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矿学

采矿学

概念及名词解释:煤矿开采学:是研究煤矿开采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采煤系统:回采巷道与采场的回采工作在时间上的配合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称回采巷道布置系统,也叫采煤系统。

采煤方法:采煤系统与回采工艺的组合。

新的设备具有新的回采工艺,要求有新的采煤系统。

采煤系统又会促进回采工艺的改造,互相影响。

采煤工艺:采煤工作面各工序所用方法、设备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常用的三种基本工艺方式:爆破采煤工艺方式(炮采工艺方式)、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方式、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方式。

煤田:由含炭物质沉积形成的大面积含煤地带。

矿区: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组合。

矿井:形成地下煤矿生产系统的井巷,硐室,装备,地面构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井型:根据矿井的生产能力不同而划分的矿井类型。

矿井生产能力:设计中规定的矿井在单位时间内采出的煤炭量。

掘进率:井田一定范围或一定时间内,掘进巷道的总长度与采出总煤量之比。

截深:采掘机械工作机构每次切入煤体或岩体内的深度。

井田:划分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

阶段:在井田范围内平行走向按一定标高的一部分井田。

开采水平: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任务的水平,称为开采水平,简称水平.井底车场:位于井筒附近联络主,副井及开采水平主要运输巷道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是联络井下运输和井筒提升的枢纽。

石门:岩层中开凿的,不直通地面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岩石平巷。

石门盘区:自水平大巷开掘石门作为盘区主要运输巷道的盘区。

硐室:专门用途,在井下开凿和建造的断面较大且长度较短的空间构筑物。

开切眼:沿煤层倾斜方向在采区走向边界处的煤层中开掘斜巷,连通区段运送平巷和区段回风平巷,该斜巷称开切眼。

开拓巷道: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

准备巷道:为一个采区或几个区段服务的运输通风巷道。

准备巷道有:采区、盘区上下山;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区段或分带集中巷;采区、盘区或带区硐室(绞车房、变电所、煤仓)等。

回采巷道:直接为采煤工作面服务的巷道。

关键层:在岩层活动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坚硬岩层称为关键层。

排距:垂直于煤壁方向两相邻支柱中心线的距离。

柱距:延煤壁方向两相邻支柱中心线的距离。

支护密度:控顶范围内单位面积顶板所支设的支柱数量。

最大控顶距:采煤工作面所允许的最大宽度。

工作面端头:指工作面与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相交汇的地方。

回采工艺:在采煤工作面内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各项回采工作(落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的计划及配合关系。

沿空掘巷:在一工作区段运输平巷被废弃后,经过一段时间,等待采空区上腹岩层移动基本稳定后,沿被废弃的巷道边缘,掘进下一个工作面的区段回风平巷,称沿空掘巷。

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回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巷旁支护等有效方法,将区段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开采时作回风平巷使用。

采煤循环:采煤工作面周而复始地完成破煤,装煤,运煤,支护和处理采空区等工序的过程。

循环进度:完成一个循环后采煤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循环方式:采煤工作面一昼夜完成的循环数。

正规循环: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循环作业图中规定任务的循环。

循环放煤步距: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两次放顶煤之间的推进距离。

周期来压:基本顶将始终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变化,对工作面产生周期性的来压显现,称周期来压。

进刀方式:采煤机运行与推移输送机配合的关系。

放煤方式:放顶煤工作面放煤顺序,次数和放煤量的配合关系。

采放比:采煤工作面采煤机机采高度(或爆破高度)与顶煤高度比。

煤炭采出率:工业储量中,设计或实际采出那一部分储量占工业储量的比例。

分层分采:是在采完上分层后,工作面搬迁到另一区段采煤,经过一段时间待顶板跨落基本稳定后,再在上分层采空区之下掘进下分层平巷进行回采的方式。

端面距:采煤工作面支架顶梁前端至煤壁之间的距离。

二填空题:1、矿井巷道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

2、根据巷道服务范围及其用途,矿井巷道可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三类。

3、我国现阶段合理的井田走向长度一般为:小型矿井不小于1500m;中型矿井不小于4000m;大型矿井不小于7000m。

4、阶段内的划分方式有采区式、分段式和带区式三种。

5、国家对采区采出率的规定是: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

6、国家对采煤工作面采出率的规定是:薄煤层不低于97%,中厚煤层不低于95%,厚煤层不低于93%。

7、根据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把矿井划分为大、中、小三类。

8、井田开拓方式按井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四类。

9、按平硐与煤层走向的相对位置不同,平硐分为走向平硐、垂直平硐和斜交平硐。

10、井底车场运输线路包括存车线、调车线和绕道线路等。

11、井底车场常用的调车方式有:顶推调车法、甩车调车法和专用设备调车法。

12、按照矿车在井底车场内的运行特点,井底车场可分为环形式和折返式。

13、按照井底车场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的位置关系,环形式车场可分为卧式、立式和斜式。

14、按列车从井底车场两端或一端进出车,折返式车场可分为梭式车场和尽头式车场。

15、煤矿井下运输大巷的运输方式有:轨道运输和带式输送机运输。

16、轨道运输大巷的轨距一般有600mm和900mm两种。

17、运输大巷的方向应与煤层走向大体一致,为便于运输和排水,其坡度一般为3‰~5‰。

18、运输大巷的布置方式有分层运输大巷、集中运输大巷和分组集中运输大巷。

19、井田开拓方式是井硐形式、水平数目和阶段内的布置方式的总称。

20、在现生产的采区内,采煤工作面结束前10~15 天,完成接替工作面的巷道掘进及设备安装工程;在现开采水平内,每个采区减产前1~1.5 个月,必须完成接替采区和接替工作面的掘进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

