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遗梦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红楼梦曲·枉凝眉》每品读一遍《红楼梦》就越喜爱林黛玉这个人物。
往往有人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面,难道她们就不能共存吗?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也以姐妹相称,除去林黛玉有时刻薄的语言,她们相处也算融洽。
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相比较深受封建思想禁锢,熟谙世故,城府极深的薛宝钗,我更喜欢直来直往,敢爱敢恨的林黛玉。
她美丽而聪慧。
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
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
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
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而薛宝钗则只是在进宫成妃的希冀破灭后,“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贾宝玉,也许薛宝钗对于贾宝玉的情感并不是单纯的爱情,如果贾宝玉不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贾府少爷,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市野小子,那她还会愿意嫁给他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黛玉不同,只要她爱,不论你是谁,她都可以将自己全部寄托于“他”,因为爱情是她生活的全部,她正是这样一个小女人而已。
但是,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
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
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
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了,他们的爱情没有生死与共,也没有感天动地,但是,在这样一个封建思想森严的制度下,他们的爱情作为一把利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遗梦黛玉,悲怆凄哉。
囚笼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苏文纨会去看《围城》是因为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学习了杨绛的《老王》时,语文老师强烈地推荐了这本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我看来,《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品浓郁咖啡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若然若失的奥妙。
现在回想起书中的情节依旧历历在目,激起心中千层浪花。
书中不论是被困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感情纠葛围城中、三闾大学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事业围城中、被困于父母封建思想家庭重责的围城中的方鸿渐,还是执着于追求苏文纨二十年也踏不进她那座围城的赵新楣,他们的家庭、事业、爱情中都充斥着心中的一座坚固的围城。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
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总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大多也仅仅是为了一点私立或者是一个面子,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每每想到书中情节总能感同身受。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围城呢?我们住在寒窗苦读12年只为一朝高考的围城里,我们住在奢靡生活的围城里,我们住在快速发展漫无目的的围城里。
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外,其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
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你的囚笼,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那么我们现在所需调侃的是不是在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日渐冷淡的人情味,“小三”、“屌丝”的快餐文化,虐童事件的师德丧失呢?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
就我们大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也都处于一个围城。
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
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拼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
每个人都得在社会环境下生活,所以我们终将无法逃离我们的围城。
我们能做的是怀揣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乐观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围城生活环境。
当阳光照耀到我们身上时,围城中可怕的束缚和压力也终将弥散于光芒中。
《简·爱》读后感在看完荣获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的《简·爱》电影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一直想读却迟迟推滞阅读的世界名著。
作为一部世界名著我觉得她名副其实。
她慢慢渗透进我的心灵,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我,影响着我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凌辱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从简·爱顽强生存这一点我想到了丑小鸭的故事,相貌丑陋的丑小鸭在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了白天鹅。
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
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他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拼搏中,他们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也可以像丑小鸭一样实现心中的梦想,人只要有了梦想,那么,困难也不再是困难了。
简·爱就是这样一只坚持自我,最后发光发亮的丑小鸭,而身份高贵的男主人公也许就是她生命中最灿烂的阳光。
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
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
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
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
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
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也就不会还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
如果说简·爱的这次离去是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选择的话,那么她最后的归来则是她出于坚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选择。
从这里我看出的是简·爱冲破当时社会囚笼下的勇敢、坚韧,他不似鲁迅笔下浑浑噩噩自欺欺人的阿Q,也不似钱钟书笔下终生困于围城的方鸿渐,更不似多愁善感的林黛玉。
她就是她,一个敢爱敢恨,智慧坚强,视金钱如粪土的女子。
在简单平凡而又曲折的生活中,简·爱时刻放飞着美丽的梦想,为幸福而追求,为平凡而找寻.她别样的精神价值在新的时代里赋予了青年们幸福与快乐的真谛.《简·爱》这本书能够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把曾经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让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且战胜困难,为我们的人生添上绚丽的一笔。
红与黑的碰撞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
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对于《红与黑》书名的含义,历来就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团火一样旺盛的精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我更愿把“红”理解为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现代精神,把“黑”理解为复辟的封建王朝。
小说主人公于连就是生活于这样一个红色革命与黑色封建相斗争的社会,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
于连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
纵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
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
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一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在德·雷纳尔放假时,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干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
”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
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
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
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
当后来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
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将他摔倒也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