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演讲稿
“和睦、宽容、孝敬”这就是父亲眼里我们家的家风,这样的家风在我记事时从爷爷奶奶身上就能时时看到。而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也越来越多地被这样的家风感染。
父母相濡以沫牵手五十多年,从来没有吵过架。他们对老人“孝敬有加”,对儿女“和容宽济”对孙辈“呵护备至”。在这样氛围中成长的我,从小到大,从妈家到婆家,只要需要,都毫无怨言,倾力付出。因为我始终记得父亲的叮咛: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
其实,不是我一个人是这样,我们一家兄弟姐妹都是这样。在我们家,没有儿子女婿的区别,没有女儿媳妇的不同,大家为了老人都是尽心竭力,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从来没有过任何羁绊,任何分歧。正是这样的家风培养了我们这样的一群儿女,让我们深深地沉浸于家风的传承里坚守一份执着,延续一份孝亲和善。
婆婆从小到大生活在农村,不接受城市生活,吃饭时掉在餐桌上的米粒就势扒拉在地上,然后蹭在鞋底下,踩的地上到处都是,但根本不听劝阻;刚刚拖过的地让她等晾干一些再走,她充耳不闻依然如故,甚至专门光着脚走在地上;特别是近年来,婆婆患了老年痴呆症,四年前就已经不认识了我们,家里的东西几乎能触及的全部翻遍;厨房的洗碗巾随意擦桌子,擦窗玻璃,擦脸;……真的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和容忍。但妈妈告诉我:“谁都有老的时候,谁老了都会有让人不能接纳的地方,要宽容、包容。”这也是妈妈伺候奶奶时就说过的话,这些年就这样走过来,走得辛苦但很坦然,因为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当你以适应和接纳的心态面对时,一切也就释然了。也许正是我们家人对家风的传承,妈妈家和善浓浓,婆婆家幸福满满,我的小家也充满了温馨。人们都说,孝敬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容易坚持难,而我们家,已经用“和睦、宽容、孝敬”的家风传承,将这样的难事做成了习惯。
“和、容、孝”的传承,让家溢满温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单位的xx,大家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风家训可以概括为“和、容、孝”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天,我正陪着病床上的父亲聊天,看到电视里播放关于家风家训的节目,于是就问父亲:“爸,咱们家有家风吗?”父亲毫不犹豫地说:“有啊,和睦。”说这话时,父亲脸上写满了欣慰。我接着问:“还有呢?”父亲想了想说:“宽容、孝敬。”
这就是我的家,娘家、婆家、自己家,一个普普通通却是我最依恋的地方。在这样的家里,我始终被孝亲敬老指引着固守和善,宽容豁溢满温馨。
谢谢大家!
我的父亲是我这一生最敬仰的人,他把一生倾注于财政事业,任劳任怨,殚尽竭力,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却不幸疾病缠身。所以,我觉得守护父亲,责无旁贷。
2010年,父亲不幸又患上了脑梗和心衰。严重时,半身没有知觉,语言能力几乎丧失,意识情绪也受到影响,而且常常因为心跳太慢而出现休克。为了唤醒父亲,我将眼泪埋藏在心底,不厌其烦地和父亲“唠叨”。吃饭时,总是“爸,咱要吃饭了,是你爱吃的猫耳朵,张开嘴啊,我要喂你饭了。好,慢慢嚼,再嚼嚼,嚼碎了要咽下去啊。不可以偷懒,没看见你吞咽,来,咽下去,好,张开嘴,让我看看你咽下去了没有,表现不错,我们吃第二口,……”这曾经是父亲在我们,在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喂饭时说过的话,现在我用这样的话回报他曾经的付出。而这样的情景在父亲脑梗严重的那段日子里几乎成了我每天不变的语言。对于一贯是细心,敏感,严谨作风的父亲,我一次又一次地开导,鼓励父亲接受现实,积极治疗,勇敢地和病魔抗争。正是这份孝心的付出,尽管他现在肾病、糖尿病、心脏病、脑梗等都是大病缠身,每天服着16、7种药,但父亲用顽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幸福而乐观地迎接每一天的日子。现在,每天和父母要有一次通话成了我生活的必须,因为那是一份孝心的厚重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