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二)

高二政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二)

高二政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第七课第二节第一框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理解实现人生价值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所包含的内容;使学生懂得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道理,懂得个人素质包含几个方面。

2.过程与方法:结合现实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质疑教师出示的新材料,掌握本框的基本观点,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能正确对待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要珍惜生命,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教学难点】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投影片1:2006年2月13日中午,新华社快讯:王选去世。

"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辞世的当天,社会各界的悼念如潮水一般涌来,网上一夜之间上万条留言表达各自的哀思。

没有谁去组织,没有文件要求,那是发自肺腑之声,那是自觉的行动。

王选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是杰出的计算机学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地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让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而王选本人被称为"当代毕"。

教师过渡:王选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杰出中国人。

当今中国人几乎都受惠于王选,我们读书、看报、浏览杂志,那上面的文字、图片都是通过他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印上去的。

一个真正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一定会受到全社会的爱戴和景仰。

王选教授的辞世所引起的震动,再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那么什么是激光照排,王选的人生成功路又是怎样的?教师:出示阅读材料1激光照排纸和笔发明之前,中国人把字刻在骨头和龟板上,后来有了笔,就写在竹简和木简上。

纸发明了,人们在纸上写字,但手写仍不能使文字大规模复制,后来,雕版印刷出现了,但这种印刷方式消耗人力,造价也昂贵,印出来的东西还常常不清晰。

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他把每个汉字做成一个泥的字母,再用这些字母拼成整版的文字,但这种方法在中国一直没能取代雕版印刷术,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又从西方引进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这种印刷方法一直主宰了中国印刷业100年,它不仅劳动强度大,排版的效率非常低,且铅的污染很大,印刷一张普通的报纸就需要150个工人。

1985年,王选教授发明了用数学描述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分解压缩铸字储存,解决了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压缩还原技术,极大减少了汉字数据的存储量,使我国的计算机激光照排得以实现。

把一张报纸排版所需的时间从以前的4个小时降到20分钟,从此,我国的印刷技术告别了火与铅的时代,迎来了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

王选的发明被称为中国印刷术的第二次革命。

教师:出示阅读材料2现代毕王选的方正人生:他改变了一个时代1937年,王选生于上海。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大学二年级时王选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投入到计算机硬件研究中。

大学选择专业时,他看到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又了解到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国防和航空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便毅然决定攻读当时冷门的计算数学专业。

(王选: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这些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

1961年,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王选:当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以为自己是懂得计算机的,此时才发现只有了解软件,才真正懂得计算机。

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重要决定。

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象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63年决定锻炼英语听力,连续二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我反映速度明显加快。

但"收听敌台广播"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我的一条"罪行",虽然带来不少麻烦,但对我当时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的作用。

(王选:决定锻炼英语听力,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这是我人生的第三个重要抉择。

一般的科技人员不大习惯查阅外国科技文献,而我则大量地看外国文献,了解国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发展方向,这就很容易判断国内比我早开始做这个项目的几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否正确,为我们放弃模拟方式,选择数字化技术提供了保证。

)1975年,国家提出"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科学研究攻关,分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1976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直接跨过当时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美国流行第三代照版系统。

许多人不相信、不理解,说王选是"梦想一步登天",非常幸运的是王选得到了有关主管领导的支持,后来甚至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都批示给予支持。

(王选:我于1976年夏做出了一生中第四个重要抉择:跳过第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这实际上选择了技术上的跨越。

)1979年正当王选的研制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748工程"立即受到了"引进风"和"出国潮"的"内外夹击","当时我仿佛一下子被打晕了"。

首先面临的是外国厂商的竞争。

他们的排版软件和终端的功能还很差,但硬件可靠。

与此同时,北大教师开始热衷两件事:出国进修和评职称,人员出现流失。

(王选:这种内外交困使我再次面临人生的第五次抉择,是临阵退缩,还是决战市场?我毅然选择了后者。

因为我对自己的设计方法充满信心,也被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为国争光的想法所激励。

我们决定加紧研制,大家不分昼夜地苦干。

)1979年7月27日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成功。

1980年2月22日,当时任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于给中央写信,反对引进,主张支持北大等单位完成先进的系统,信中特别提到了国内研制的这一系统"解决了汉字缩小和放大不变形的问题,有几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来在国内推广,在具备一定条件以后,还可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980年9月15日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毫之剑》诞生,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

"北大方正"诞生。

1980年10月20日方毅副总理向中央做了报告:"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请邓副主席批示"。

小平同志于10月25日作了"应加支持"的批示。

1981年,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

1982年至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开始接踵而至。

面对这些荣誉,王选说"我一直有一种'负债心理',觉得还未形成产业,国家投资尚未收回,这种'负债心理'促使我们不断进取,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Ⅲ型机、Ⅳ型机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

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了中文铅字的印刷厂。

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这年年底,所有来华的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人民日报》在引进美国HTS照排系统后一直无法使用,1990年全部改用华光系统,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HTS公司宣布彻底破产。

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这就是那场被称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1991年至1994年,王选领导北大方正不断抓住机遇,用创新技术引导市场,又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1991年开始),致使我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2年开始),引起一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4年开始)。

"王老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改变了科技的进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1993年王选作出了一生中第六个重要抉择: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之产生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案、新成果。

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养出多少年轻人。

"──改编自《王选: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等众多文章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并透过材料谈谈人生价值实现的要素?学生发言:略教师把同学发言中讲到的成功的关键词提示在黑板上,并对成功要素引导分类,指出王选的成功表明,人生价值的实现既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又要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第二节人生价值的实现(板书)一、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板书)1.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板书)(1)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板书)教师:出示投影片21975年,研制精密照排系统的机遇降临到我们头上,按照过去养成的习惯,首先要了解清楚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短期内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于1975年得出下述结论:数字式存储将占统治地位。

假如当时国产计算机硬盘容量很大,我大概不会努力探索新的途径了,正是由于落后才迫使我们另觅新路,这是一种社会需求的压力。

1976年时国外尚无激光照排机的商品,但国内在高精度传真机研制方面已积累了多年经验,激光扫描分辨率高和幅面宽等突出优点强烈地吸引了我,但逐线扫描,不能改变光点直径和扫描后不能停顿的特点又使控制器的设计难度很大。

"需要"和"矛盾"正好促使新方法的产生,逐段形成点阵、逐段缓冲、四路平行输出等方案就是被逼出来的。

这些困难找到了解决办法后,才于1976年夏决定跳过二代机、三代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得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