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家庭学生

特殊家庭学生

引领成长,涅槃重生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案例来自特殊家庭的孩子是职业教育学校学生里一个特殊的群体。

往往是经济上的困难伴随着情感上的困惑和性格上的迷失。

他们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但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又感到迷惘,他们希望在职业学校学好技术一展所长,但又苦于环境和能力限制,左右摇摆。

这些同学犯错时,如果对他们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必须与其他学生不同,采取一些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以下是我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
学生背景:张某,男,11高考班学生,头脑灵活聪明异常,但无心学习。

了解家庭情况:父亲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

母亲患病下肢瘫痪,只能料理简单的家务,一个弱智的双胞胎哥哥随爷爷上山放羊,家里每月大概六七百元的日常开支,仅靠几亩田和年迈的爷爷供给。

这样的家庭环境,他却养成了吸烟喝酒,上网,偷盗等种种恶习,每日把自己打扮得古里古怪,主要目标是混个女朋友,为了在女同学面前摆阔,有一次他甚至半夜外出偷自行车换钱。

问题分析:张某本性不坏,家庭教育缺失使其沾染了一些社会恶习,又由于其家庭条件不好,他很怕被别人瞧不起,故产生了强烈虚荣心,效仿那些条件好的年轻人,抽烟喝酒,上网游戏,花钱大手大脚,想给别人一种他比谁都有钱的感觉。

同时,家庭条件的限制,使他产生了很强的不安全感,想早早找个女朋友向别人炫耀。

措施和方法:
一、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其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现在家里唯一有能力教育和管教孩子的就是张某的父亲。

我坚信再不堪的父母也会为了孩子着想,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张某的父亲。

他父亲是个精明的人,但妻子的病患,大儿子的痴呆,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才懒散不负责任,忽视了对小儿子的教育。

我给他举例说明了张某头脑聪明的种种表现以及他儿子身上具备的巨大潜能。

张某的父亲,意识到做父亲的失职很愧疚,反思之下决定积极配合我教育儿子,并且到建筑工地赚钱,以实际行动引导儿子。

父亲的改观对张某的影响很大。

张某的恶习有所改变,犯错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他也能听进去了。

二、施以感恩教育,心存感恩。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尤其是张某这种情况,作为家里唯一一个健康的孩子,爷爷爸爸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娇他宠他,使他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淡漠了回报父母的养育恩,对父母的期望不放在心上,觉得说他一句都是啰嗦。

针对他的情况我特意召开了一个《父母=?》的主题班会。

由张某作主角收集自己童年的照片,并把他的父母接到班里,看到父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听着父母讲那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起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张某和同学们都泪如雨下,惭愧不已,当场表态,一定要学好专业,掌握一技之长,以报答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教育情。

令人欣慰的是张某言行合一,用成绩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他曾多次在学校技能大赛上获奖,并成功地考取了大学。

当然他的改变不是仅仅一次班会就可以促成的。

在他明确学习态度的同时我还要时常的敲打鼓励他,让他一直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三、拒食青苹果,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其实他的早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而是一种急于获得的欲望。

为此,我曾刻意的多次当他面找女同学聊天,而聊天的内容就是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没有一个女同学愿意找一个不求上进一无所成的人,即使眼前的利益再大。

大量的事实终于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追求成功并不取决于他的愿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

案例二:
学生背景:林某,男,13机电2班学生。

他原本有一个普通而美满的家,然而,初二时的一场交通事故却彻底颠覆了他的幸福生活。

父亲在事故中丧生,因是事故的责任方,不但没有得到任何赔偿还要给付对方医药费。

母亲受不了如此巨大的打击,精神失常,后经多方医治还是落下了癫痫的病根。

家庭的全部重任落在了他一人肩上,还债,给母亲治病,料理家务,使原本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为了学习一门技术,尽早工作赚钱养家,张某最后选择进入职教中心。

该生性格内向,上课独自一人坐在角落,从不回答问题;吃饭,独自一人啃馒头和咸菜,从不与人搭话;实习独自一人苦干,从不和别人讨论。

问题分析:林某的性格形成主要原因是他家庭的变故。

丧失依靠,巨大的家庭责任和经济压力,使他难以承受,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产生畏难情绪,所以遇事退缩,不愿与人接触。

