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知识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亲戚畔之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委而去之
古义:今义:
池非不深
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以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环而攻之
以天下之所顺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利而
天时不如地利环而攻之而不胜
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
4用原文回答:
(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
(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 分)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1.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得出了
的结论。

1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15.文章中运用排比修辞强调“人和”的句子是:
16文章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的具体体现?
___。

17.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是怎样的?
18.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20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
21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22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23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