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快乐我们常说,孩子的头脑像一张白纸,你画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你让他去弹绘画,她的头脑里就只有绘画;你让他去练习跳舞,她的头脑中就只有舞蹈……不要让“诱人”的等级压垮他们幼小的肩膀,不要让所谓的公开挡住小小孩子的明眸,因为,世界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
让孩子事事快乐是不可能的,但抹杀孩子的成就感,使孩子不快乐,甚至对学校和家长的所作所为产生惊讶,更是有害的。
久而久之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最终的结果就是摧残孩子。
,那样,学校和家长会很累,孩子也会很累,使孩子失去童趣、童心,失去快乐和兴趣。
只要幸福、快乐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让孩子对老师教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这才是做老师的首要任务。
让学校成为孩子嬉戏玩耍和学习的乐园……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承受适当的事情。
他们需要无忧无虑的快乐!现在提出的快乐学××或学习××的快乐方法,这些只是把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为着重点的。
不能真正地让孩子感受到快乐。
这是因为孩子的快乐是建立在多方面的基础上的。
如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自信心、等等方面。
怎样为孩子构建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氛围呢?我想从一下两点谈谈:一、家庭氛围;请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爬山……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
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舒缓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用心去聆听孩子的话。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
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
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
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
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
也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义务活动。
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请从生活当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习性,凡是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或是孩子动动脑筋,就能完成的,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已来完成;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
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
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想到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请给孩子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
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请在学习方面,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不是说没有一点压力,给以必要的适当的压力,同时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做好孩子的心理调节,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
请放弃完美主义。
家长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
那么还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请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
”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
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
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进步成长,非常高兴,但如何教育好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又是一件苦恼的事。
我们应如何创建和谐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呢?这是我们家长不能回避、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而真正要促使孩子快乐成长是不易的,却又是至关重要的,有位心理学教育专家说得好:“童年玩得越好,越快乐,成年后的抗逆性会越强,能够承受更大的磨难”,也就更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肩负起社会委以的责任二、学校氛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教会他们更多做人的道理,让他们的人格更健全。
更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成功的心理体验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奋进情绪,哪怕是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小胜利,都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巨大推动力。
(一)自信心的培养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工作和处世能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有人说,自信是人生成功的一半。
我们都知道,美好的童年生活令人难忘,小学阶段正是“播种”自信“种子”的佳期。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积极的、主动的、活泼可爱、充满自信的小学生,他们生机勃勃,“我能行”常挂在嘴边,课堂上总是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也可见到一些胆怯、退缩、缺乏自信的小学生,一轮到要他(她)回答问题时,就把头压得低低的或当被老师叫起来的时候总是低声地说“我不会”。
为什么同样年龄的孩子自信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又如何从小培养和促进小学生的自信心?(1) 信任是培养小学生自信的源泉小学这个年龄段是其社会性自我高度发展的时期他们的知识、技能尤其是自信主要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
所以教师和家长的爱心与鼓励能起到神奇的作用,另外通过班级集体活动,如:比赛、联谊等活动,他们能逐步形成一定的集体观念,社会角色等概念,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学习或活动中,如果他没有做好,就会产生一种挫折,而挫折是指一个人在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妨碍或干扰,致使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由于还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不能对自己做错的事进行客观、合理的归因,往往认为是自己不行,因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对该活动失去信心,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通过言语或表情(如真诚的笑)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到或没有对学生的“错怪”自己给予及时的纠正和疏导,致使学生“僵”在这种心态中,就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循环,最终导致其自信心丧失殆尽,因此,我们教师的信任、鼓励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要即时、恰当给小学生鼓励现代的教育观倡导对孩子鼓励。
要建立小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就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做的哪怕是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当场表扬,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老师鼓励学生的话不外乎“你比上次进步了”、“你能做好”等。
但就这么简单的三五个字却会在学生的心灵上“埋下”自信的种子。
(3) 怎样使学生获得能力和自信教师具体可以设置虽然简单但又必须付出一定努力的作业任务让学生不断去体验成功,学生的自信心自然会逐渐建立起来,老师切记:首先,别要求过高,设计操作任务的难易程度一定要以让学生“踮着肢丫子够得着”为准,否则,不得要领的方法会得不偿失,如让学生多次遭遇挫折、感到因扰和没兴趣,会耗尽他们原本可以用来创造、发明和获得快乐的精神和情绪,自信自然会在这种“剥蚀”过程中逐渐“流失”。
其次,一定要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逐渐"充气"。
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掌握“柔软体操”技巧,千万别碰伤了孩子们"娇嫩的花苞",以致使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为此,老师需要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地给予其充分练习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适应现实世界的能力,这样,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成功的信心都会像蓓蕾一样,在老师精心呵护下绽放,进而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4) 让学生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
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
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
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
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打扫卫生时,有的老师往往帮学生甚至替学生扫地、抹桌、擦窗;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丢失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
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会越做越好,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增强了自信心理。
(5) 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时刻刻想着为这个班集体争光。
一是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
二是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从小就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爱我们班集体。
三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
自信的学生是坚强的、自信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自信的学生是快乐的。
(二)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
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1) 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
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
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
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
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