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讲座提纲赵红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3. 12.10.中国广州讲座主要内容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五、生态城市规划思想六、生态城市规划实践十八大亮点:生态文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国梦中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行为。

其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难以预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迁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 城市化速度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1978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21.0%200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36.9%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3.0%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6.8%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1.3%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2.6%“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

从20%到40%城镇化率,经历的时间:英国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

我国是22年(1981-2001)。

”(姚士谋、陆大道: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开放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100—150年的进程。

2. 城市化规模城市数量1998年达668座,比1949年增长4.06倍。

小城镇发展到1998年的1.8万个,增长5.42倍。

农村集镇已发展到近5万个,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一)中国的城市仍处于物质环境发展阶段1.生长期:中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处于生长阶段。

人口迅速膨胀,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2.成熟期:沿海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问题突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

(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1.城市规划建设重视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质量提高新加坡城市建设水平分级新加坡前任首席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刘太格先生认为: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1—3级: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缺乏就业,社会不稳定。

4—6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环境良好,社会安定。

7—9级: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

(巴黎)(三)中国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21世纪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而是创意经济的时代。

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

(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方法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环境监控、交通管理、公安消防、保险与银行、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方面未社会提供服务。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1. 人类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的同时,占用了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消耗了全世界40%以上的水泥、50%的钢材、中国住宅建设总量占了全世界的50%,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走过了世界发达国家100至150年的的历程。

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

城市弊端:无序蔓延、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交通拥堵和基础设施落后。

未来20年,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达到75%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将步入社会结构巨大转型的城市社会时代。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展,城市经济活动规模的额扩大和比重的提高以及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对中国整个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2. 国家层面的问题:(1)城市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

(2)城市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城市生态环境的转变。

(4)城市的居住问题(5)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7)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8)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三大战略方向1.低碳——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应用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费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倡导健康、节约、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以低碳为方向,市民生活以低碳为理念,政府管理以低碳为蓝图的复合发展目标。

三低三高目标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2.生态(Eco)——遵循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意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已渗透到各个领域。

城市生态位原理、多样性保持稳定原理、食物链(物质流)原理、限制引资原理、承载力原理和共生原理。

城市作为人工-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概念强调城市建设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环境演替和环境质量、致力于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重塑社会关系、倡导社会和谐和平、健康、平衡、安全、自然、和谐。

“绿色”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令一个方向,强调通过引导居民日常生活方式来逐步调整城市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倡导健康、适度的消费习惯和生活理念。

例如:驾车、步行、餐饮、通过重塑城市公共空间、交流空间等倡导社会共融和谐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五、生态城市规划思想1.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理想1898年由英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中国古代风水说中的顺应山水、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国古代城市模式,《周礼.考工记》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Eco-city)低碳城市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Eco-city)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实践遍及全球,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是践行生态文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2. 生态城市定义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倡导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能源利用可持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自然与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其基本内涵是: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具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环境容量,广泛推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采用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方式,能够消纳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使人民生活在宜居绿色城市中。

生态城市至少包含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方面内容。

3.生态城市的定义大致可分成三种:环境说————将生态城市进行简单化和现实化理解,强调城市生态保护、居民生活、历史文化、交通、物种多样性等单项要素的良性发展。

理想说————将生态城市完美化和理想化理解,认为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一种人类理想栖境。

系统说————认为生态城市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三者的互惠共生和相互协调。

生态城(Eco-City)或称作永续性都市(Sustainable city)或生态城市(ecopolis)是一种趋向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的排放的城市。

这类的城市愿景首先是被建筑师保罗·弗朗西斯·道顿(Paul Francis Downton)等人所提出,保罗·弗朗西斯·道顿后来建立了“生态建筑”(Ecopolis Architect)公司。

“一座与自然平衡的城市”。

这座城市里没有小汽车,只消耗很少的能源,所有的建筑徒步可及,有大量土地供动植物栖居,穷人也能住得起,人类的艺术、科技和生态智慧在此表达。

生态城包含两个主要的特点: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节约利用;不会对土地、水、空气等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它们对生产制造、交通系统、土地利用、建筑、能源以及生活方式等均有所涵盖。

生态城将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生物发电等制造出清洁能源。

同时,它将拥有一个封闭的水循环系统。

这意味着水并不是从城市外部引进来的,污水也不会输往城外。

有机废物可以进行发电、施肥等,实现再循环。

生态城要能够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负责,如果为了自身的生态环境而将环境压力转移到周围的乡镇、国家甚至是其它的洲,那么这仍然不能算作是生态城。

六、生态城市规划实践1. 生态城市规划定义:城市生态规划则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包括界定问题、辨识组分及其关系、适宜度分析、行为模拟、方案选择、可行性分析、运行跟踪及效果评审等步骤。

(沈清基 (2000).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 规划师(3): 5-9.)2.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

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3. 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