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网作业原理和特点及其渔业概况】

【围网作业原理和特点及其渔业概况】

围网作业原理和特点及其渔业情况学习过海洋渔业与海洋农牧限选课之后,我学习到很多。

当中,我对围网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跟了解。

围网作业是根据捕捞对象集群的特性,利用长带形或一囊两翼的网具包围鱼群,采用围捕或结合围张、围拖等方式,迫使鱼群集中于取鱼部或网囊,从而达到捕捞目的。

围网属过滤性渔具,其有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由一囊两翼组成,形状如拖网,但两翼很长,网囊很短;另一种是长带形网具。

围网作业具有以下特点:1.生产规模大,网次产量高在渔业生产中围网是网具大,网次产量高的一种先进渔具。

我国的鲐鲹鱼围网长800~1200m,网高180~250m,世界上大型金枪鱼围网长达1500~2300m,高达250~300m,重达30t。

围网的网次产量高达数百t至上千t,挪威毛鳞鱼和我国的大黄鱼网次产量都曾出现过一次围捕1000多t的高产记录。

2. 捕捞对象具有较稳定的集群性鱼群的大小和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围网的捕捞效果。

尽管围网网具的长度和高度都很大,但在实际作业和操作过程中,其实际围捕面积和体积是有限的,对于群体小而较分散的鱼群,必须采取诱集或驱集措施,将小群集成大群,达到良好的生产效果。

3. 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探鱼和捕捞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围网生产效率。

现代大洋性围网渔船不但配备了传统的探鱼仪等助渔设备,并能利用卫星映像、传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掌握海洋环境,以此判断鱼群的可能位置,提高找鱼的正确性。

在金枪鱼围网中直升机观察起水鱼也已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尽管如此,围网生产中在探鱼方面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在围捕过程中需要多船配合,操作复杂,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长度和高度的网具把运动状态下的鱼群包围并取得成功并非易事,因此空网率和逃鱼率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4. 作业渔船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较好的捕鱼机械设备要求渔船有良好的快速性和回转性,以适应迅速追捕鱼群,捕鱼操作要求尽可能机械化和自动化,以提高围捕成功率,减轻劳动强度,保障作业安全。

5. 围网渔业成本高,投资大如灯光围网以船组生产,除网船外,尚需有辅助灯船和运输船,网船上机械设备繁多,辅助灯船上也装备了先进的导航通讯设备和探鱼仪,投资极大。

近年来发展的大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则耗资更大,一艘围网渔船通常价格可达2000万美元。

同时大型围网所需的网具材料需十余t至数十t,其价格也相当可观。

围网捕捞对象主要是集群性的中、上层鱼类。

目前有鲐、太平洋鲱、蓝圆鲹、竹筴鱼、金色沙丁鱼、脂眼鲱、圆腹鲱、鮀鲣、马鲛鱼、青鳞鱼、大黄鱼、带鱼、鳓鱼、鲈、海鲶、鮸、鳀、沙丁鱼、鲱、鲣、金枪鱼、鲑鳟、飞鱼和毛鳞鱼等。

随着现代化探鱼仪的使用以及捕捞技术水平的提高,捕捞对象不断扩大,除捕捞中、上层集群性鱼类,还能捕获近底层集群性鱼类,也可以将分散的鱼类采取诱集和驱集手段使鱼集群并加以围捕。

黄鳍金枪鱼、鲣鱼和大眼金枪鱼与在海洋中漂流或游动的生物或非生物有某种联系,如金枪鱼和海豚的某种联系,尤其是东太平洋海域鱼体较大的黄鳍金枪鱼与海豚的关系,其它洋区中也经常发现金枪鱼会聚集在鲸鱼及鲸鲨附近水域。

金枪鱼与漂流物的关系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金枪鱼鱼群经常会在漂流树干所在的海域聚集。