21、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22、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技术发展及装备水平、矿井管理水平和矿井经济效益。

23、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地质因素有:煤层倾角、煤层厚度、煤层特征及顶底板稳定性、煤层地质构造、煤层含水性、煤层瓦斯含量和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等。

24、采煤工作面顶板岩石,按照其和煤层的相对位置及跨落的难易程度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三种。

24、根据围岩移动特征,可将煤层上覆岩层分为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

25、按照掘进方式的不同,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有单巷布置和双巷布置两种。

26、采煤工作面有单工作面和双工作面两种布置形式。

27、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回采顺序有后退式、前进式、往复式及旋转式等几种。

28、同一区段内上下分层的开采方式,有分层同采和分层分采两种。

29、根据煤层倾角的大小和分层层数,各分层平巷的相互位置主要有水平式、倾斜式和垂直式三种布置方式。

30、分层平巷和区段集中平巷之间的联系方式一般有石门、斜巷和立眼三种。

31、根据采区车场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上部车场、中部车场和下部车场。

32、采区上部车场的基本形式有:平车场、甩车场和转盘式车场三种。

33、采区中部车场按甩入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平巷式、石门式和绕道式三种。

34、采区下部车场按装车站的地点不同,可分为大巷装车式、石门装车式和绕道装车式三种。

35、采区下部车场按轨道上山绕道位置不同,可分为顶板绕道式和底板绕道式两种。

36、倾斜长壁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有前进式、后退式和往复式三种。

37、我国长壁采煤工作面的工艺方式有炮采、普采和综采三种。

38、单滚筒采煤机的滚筒一般位于机体靠近运输平巷一端;左工作面应安装右螺旋滚筒,割煤时顺时针旋转;右工作面左螺旋滚筒,割煤时逆时针旋转。

39、加强工作面“三度”管理,“三度”是指支护强度、支护密度和支护刚度。

40、在综采工作面,通常采煤机的右滚筒应为右螺旋,割煤时顺时针旋转;左滚筒应为左螺旋,割煤时逆时针旋转。

41、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的移架方式有:单架依次顺序式、分组间隔交错式和成组整体依次顺序式三种。

42、液压支架的支护方式有及时支护和滞后支护两种。

43、综采设备的拆除顺序,一般先拆除输送机的机头和机尾,继之拆除采煤机和输送机机槽,最后拆除液压支架。

44、综采工作面设备安装顺序可分为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

45、依据井巷条件及设备尺寸的大小,综采设备可以有在地面场地、井下巷道和工作面组装三种方式。

46、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循环方式、作业形式、工序安排及劳动组织等。

47、采煤工作面的循环方式主要分为单循环和多循环。

48、循环方式是循环进度和昼夜循环次数的组合。

49、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主要包括:循环作业图、劳动组织表、技术经济指标表和工作面布置图。

50、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不同,放顶煤长壁采煤法可分为一次采全厚、预采顶分层网下和倾斜分层放顶煤开采三种主要类型。

51、放煤方式按放煤轮次不同,可分为单轮放煤和多轮放煤两种;按放煤顺序不同,可分为顺序放煤和间隔放煤两种。

52、放顶煤时,有三种情况引起放煤不正常:一是碎煤成拱放不下来;二是大块煤堵住放煤口;三是顶煤过硬,难以跨落。

53、放煤步距与顶煤厚度、破碎质量、松散程度及放煤口位置有关。

54、放顶煤支架架型确定后,放煤步距应考虑与支架放煤口的纵向尺寸的关系。

对于综放工作面,放煤步距与移架步距(或采煤机截深)成整倍数关系。

55、方案比较法的核心是技术经济分析。

56、采区地质报告包括地质说明书和附图两部分。

57、影响采区尺寸的因素有: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因素。

58、影响采煤工作面长度的因素有:煤层赋存条件、机械装备及技术管理水平和巷道布置。

59、采区下部车场绕道内线路布置方式按照绕道线路与大巷线路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分为立式、卧式和斜式三种。

60、采区下部车场辅助提升车场线路包括斜面线路、平面储车线线路及联接二者的竖曲线线路。

61、甩车式中部车场根据起坡处线路数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单道起坡和双道起坡甩车场。

62、采区中部甩车场的斜面线路布置方式有斜面线路一次回转和二次回转方式两种。

63、采区车场设计的内容包括线路总平面布置设计及线路坡度设计。

64、平面线路联接点包括曲线与曲线,曲线与道岔的联接。

柱式体系采煤法包括(房式)和(房柱式)采煤法。

沿空掘巷时采煤工作面接替有两种(区段跳采接替)(区段依次接替)两种方式。

采区硐室主要包括(采区煤仓)、(采区绞车房)及(采区变电所)等。

带区准备有(相邻分带的带区准备)和(多分带的带区准备)两种基本形式。

生产系统都包括哪几类(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压气系统),(其他生产系统)。

横三区包括(原始应力区,压力升高区。

压力降低区),竖三带包括(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

煤层按厚度变化可分为(稳定煤层),(中等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