和再生能力,把营养均衡地带到
体内,把毒素排出体外。

据介绍,小分子团的水也被称为活化水,在经过纳米粒子的自由电离后呈弱碱性。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生物体内微循环的改善上。

弱碱性的活化水可以刺激生物体内钙离子的活性,从而激发生物细胞的酸素系,提高细胞活性和促进新陈代谢。

这对于激活生物体内的弱化细胞和增强细胞活力是有益的,但如果是极度虚弱或体内代谢过速的状态则应慎用活化水,因为活化水是加速人体循环过程的,而极度虚弱或代谢过速者则是必须避免体循环加速的人群。

研发人员表示,“纳米活力子”的使用极其简单:只需放入水中就可以自动起到分解大分子团水的作用和负离子产生作用,而每隔一段时间只要在太阳下曝晒一下就可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