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全书》有感: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_读后感_模板朴素的为人为官之道——读《曾国藩全书》有感作者:海沧区人民检察院监察科黄希承笔者手中拥有的《曾国藩全书》是由陈大政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全书共10册,以下谈的读书心得是读其中第1册《生平篇》的体会。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一生置身官场游刃有余,官居极品,体现了他高超的为官艺术。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继承了儒家的家政道德传统,创立了他独特的治家之道。
”不可占人半点便益”是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写给澄侯、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
原文:”……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译文:”……这次澄弟所接受各家的情,事情办成了不说,以后凡事都不能占别人的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家的财物。
切记切记。
”这句话道出曾国藩为人处事治家的成功之道。
笔者认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理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金玉良言,是朴素的为人之道,也是人际之间邻里之间朴素的处事原则。
笔者有切身体会,前段时间装修房子,安装空调外机时,占用了楼上业主一点点墙体,当时我先生就让工人下移一点点重装,但工人怕麻烦,说己装好就只一点点不碍事,结果我先生听信工人的话又怀了侥幸心理,没有坚持重装。
过了一段时间,楼上业主提出质疑,结果又花了600元去移了那2台外机,我先生真后悔,他感慨地说,还是曾国藩的那句话:”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切记切记。
”再说一件刑案,甲乙两家是邻居,甲家厨房翻建往外扩了地,乙认为甲侵占了他家的宅基地,要求甲推掉重建,甲不承认侵占乙家宅基地,双方互不让步,从言语争执到互相推搡再到互殴致轻伤,逐步升级为刑案。
最终甲家翻建厨房的目的未能达成,还与乙家结下极难化解的怨恨。
就该案,如果甲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那么甲翻建极可能会原地翻建,或者要扩建前会与乙进行沟通,待达成共识后再翻建。
这样的话,甲的心愿就会达成且不至于与乙结怨。
此外,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也证明了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可以减少许多矛盾纠纷。
比如公交车上因拥挤踩脚引发的口角,如果双方都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该道歉就道歉,该少说就少说,就可以减少争执。
比如拾金不昧的行为,就透着当事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质朴人品。
”以做官发财为可耻”是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写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
原文”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译文:”我从三十岁以来,就认为做官发财是可耻的,认为官宦积累财物留给子孙是可羞可恨的,所以我暗暗发誓,总不能靠做官发财留给后人。
”笔者以为,这样的为官思想境界是比较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值得倡导的朴素的为官之道。
所谓”官”,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
在许多国家,公务员是受人尊敬的,公务员的收入是有限的也是稳定的,公务员的纪律是严苛的,公务员不是最受追捧最热门的行业,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因为公务员行使的是公权力,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收入是相对固定的,正常情况下,公务员依法依规行使公权力是发不了财的。
如果因为当官而发大财,那该官员就可能涉嫌权钱交易。
官员涉嫌权钱交易,实际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谋私利,扰乱秩序,坏了规矩。
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的惩罚条款,就是要求为官要清廉,严惩贪腐。
《刑法》条款中还有一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也就是说决不允许中饱私囊。
自古以来,百姓痛恨为官不廉、痛恨贪官污吏,所以历朝统治者都下决心整顿吏治,因为统治者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否则江山不保。
当前,中央开展巡视巡察,此举深得民心,通过巡视巡察,反对”四风”,正风肃纪,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守纪律、讲规矩,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对曾国藩一生学问和事功的观照,可以获得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匆匆那年读后感(一)偶然在手机视频上看到了这部电视剧《匆匆那年》,阅读了评论,大伙儿都说好看,于是我也选择了观看,这一看就喜欢上了,不是一般地喜欢,当时更新的只有7集,一口气看完了7集,然后坐等下一集的更新。
可惜,这个剧是周播剧,一周才更新一集。
按耐不住,到网上搜索小说,一输入”匆匆那年”,百度回应的结果竟然有46500000条。
我找了一个可以在线阅读的网站,进去看了这本让我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同名小说。
为什么如此吸引我?因为《匆匆那年》是80后集体的成长回忆,碰巧的是,同剧本一样,我也是98年进的高中,01年高考,剧中有很多当时的背景写照,让我不知不觉怀念当年的青涩岁月。
尤其有一些台词,让经历过的我们无比感慨,例如:校服再丑,你再也穿不到了。
所有公式都忘了,只记得你的笑容。
