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吕鹏宇
幼儿班级
托(1)班
性别

观察日期
2019.9.20
记录老师
蒋秒秒
情况
分析
小宇是一个非常清秀的男孩子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平时他喜欢一些较安静的游戏,喜欢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玩,在每次的活动中,他都很有主见,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小宇虽然很聪明,但他的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和旁边的同伴讲话,没有很好的倾听习惯;小宇不喜欢参加各种运动,因此他的身体协调性不是很好,体质也相对较差,经常接到小宇家长的请假电话,原因是身体不舒服;另外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相对弱一些,特别是用餐的习惯,每天都有剩饭和剩菜,而且是最后一个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据了解,这孩子在家吃饭都是爷爷、奶奶喂的,很少自己动手吃。





通过家园联手,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让瑞鑫走出封闭的自我,消除怯懦心理,融入集体,变得勇敢起来。配班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及时沟通,保持联系,达成一致的教养共识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一)给孩子加倍的爱(二)抓住时机,及时表扬,不漠视微小进步(三)选择交往伙伴,重归集体(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我能行”
分析与
调整
后来在老师的批评教育下,杨承骏虽然承认了错误,并道了歉,但态度极其敷衍和不耐烦。看来,简单的说教没有对杨承骏达到触动的效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杨承骏自己没有能够完成搭建,便对乐乐和诚诚的成果产生了嫉妒心理,做出破坏的行为。
策略与
措施
根据中班孩子已有初步续编故事的经验,我便以杨承骏的行为为蓝本,让孩子续编这样一个故事结尾:“小狐狸奇奇总是将其他动物好不容易搭好的窝弄坏掉,大家都很气愤……”孩子们编出了很多的结尾:所有的人都不跟小狐狸玩,小狐狸气死了;警察把小狐狸关起来,小狐狸再也出不来了;动物们邀请了大象伯伯,大象伯伯用长鼻子把小狐狸卷起来扔到河里淹死了;小鹿把小狐狸带到一口井旁,小狐狸以为井里还有一只狐狸,掉到井里淹死了。同伴们义愤填膺的情绪和假想的严重后果把杨承骏给吓住了。当我问杨承骏:“你愿意做这只小狐狸吗?”杨承骏飞快地摇摇头。在对杨承骏的教育中, “后果假想法”使杨承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不能再任意破坏别人的游戏。
分析与
调整
从这个实例中能够看出,小宇并不是一直不愿意自己吃饭,而是他有挑食的坏习惯。开始他吃饭的情绪还是较高的,当他看着不合自己口味的菜,就开始有不想吃饭的欲望了,因此有如此的表现。
策略与
措施
教育措施:
1、鼓励、引导幼儿自己用餐
2、利用同伴去影响小宇愿意用餐
3、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4、与家长保持联系,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法




梁海涛的不足之处是:攻击性强,好斗,与孩子不能友好相处。常常听到孩子上报:海涛把某某小朋友打哭了、海涛把某某玩具抢了------





一、扬长避短,多看到他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育、引导他。如:梁海涛的数学较好,我就让他来当小老师教别人做,他会觉得很自豪。我就会表扬他:“大家看,梁海涛多能干,会帮助别人呢。”二、班里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造成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来感化他、影响他。如:玩玩具时,看到别人互相谦让了,他也不会经常抢别人玩具了。三、注重家园沟通。由于父母较宠,梁海涛在家里是养尊处优的孩子,事事都由着他。与家长联系后,让其对孩子松严结合。在家尊敬长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效果: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梁海涛的进步挺大,与别人交往融洽了,有时还会积极、主动地做好班级事情。孩子当中听到报海涛打架之事也很少了。阳阳的进步使我悟出一个道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单书宁
幼儿班级
托(2)班
性别

观察日期
2019.10.12
记录老师
韩亚陈
情况
分析
家庭环境的影响,爸爸妈妈是大学老师,平时比较忙,没时间照顾引导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奶奶在家里照顾他,在爷爷奶奶心中他是小皇帝,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爷爷奶奶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于他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所以,他没有自己做事的目的,也没有自己做事的习惯,更没有练习出独立做事的能力,连玩他都是在东游西逛,不知道要独立完成。
观察
情况
建构游戏中,孩子们都在忙着搭建长江大桥。杨承骏手上拿着一块积木,没能与另一块拼起来,便这里敲敲,那里打打。这时,乐乐和诚诚搭出的长江大桥完工了,他们合作的大桥不仅足够长,而且有坡度,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啧啧称赞。乐乐和诚诚脸上笑成了一朵花。谁知杨承骏跑过来,“哗”地一声推倒了大桥。乐乐一下急了,冲着杨承骏大叫:“你干什么?你干嘛把我们的大桥推翻了?”说着就抓住了杨承骏的衣襟,两人扭打起来。老师介入,问杨承骏:“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杨承骏嘴巴一撇:“不知道!”说完就跑掉了。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班级
中二班
姓名
梁瑞鑫
时间
9月




