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 (2)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 (2)
第3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三、在解答问题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回答基本概念时宜“小”不宜“大” 生物学概念很多,其中不少概念的字词相近或相似,而且大概念中又 包含了若干个小概念,容易引起概念的混淆,导致张冠李戴,甚至把大概 念当作小概念用。在用概念术语回答生物学问题时,适合小概念的不宜用 大概念,即答的内容要具体。如回答叶绿体的功能时,宜答“进行光合作 用”,不宜答“进行新陈代谢”,基因在“X 染色体上”不宜答在“性染 色体上”。
(3)王同学据图认为 b 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李同学则认为是协助扩 散。请设计实验确定王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 果和结论。
【样题 2】 (2019·海南高考 29 题(2))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相关的问题。
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 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1)根据实验结果发现 a 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自由扩散的含义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当外界溶液中 b 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再增加 b 的 浓度,根细胞对 b 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样题 1】 (2019·海南高考 27 题)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根细胞 对 a、b 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与外界溶液中这两种物质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a、 b 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植物根细胞对不同浓度 a、b 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回答 下列问题。
第6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第二部分 技能 •规范•抢分篇 专题二 简答题的规范作答
第1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一、审题充分 (1)审题时应充分考虑:①要充分重视试题所提供的背景资料;②全面 细致地挖掘该题的限制条件、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③要注重读题, 切忌草率答题,要慢审题,快答题;④对试题中关键字、词做重要标记。 (2)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关键字词:时间、原因、影响、根本、直接、 肯定、否定、一个和生物体、种类和数目、染色体数目中的个数和对数、 最多和最少、主要和次要、可能和最可能、一切和绝大多数、普遍规律和 特殊规律、特性等。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物质,关于生命起源一直
存在“核酸和蛋白质哪一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的争论,上述研究
结果使许多科学家认为“RNA 是生命起源中的第一个生物大分子”,依据所
学的生物知识写出支持这一观点的两点理由:_____R_N_A__分__子__能__复__制__,__又__ 具__有__催__化__作__用__(_R_N__A_分__子__是__单__链__结__构__,__能__指__导__蛋__白__质__合__成__等__) _____。
第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二、提炼有效信息 审题一定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信息——隐含条件。 隐含条件是指题干中没有明确给出,而隐藏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图形、表格、曲线、生产实践或题目给予的新信息中的条件。隐含条件是 题干的必要条件,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故应仔细阅读题干,从多角度、多 层次挖掘隐含条件,补充题干。设置干扰是一项重要的命题技术。设置干 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设置干扰性语句;二是在备选项中设置 干扰项,就是备选项本身所阐述的知识内容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规定的要 求不符。考试中,考生对于错误选项容易排除,但对于干扰项的排除难度 较大。在某些题目中有意增设一些无意义的条件,起迷惑作用。对于这类 题目,审题时要细心分析,找出无意义条件。
第15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解析 (1)细胞质中的 rRNA 存在于核糖体上,是核糖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之 一。RNA 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tRNA 上有反密码子,tRNA 一端能携带氨基酸,在翻译的时候,tRNA 能运输氨基酸并通过反密码子识别 mRNA 上的密码子。(2)实验二的实验组(含有前体 rRNA)中加入了核液,对照组 中没有加入核液,结果两个组中的前体 rRNA 都转化为成熟 rRNA,这说明在这 一转化过程中起作用的并不是核液,而是 rRNA 自身,即 rRNA 具有催化作用。 (3)核糖核酸酶 P 由蛋白质和 RNA 两种成分组成,要证明核糖核酸酶 P 中起催化 作用的是 RNA,应将核糖核酸酶 P 中的蛋白质和 RNA 分离开,单独观察其作 用。(4)RNA 分子能自我复制,也具有催化作用,还能在翻译中指导蛋白质的合 成。
第13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2.研究发现,真核细胞中转录产生的 RNA 还需经过前体 RNA→成熟 RNA 的过程,奥特曼和切赫等科学家为确定催化该过程的酶的化学本质进 行了如下研究:
