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庙简介

孟庙简介

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

孟子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

初建于邹城东北,距城13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轲陵墓之前。

据孟林享殿内现存宋景佑五年《新建孟子庙记》碑文记载:此庙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所创建。

后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等诸多不便,又别建孟庙于邹城东郊,此为邹城有庙之始。

此庙之具体位置、规模和建庙的确切年代,今已不能详考。

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复建孟庙于现址。

现在之孟庙亦非宋宣和建庙之旧观,历经金、元、明、清数十次重修和扩建,才具有现在的规模。

现今之孟庙,坐落在邹城城区南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东倚文贤岗,西濒京沪铁路,北枕因利渠,南临邹济公路,县城市区环拱于北,凫峄诸山雄峙于南,俨如画屏。

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庙之周围绕以红色垣墙。

孟庙之面积,据元代元贞年重修孟庙碑记载:基地为19.4亩。

1964年,邹县文物保管所曾进行一次面积实测:南北,由孟庙北墙至庙前河滨,全长为458.5米,垣墙之内为317.5米。

东西,由西庙墙至东庙墙外柏树处,为95米,垣墙之内为85米。

总面积为65.3亩。

孟庙建筑孟庙是一处长方形,五进院落的古代建筑群,以方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配列,有些地方又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适当安置。

逐院前进,错落有致,起伏参差,院院不同、各具格局,充分体现了古建筑的特点。

庙之正南门为“棂星门”。

“棂星”即指天上的天镇星,天子祭天必先祭棂星,孟庙第一道门以“棂星”命名,含有尊圣如天之意。

“棂星门”高大威严,封建时代除农历二、八月祭祀孟子大典之日,或帝王钦差前来拜谒孟庙之时,才开此门,平时闭门不启。

现为进入孟庙的正门。

门内东西各建一座斗拱承托的木坊,左为“继往圣”、右为“开来学”,以表彰孟轲对儒学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

上述三座木架结构的门坊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孟庙时所建。

进“棂星门”即为孟庙的第一进院落,北墙正中可见“亚圣坊”,此为第二道门坊。

这座门坊为四柱三门,柱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

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东侧门楣坊心线刻云龙;两侧坊心线刻长有双翼展翅飞翔于流云之中的翼龙。

石坊东侧竖有万历九年所立《邹国亚圣公庙》碑一幢。

由此可知,这座门坊原为明代的孟庙大门,其建坊年代,当在立碑之前。

穿过亚圣庙石坊,便进入了孟庙的第二进院落。

院内古木苍苍、翳天蔽日,这些松桧大都800余年,虽历经沧桑,依旧枝干挺拔。

古人对孟庙的树木多有赞颂,如“满林松柏带苍烟”、“云烟松柏不胜情”等诗句,读来生动传神,确是描出了孟庙林木的特点。

更有大书法家董其昌,专题孟庙古桧:“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

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

阅世磨秦籀,参天接鲁青。

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

”沿着古桧柏下的一条砖铺甬道北行,即到“仪门”。

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高大门楼。

门额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四字,故又称“泰山气象”门。

越过“仪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

院内东西各建一门,是平常出入孟庙的通道。

东西门原名为“钟灵门”、“毓秀门”,清乾隆四年重修孟庙时改称为“知言门”、“养气门”。

取义于孟子“淫辞知其蔽……”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两门的南侧分别建有“祭器库”和“省牲所”。

据天启三年《重修孟夫子庙》碑记载:“天启三年二月建祭器库、省牲房各三楹。

”这两处建筑是专为存放祭器和祭品的地方。

院北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

孟庙由此分为东西中三路。

承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碑亭,重檐斗拱,琉璃碧瓦,贴金彩绘,富丽堂皇。

亭内放置清代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名:康熙御笔亭。

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

碑座为一巨大怪兽,狮头、龟背、鹰爪、蛇尾。

这是孟庙中现存最大一块石碑。

碑文字体工整秀丽,为康熙二十六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

碑亭东侧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及《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

进入“承圣门”便是孟庙的第四院落,也是孟庙的中心院落。

院内建有“乾隆御碑亭”,亭内竖有清乾隆皇帝手书《亚圣孟子赞碑》。

院内有水井一眼,据井旁石碑记载,“清乾隆十一年庙前演戏,忽日中声震如雷,闻者环顾失色,见阶前陷有甓甃圆痕,熟视乃井也”,故名天震井。

今井边石栏为清道光十一年所建。

清代诗人葛临绪曾有《题天震井》诗一首:“古井澜翻近庙堂,天惊石破水泉香,汲来修绠原无底,洙泗渊源一脉长。

”这井就在“亚圣殿”前。

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殿高17米,进深20.48米,横宽27.7米。

大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据殿内碑文记载为徐韨、朱缶所创建,历经金、元、明、清,中间多有维修。