梁瑞鑫有许多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特点。她性格孤僻、懦弱、爱哭,很少与人交谈、交往,我发现班里好象根本没有他喜欢或喜欢跟她玩的人。总是一个人蜷缩在座位上,怯生生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下楼梯时,他自觉地退到最后,等别的小朋友走完后,一个人慢慢地扶着栏杆下,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她总是显得恐慌、紧张。通过与瑞鑫母亲的交谈,我了解到瑞鑫入园前这种情况不很明显。入园后,有一次看到同班的小朋友因为“犯错”被老师罚站后就变得事事恐惧。她妈妈经常这样评价瑞鑫:“这孩子就是胆子小,什么也不敢。”她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瑞鑫在家不敢开电视机。因为怕电视剧里面的剧情,所以每次开时,都是一只手捂住耳朵,一只手去开关,开一下就跑出老远





通过家园联手,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让瑞鑫走出封闭的自我,消除怯懦心理,融入集体,变得勇敢起来。配班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及时沟通,保持联系,达成一致的教养共识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一)给孩子加倍的爱(二)抓住时机,及时表扬,不漠视微小进步(三)选择交往伙伴,重归集体(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体验“我能行”




从自己观察、家长反应及侧面了解,我认为瑞鑫怯懦、畏缩性格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首先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因为看到同伴被老师不正当的体罚产生了心理压力,害怕自己也受罚,所以时时处处小心。其次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特殊性格没有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教育,而是消极地用“她就是胆子小”、“什么也不敢”来评价孩子,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思维定势——我不敢。另外,被家长过度娇惯、保护着的瑞鑫来园前缺少交往体验,入园后面对集体生活中不免要发生的争执、矛盾,无力处理,就干脆逃避、退缩。日子长了,这种怯懦、畏缩的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观察
情况
用餐的时间又快到了, 小宇悄悄地走到我的身边,凑近我的耳朵说:“洪老师,我告诉你,昨天晚上是我自己吃的饭。”我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 小宇你进步了,在家能自己吃饭了,我相信在幼儿园也一定吃的比以前快了。”此时他也笑着离开了我,嘴里还在说:老师表扬我了。在我请小朋友洗手时,平时总是慢慢的小宇却意外地排在前面。当他端着香喷喷的饭菜时,他的脸一下子由晴转阴,手拿筷子并支撑着下巴,一副不爱吃饭的样子。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及时用反常的话语刺激他:有的的小朋友吃饭很慢,你们看看小宇的本领真大,已经吃了很多饭了。我的话刚停,他的筷子开始动了,眼睛还不时地看着我。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18份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幼儿姓名
尹楚尧
幼儿班级
托(1)班
性别
观察日期
2019.11.27
记录老师
柳娜
情况
分析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这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从自己观察、家长反应及侧面了解,我认为瑞鑫怯懦、畏缩性格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首先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因为看到同伴被老师不正当的体罚产生了心理压力,害怕自己也受罚,所以时时处处小心。其次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特殊性格没有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教育,而是消极地用“她就是胆子小”、“什么也不敢”来评价孩子,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思维定势——我不敢。另外,被家长过度娇惯、保护着的瑞鑫来园前缺少交往体验,入园后面对集体生活中不免要发生的争执、矛盾,无力处理,就干脆逃避、退缩。日子长了,这种怯懦、畏缩的性格也就自然形成了。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表
班级
中二班
姓名
梁瑞鑫
时间
9月




梁瑞鑫有许多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特点。她性格孤僻、懦弱、爱哭,很少与人交谈、交往,我发现班里好象根本没有他喜欢或喜欢跟她玩的人。总是一个人蜷缩在座位上,怯生生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下楼梯时,他自觉地退到最后,等别的小朋友走完后,一个人慢慢地扶着栏杆下,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她总是显得恐慌、紧张。通过与瑞鑫母亲的交谈,我了解到瑞鑫入园前这种情况不很明显。入园后,有一次看到同班的小朋友因为“犯错”被老师罚站后就变得事事恐惧。她妈妈经常这样评价瑞鑫:“这孩子就是胆子小,什么也不敢。”她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瑞鑫在家不敢开电视机。因为怕电视剧里面的剧情,所以每次开时,都是一只手捂住耳朵,一只手去开关,开一下就跑出老远
幼儿姓名
杨承骏
幼儿班级
大(2)班
性别

观察日期
2019.10.2
记录老师
马盈盈
情况
分析
杨承骏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忙于打工,孩子主要由奶奶照看。奶奶对孙子比较放任,过多的溺爱和纵容致使他养成了任性、蛮横的性格,在幼儿园玩游戏时经常出现故意捣乱、搞破坏的行为,致使游戏出现无序、混乱的情况,老师为之头疼,小伙伴们也敬而远之。在与家长联系时,杨承骏爸爸的唯一反应就是“回家打一顿”,打完之后又不闻不问,孩子故态复萌。这种“不犯错就放任,一犯错就揍人”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出现了行为反复且变本加厉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