流木通常指漂流在海上的天然原木、渔网、塑料废弃物、甚至大型动物尸体等,流木被视为金枪鱼鱼群的指针。

人工集鱼装置(FADs)则指人工制作得漂流物,它们在海上能吸引金枪鱼鱼群聚集。

鲣鱼等金枪鱼鱼群根据其活动特性大致上可分为下列几种:1、流木群(log school)——是指跟随流木(包括椰子树等)或船只等的鱼群。

流木群比较稳定,容易包围捕获。

2、鲸豚随附群(marine mammal associated school )——是指跟随鲨鱼、鲸鱼、海豚等的鱼群。

3、自然集群(free school)(亦称起水群)——是指包括鱼群在海面跳跃的跳跃群及鱼食表层饵料生物或鱼群而造成海面起白色泡沫的白沫群;自然群鱼种组成比较单纯,仅由鲣和金枪鱼构成,未跟随任何物体,鱼群一般比较活泼,较难围捕。

在围网渔业发展过程中,先进设备的配备和技术的改进,使围网渔船捕捞能力大幅提升,包括:1、使用直升机寻鱼:70 年代,只有少数渔船配备直升机或是小型飞机,以空中观测方式搜寻鱼群。

1987 年,西班牙围网船开始大量配备直升机寻鱼,两年后,法国围网船也开始配备直升机作业。

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围网船队(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船只,近年来也开始配备直升机寻鱼。

2、配备海鸟雷达:80 年代初期,围网船大多利用高倍望远镜寻鱼,小部分渔船配备15 千瓦的雷达。

自1987 年起,部分渔船开始配备专门可搜寻12 海浬范围的30 千瓦海鸟雷达。

至1990 年,附有绘图系统的60 千瓦海鸟雷达问世,使得搜寻范围扩大到20 海浬。

与利用望远镜寻鱼相比,海鸟雷达大大提高了围网船搜寻鱼群的能力。

3、利用声纳探鱼:80 年代初期,大部分围网船均配有纪录纸式的深度声纳;1986 年,部分围网船开始配备60 千赫(千周)彩色声纳,探测水深可达500 米;1986 - 1987 年间,应用计算机技术的360°声纳开始在渔船上应用;到1990 年,45 千赫可探测1,500 米水深的深海声纳问世。

声纳的应用不但使作业船只有可能在下网前就能测得鱼群大小与游泳深度,而且可能在下网时紧紧跟随鱼群。

更重要的是1990 年代网具加大加深后,利用声纳更可以探知网具是否沉放正确、网型是否保持良好,而大大增加了围网船的作业效率。

4、卫星图象与传真系统的利用:卫星图象、传真与计算机系统使围网船能实时掌握作业海域的环境状况,而借助卫星遥感表层水温资料更提高了判断鱼群可能位置的正确性,增加寻鱼效率。

除此之外,我在网上还了解到了金枪鱼围网船队作业渔场的情况1、韩国韩国金枪鱼围网渔船1998 年以来一直保持27 艘,大部分80 年代建造。

其中900GRT 以下只有 6 艘,901-1000 总吨围网船7 艘,1001-2000 总吨围网船13 艘。

船队全年在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业,渔获物以鲣鱼和黄鳍金枪鱼为主。

过去 5 年中,围网渔业产量在14.2-20.1 万吨之间,平均17.0 万吨,其中鲣鱼和黄鳍分别占77.1%和22.8%。

渔获物大部分销售至国内及国外罐头厂作为制罐原料,近年来国内开始发展制罐产业,已经有两家金枪鱼罐头厂,部分渔获则运返国内制罐。

2001 年,渔获物销往日本作为制罐原料和运回韩国内加工以满足国内消费的大约各占一半,比例主要根据日本市场的金枪鱼价格的变化而定。

但根据WTPO 统计,韩国每年销往泰国的鲣鱼大约5000 吨。

80 年代围网渔业发展初期,由于水平探鱼仪可事先测得流木鱼群,围捕方式也比较容易,所以当时主要以围捕流木鱼群为主,围捕流木鱼群的渔获量比例高达90%。

但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捕捞流木鱼群比例下降,捕捞自然集群比例反而逐渐增加。

到1989 年,捕捞流木鱼群的比例下降到28.3%。

现在,围捕自然鱼群捕捞网次接近95%,比日本、美国和台湾金枪鱼船队都高。

与80 年代相比,韩国围网船作业海域有向东扩张的趋势。

1997 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部分作业船只曾到达西经150°附近海域作业,但1998 年又重新返回到中太平洋海域作业。