还是磁带才能让人好好听歌呀…还记得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全校师生热血沸腾,集体宣誓,捍卫祖国荣誉;还记得五十年国庆,到处张灯结彩,看电视直播,虽然庆典远在首都北京,我们也看得热泪盈眶;千禧年总觉得日子会有所不同,结果平平淡淡过来了,跟以往没什么区别;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02年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03年人心惶惶的非典;04年雅典奥运会…每一年的大事都是书中的背景,经历过这一切的我,如今再去回忆,觉得特别…该找个什么词来形容我的心境呢?只记得当时看得心情澎湃,满满的都是成长回忆。
吸引我的还有剧情,方茴和陈寻的爱情,乔然对方茴的喜欢,赵烨喜欢林嘉茉,林嘉茉喜欢苏凯,还有他们几个人的友情,当年刻在树上的名字和大家永远在一起的字还清晰可鉴,但是时过境迁,大家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穿梭,变化巨大,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让我热泪盈眶,这就是生活。
时光不能重来,但我可以回忆。
尤其看方茴和陈寻的爱情,更让人觉得揪心。
高中三年,顶着早恋的帽子,老师家长都反对,却偷偷摸摸交往了三年。
为了考进同一所大学,陈寻放弃了物理最后一道大题。
最后终于进了同一所大学,不到一年,这份爱情却在大学校园里分飞湮灭。
方茴的细腻敏感多愁,陈寻的帅气阳光多才,注定了他们不能遵守当年在一起的诺言。
陈寻很快有了新欢,方茴则困在感情里不能自已。
为了逃避,方茴去了澳洲留学。
在无比艰苦的日子里,方茴咬牙坚持过来了。
原以为时光是疗伤的最好良药,但再次回到北京,方茴还是忘不了陈寻。
陈寻也恢复了单身,但他们一直没有联系。
再次见面时已是07年。
书中没有讲述他们见面后的事,任由读者想象吧。
我想他们应该在一起了,像王子公主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青春年少,谁还没个喜欢的人?不管暗恋,明恋,那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去挥霍。
一晃,80后的我们进入而立之年了,当年的那些往事随风而去,就让这部《匆匆那年》带我们再次回忆自己的青春吧。
匆匆那年读后感(二):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偶然地,在书店选书的时候看到这部小说,因为其舒服的名字就买了。
一开始搁置了好久,后来无聊时翻开了她,便再也不能罢手……作为当代一部当代文学作品,她也许并不像很多名著,鸿篇巨制,波澜壮阔;然而作为一部青春文学,她已然成为80 后共同记忆的代名词。
她不仅仅被当做一个故事来读,更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子。
书中描写了那样一群真诚的面孔他们相遇或离开,最后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沉默了。
嘴角上的名字,转身就成为永远不被提起的回忆。
在本不该经历的时候,经历了注定要经历的故事,让原本可能平静甚至平淡的人生,充分享受了五彩斑斓的色彩。
《匆匆那年》像一个长镜头,静静地凝视着遥远的青春,凝视着在未知面前踌躇回应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像极了曾经的你、我、他。
方茴,遗落在春天的侧影。
可能看过这部书的人大多数都会为方茴的爱而心疼,而落泪。
心疼她被陈寻欺骗后的心酸,心疼她被陈寻抛弃时的决然,心疼她在陈寻离开后的偏执。
()世上本就不乏方茴,甚至比方茴还要可怜的女孩。
因为说到底,她是个傻女孩。
面对爱情,有的她,在失恋之后苦苦哀求;有的她,折磨自己以换来他的同情;有的她,放低连自己屈就他;有的她,甚至拿生命当筹码……失去了爱的信仰,大多数女孩也曾如方茴般溃不成军。
我想不管你现在恋爱与否,女孩们,总是会傻过一次,才会丢掉少女的爱情幻想,蜕变出女性睿智成熟的一面。
陈寻,那个寻不回的白衣少年。
我想在每个人经历过的青葱岁月里,都曾有这样一个光辉少年吧。
他们不一定如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但却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成绩不错,体育很好,家境良好,风度翩跹……从来都不缺乏喜欢的他,也一样会去喜欢别人。
总是会有人为方茴不平,而记恨陈寻。
在我看来,陈寻最真最纯的感情一定是给了方茴的。
塞在笔袋里的纸,写在黑板上的字,高考放弃的题目,都是认真到极致的喜欢。
而后的背叛虽然残忍,却也不能否认曾经的用心。
只是光阴太过残酷,走着走着就散了,我依然站在原地,而你却不见了。
陈寻和方茴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和裂缝一开始就那么明显地存在着,年轻时我们不够成熟,傻傻的用力,却不知道用心去理解对方,不能理解不能体贴,不能体贴继续伤害,以至于努力的互相妥协着,以至于到互相受不了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就造成注定的渐行渐远。
还有乔燃,那个温柔沉静的少年。
《一朵丁香花》的故事,像青春岁月里所有的暗恋一样,单纯的情思弥漫过每一个校园,她静静地发芽、静静地生根、再静静地枯萎。
也许很多话,一直到最后也没被发觉。
乔燃在方茴心里留下了什么,没有人比方茴更清楚。
方茴在乔燃心里留下了什么,没有什么比之更刺骨吧。
从开始到最后,他们都没有去确定过什么,等到可以确定的时候,彼此早已悄然远行了。
更有如花一般的嘉茉……高中的时候,嘉茉喜欢苏凯,苏凯喜欢郑雪;到后来,嘉茉喜欢陈寻,陈寻喜欢沈晓棠。
明艳聪慧如她,并不缺乏追求者,却偏偏选择了这样的爱。
而面对方茴,残忍是真的,但也合情合理吧,年少时的喜欢本就毫无来由。
我想对方茴来说,怨恨也好,释怀也罢,匆匆那年早已融化在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里。
故事里一半绚烂一半寂寞的就是赵烨了吧。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总是吵着嚷着要干嘛,总是没心没肺的开着玩笑,总是他先站出来,不管好事坏事。
热闹得紧,整个青春都绚烂无比。
然而他对嘉茉的喜欢,让我们着实看到了那粗犷背后的纤细情思。
在别人都看着他的时候,也许有那么一些时候,他也是寂寞着的吧。
年少的时候,他们安逸的在一起,安逸的挥霍着每一寸光阴,总是以为一切都可以这么一直下去,其实青春终散场,只是一直躲在不远处,安逸地不想看见它的到来。
回想起自己,其实人生中真的有那么多那么多事是没有办法确定的,而我也老是忍不住去看见远方,去期望能把以后的事情都确定下来,然后顺顺利利的过,其实很多事我们决定去做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我们一定会做到,但是很久以后,我们也会明白那些一定做不到,纠结未来之中,失掉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