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在职研究生宏观经济管理答案1、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国家中央政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从系统、综合和全局的角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调控。
2局限性及其成因: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
原因是:(1)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3)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
(4)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5)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行为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3、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2)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包括通过何种途径、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等。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经济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而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4)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4、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手段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GDP或人均GDP的增加。
GDP 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变动。
“合理的区间”视各国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
3、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的相对平衡。
每个国家的上述四个目标都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其侧重点不同。
四个目标之间既具有统一性,有具有矛盾性。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1)经济手段:国家通过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2)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解经济活动的强制性措施。
(3)行政手段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制定和下达指示、命令、规定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措施。
5、目前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
(2)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
(3)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
(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
(5)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必要时重拳出击。
6、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措施。
一是总量调节政策。
二是结构调节政策。
三是利益调节政策。
7、财政政策目标:(1)经济适度增长(2)物价相对稳定(3)收入合理分配(4)资源有效配置8、财政政策工具:(1)财政预算。
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2)税收a、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
B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C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3)公债a、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b、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C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4)财政投资(5)财政补贴9、如何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二是完善消费税制度。
三是完善资源制度。
四是我国遗产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的缺位使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手段体系不健全,弱化了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10、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1)扩张性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
(2)紧缩性财政政策。
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3)平衡性财政政策。
是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11、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二是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三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四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六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特点:一是“思路新”。
此次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二是“导向明”。
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销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
三是“力度大”。
表现为大幅度增加政府投资规模、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各项税费减免规模等。
四是“工具多”。
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
12、货币政策类型及其主要功能?一是扩张性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是放松银根,扩张信用,功能在于刺激需求增加。
二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是是抽紧银根,收缩通货。
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
三是均衡性货币政策。
主要内容是: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需求与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的关系。
13、货币政策目标的分类: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14、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运用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
再贴现以票据为融资工具,风险小,因此,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同期再贷款利率。
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4、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中央银行再贷款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5、利率即借贷资金的“价格”。
利率调整,既是借贷资金成本的调整,同时又是各方面利益的调整。
6、信贷指导性计划1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
局限性:一是货币政策受政策制定者认识能力的限制。
二是受金融经济现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三是货币政策本身是总量、短期、需求政策。
影响因素: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是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有限。
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四是大量资金的体外循环。
15、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生产成果,在一定的分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
16、收入分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收入分配进行调控和组织,以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活动。
17、衡量和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指标:1、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
3、五等或十等分法。
4、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18、失业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19、就业是指法定年龄内从事一定工作并取得合法报酬的人员所处的状态。
20、失业类型:根据失业形成原因可将其分为自然失业和非自然失业。
根据失业者意愿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根据失业存在状态分为显行失业和隐性失业。
根据失业时间长短分为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
21、居民消费:生活消费就是居民消费,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22、加强居民消费管理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有利于合理消费结构、优化生产结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3、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存在哪些问题?1、消费总体水平不高2、消费结构不合理3、消费市场不完善、不规范4、城乡、地区消费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