2、台湾省台湾金枪鱼围网船队1995 年-2000 年稳定在42 艘,2001 年8 月减至41 艘。

其中1,000 GRT 以上船只19 艘,500 - 1,000 GRT 船只23 艘,船平均吨位1,065 GRT。

1997 年-2001 年,年均产量21 万吨。

1998 年,年产量26 万吨,创历史最高。

之后,产量稳定在21-23 万吨之间。

台湾金枪鱼围网船队全部在太平洋作业,主要通过与南太论坛(FFA)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方式在其EEZ 内作业,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所罗们群岛和几里巴斯以及附近公海。

1996 年上半年以前,主要在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与索罗门等国专属经济区作业。

由于印度尼西亚当年限制800 GRT 以上围网渔船在其水域作业,台湾围网船于1996 年下半年度退出印尼海域;1997 年由于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作业渔场东移。

1997 年下半年开始,金枪鱼围网渔船进入几里巴斯专属经济区作业,并且第一次越过180°进入西经155°- 160°海域生产,当年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大大增加;1998 年厄尔尼诺衰退,渔船重新回到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业。

1998 年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渔业谈判破裂,致使当年6 月起,台湾围网船全部撤出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一传统渔场作业。

同年9 月,台与马绍尔及瑙鲁签订了入渔协定,当年作业渔场明较以往明显分散。

2001 年,可能由于东太平洋水温低于正常年份,台湾围网作业渔场较2000 年偏东,主要位于80N-100S 和1450E—1800E,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所罗们群岛、瑙鲁、几里巴斯和马绍尔群岛以及附近公海。

2001 年 1 月,大多数围网船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专属经济区内以及附近公海,集中在密克罗尼西亚水域和附近公海,2 月份开始向东移动。

第2 季度初,大部分船在60N-20S 和1600E—1750E 生产,大约80%渔船转移到几里巴斯专属经济区内生产。

7 月份,约有35 艘围网船在几里巴斯水域内生产,一些渔船甚至转移到40N-80 N和1700W—1750W 生产。

4 季度,大部分渔船回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瑙鲁水域生产,一些渔船11 月和12月份南移到索罗门群岛水域生产。

1996 年以前,台湾金枪鱼围网船以捕捞流木鱼群为主,人工流木放网1999 年最高。

1999 年以后,捕捞流木(包括人工流木)网次比例减少。

近年来由于探鱼设备不断更新,以及经常转移渔场作业,从而转以捕捞自然集群为主。

2001 年8 月27-11 月20 日,观察员随船出海在几里巴斯水域(40N-40S 和1650E—1750W) 工作两个航次,期间捕捞产量1521 吨,其中鲣鱼816 吨,黄鳍金枪鱼705 吨。

观察员记录表明捕捞人工流木网次26%,捕捞自由鱼群网次比例74%。

捕捞自由鱼群空网率较高,其中第一航次空网9 次,空网率为50%;第二航次空网13 次,空网率42%。

捕捞不同性质鱼群的渔获物组成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捕捞自由鱼群时,黄鳍金枪鱼的比例明显比捕捞自然流木和人工流木时高。

抽样测定表明捕捞人工集群时的体长大于捕捞自由集群时的体长。

台湾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作业渔场分布情况(1998-2001)如图7 所示。

图7 台湾太平洋金枪鱼围网作业渔场分布情况(1998-2001)3、日本1997 年以来渔船数量维持在35 艘,基本上在太平洋作业,范围10°N-10°S、130°E-170°E 海域,作业方式则大多以捕捞流木鱼群为主,近年来捕捞自然鱼群的比例有增加趋势;1997 年因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作业渔场向东扩张,开始进入几里巴斯专属经济区作业,1998 年进入马绍尔经济海域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