不幸的经历,是他丧失了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被迫接受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

心灵上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痕。

只有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安宁的空间。

同时,家庭的现状又使他过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方法和措施:
一、因人制宜,给予更多的宽容。

我校有严格的请假制度,住校生离校,必须家长来接,学生在校不得使用手机。

她母亲病发时他需随时回家照顾母亲,手机更不能离身,根据她的特殊情况,我和班里的孩子们讨论决定,使他成为一个“制度外的人”。

即他可以随时接听家里电话,母亲有事可以随时请假回家。

巨大的反差使她和班里的孩子们,都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懂得生活的不易,他本人,也在大家的宽容理解中,学习家庭两不误,不因学校的死规定而烦恼,弃学。

二、体谅尊重,给予更多的帮助。

开学伊始,他就偷偷向我表明家里情况,希望得到学校特困生的资助。

我告诉他他的家庭情况完全符合资助条件,但国家资助贫困生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你除了让我知道你的家庭情况外,还应该让其它同学知道你是一个值得资助的学生。

根据他整洁严谨的个性,我让他负责班里的卫生,他果然做得相当出色,早来,晚走,甚至有时独自完成全班的洒扫任务。

就连班里最坏最淘气的孩子都挑大拇指和我说选他选的好。

毫无恶习的他轻松地获得了国家资助。

我还以班级内竞选的形式让他赢得了我为她特别申请的校内勤工俭学名额。

他的付出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他本人因被老师和同学们所需要而更坚定了在校学习的决心和意志。

更深刻地明白他获得的不是因贫穷而产生的同情,而是他的付出和对他能力的回报。

坚定了他自强不息的信念。

三、以“家庭”的名义,给予更多的关爱。

林某在校期间母亲曾多次病发,有一次摔倒,腿骨折断,他没钱给母亲做手术,就想弃学打工赚钱。

得知原因后,我在班内组织了捐款。

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他弃学的想法也随之打消。

还有一次,他母亲在一次发病中坐公交车走失,再苦苦找寻一日无果后。

我决定利用网络,我破例把手机发给学生(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得携带使用手机,带来的手机由班主化代为保管)每人一部手机在教室里为其发布消息代为寻母。

一时间,微信,QQ,朋友圈到处是为林某寻母的消息,有的还附上了图片。

两日后终于有人在网上看到消息,告诉他母亲的下落。

得到集体的关心,不善交际的他除句“谢谢”没有更多的言语。

但在以后的日子里。

他更努力地为班级付出,主动的去接近同学们,给同学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曾在周记中写道,“老师同学们这种善意的行为,让我感到家的温暖,我能做的,就是心存感激,学好技术,将来用双手改变家庭境况,等自己有能力了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将他们这种善意延续下去。


四、精神援助,给予更多的鼓励。

虽然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温暖,但经济上的窘迫还是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经常低着头闷闷不乐。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走出贫困阴
影,走向灿烂阳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他不善言辞不爱说话,我和他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QQ,周记,书信等形式进行的。

我们在QQ上,聊父母,聊家庭,聊社会,聊理想,聊人生,天南海北,无所不说,我发现网络上的他并不沉默,甚至才华出众。

我因此也能更多的了解他,对他对症下药,往往也能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每周互通周记,我每周都用笔记下我眼中的他,有好有坏,有鼓励有表扬,有时也有小小的责怪,同时他也记下生活中他的所感、所想、所思、所为,不拘泥于任何形式。

我们每周一上午互换周记本,下午返还。

通过周记,我得以了解他的困惑,愁烦,欢喜,快乐。

周记不便的时候,我们也写信交流,谁能想像一个17岁的高中生为了保守秘密,居然用拼音给我写了封几千字的长信。

长期的交流终于赢得了他的信任。

相信我,他才能敞开心扉,迎接阳光,我也才能走进去他的心灵深处指导他,引领他。

以上两个案例虽是个案,但也涵盖了一定的群体。

特殊家庭的孩子都有其特殊性,但只要我们能引领他们做一个阳光快乐的人,他们就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只要我们能正确引领他们,他们就一定能浴火重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