实验一:核糖核酸酶 P 由蛋白质和 RNA 两种成分组成。奥特曼发现 核糖核酸酶 P 去除 RNA 后,该酶失去催化前体 tRNA 转化为成熟 tRNA 的功能。
第4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2)回答基本结构时宜“细”不宜“粗” 生物体的结构有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细胞结构又可分为显微结构和 亚显微结构。在答一些生理反应的位点、代谢场所、分泌部位、物质存在 的具体结构时都必须说出更细微的结构。如答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时, 应答“叶绿体基质”,而不能答“叶绿体”或“叶肉细胞”等。 (3)答案要求“科学、合理、规范、简洁”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所以,高考试题的答案多用与考查内容相关的 课本或题目中的原话回答,生物试题的答案如果不科学,那就肯定不对。 如果答案仅仅是符合生物科学,而不合理,与已有知识矛盾,与目前所知 道的现象、结论矛盾,那也将是错误的。而且答案要求用比较规范的生物 学术语(关键词)进行描述,高考试题的答案多用与考查内容相关的教科书 或题目中的原话回答。答案要做到“科学、合理、规范、简洁”,同学们 平时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当 T 细胞活性下降时,会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____T__淋__巴__细_胞__活__性__下__降__时__,__淋__巴__因__子__的__分_泌 __量__减__少__,__而__淋__巴__因__子__可__以__促__进__B___ 淋__巴__细__胞__的__增_殖__分__化__,__故__浆__细__胞__数__量__减__少__,__产_生__的__抗__体__也__随__之__减__少__(合__理__即__可__)_。
实验二:切赫最初推测加工前体 rRNA 的酶存在于细胞核的核液中。 他在前体 rRNA 中加入核液,对照组前体 rRNA 不做任何处理,结果对照 组和实验组中的前体 rRNA 都转变为成熟 rRNA。
实验三:后来,奥特曼的同事设计新的实验,直接证明了核糖核酸酶 P 中起催化作用的是 RNA。
第14页
(4)免疫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可作用于神经细胞并使之 产生兴奋,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由__化__学_信__号__转__变__成__电__信__号__。
第1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解析 (1)激素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 可与相应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由甲图可知,在机体稳态的调节过程中,除 了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外,细胞间还可以通过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进 行信息交流。当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组织液渗透压升 高,从而引起水肿。(2)由乙图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诱导基因表达的机 制是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核后,与细胞核中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核内的 相关基因转录成相应的 mRNA。(3)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 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当 T 细胞活性下降时,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B 细 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弱,导致浆细胞数量减少,产生的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 当 T 细胞活性下降时,会使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4)免疫细胞产生的淋巴 因子可作用于神经细胞并使之产生兴奋,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由化学信 号转变成电信号。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质中 rRNA 主要存在于__核__糖__体__(填细胞器名称),细胞中的 RNA 是以_____D__N_A______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产生的,tRNA 的功能是 __________识__别__密_码__子__并__转__运__氨__基__酸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的结论是:____r_R__N_A__具__有__催__化__的__作__用___。 (3)实验三的设计思路是:_去__除__核_糖__核__酸__酶___P_中__的__蛋__白__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单__独__保__留__其___R_N_A__成__分__,__检__测__其__是__否__仍__具__催__化__作__用________。
考前顶层设计·生物·教案
(1)由甲图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除了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外, 细胞间还可通过___激__素__、__神__经__递__质___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发生局部炎 症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__组__织__液__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水肿。
(2)由乙图可知,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诱导基因表达的机制是 _____甲__状__腺__激__素_进__入__细__胞__核__后__,__与__细__胞__核_内__的__特__异__性__受__体__结__合__后__促__进_细__胞__核_____ _内__的__相__关__基__因__转_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