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李时珍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
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
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
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
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
今并正之。
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
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
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
《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
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
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
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
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
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
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
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
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
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
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
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
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
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
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
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
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
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
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
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
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
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
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
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
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
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
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
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
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
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
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
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
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
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
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