清康熙七年鲁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原殿倒塌,因此,现存大殿系清康熙十一年所建。

现在的亚圣殿为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画栋、重檐飞翘、歇山转角的宫殿式建筑。

殿的四周列擎檐的巨型石柱,都饰以浅浮雕,门侧四柱正南面刻翼龙在云中翱翔,栩栩如生,别处罕见。

其余各面刻宝相牡丹或西番莲花纹,世型石柱为明代维修孟庙时所制。

梁坊藻井是用金箔贴制的云龙图案。

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

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

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幅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

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

殿内正中雕龙贴金的神龛内供奉着衮冕九旒九章的孟子塑像,东侧神龛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块。

这座大殿除了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建筑、雕刻、铸造、绘画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辉映。

亚圣殿前的东西两庑,原是供奉孟子的弟子和历代研究儒家孟子学派有贡献的学者的场所。

亚圣殿后院里,建有五楹歇山式孟庙“寝殿”。

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原名为“邹国公祠堂”,是供奉孟子父母的殿堂。

明弘治十年增修孟庙时改为寝殿,成为祭祀甾子夫人田氏的专祠。

殿前露台和甬道之上的三棵古桧树,为北宋宣和年间所植,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现依然青翠蓊郁。

孟庙东路,步入启贤门,甬道两侧碑碣林立,是孟庙各类石碑集中存放的地方,俗称“孟庙碑林”。

甬道尽头即是启圣殿,五楹,单檐歇山式,殿内神龛中供奉着孟子父孟孙激的塑像。

因为孟子的父亲在元代延佑三年尊为邾国公,故此殿原名为“邾国公殿”,后改为启圣殿。

其后为“孟母殿”,殿内无塑像,正中神龛内安放木主牌位。

其上楷书“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位”。

东壁神龛内供有孟子石刻像一尊,据《三迁志》记载:此像为宋景祐年间孔道辅修孟母墓时掘得,定名为“孟子石刻像”。

穿越致敬门即进入孟庙西路。

正北有一门名为“斋戒门”,门内是一座雅静秀丽的小庭院。

院内外四周墙壁上镶嵌着50多块碑刻,多为历代名人文士前来孟庙晋谒游览后的诗词题咏。

斋戒门内东西侧一雌一雄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

一株古老的紫藤萝旋转曲折地缠绕树干,一直伸展到树顶,是孟庙奇景之一。

此院即为“致严堂”院。

建堂三楹。

是孟轲嫡系后裔祭祖之前沐浴、更衣之所。

原名“斋宿所”。

致严堂后面的“祧主祠”是孟氏的家庙。

祠庙三楹,建于清道光十年,祠内存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制神主牌。

祧主祠后,还有一处小院,院内建有砖台,台上置石雕池一件。

祭祀时在池内焚烧写于帛上的祭文,因而称为“焚帛池”。

孟庙不仅以古老的建筑称著于世,而且还保存着秦、汉、晋、唐、宋、金、元、明各代碑刻270余块。

虽历经千年,仍大多完好,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重视。

这些碑刻书体精美,楷、草、隶、篆各体具备。

其中西汉天凤三年《莱子候刻石》、东汉《石墙村刻石》、西晋永康二年《刘宝墓志铭》、元代仿刻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等,都是世所罕见的珍品。

此外,庙内还存放着100多块汉墓画像石、汉代石人、石兽和元代的盘龙浮雕石柱等,这些文物给人们美的享受,为古老的孟庙增添了光彩。

孟府位于邹县南关与孟庙毗邻,是孟轲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皇帝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从此,孟府又被称为亚圣府。

孟府的始建年代不详,据孟庙内现存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孟氏宗传祖图碑”记载:“宋仁宗景祐四年,孔道辅守兖州访亚圣坟于四基山之阳,得其四十五代孙孟宁,因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簿奉祀祖庙,迪功新故宅,坏屋壁,乃得所藏家谱。

”说明北宋景祐年间就已修建了孟府,但故宅所在何处,却未曾说明。

推测孟府应在宋景和四年(公元1122年),第三次迁建孟庙时同时迁建孟府。

孟府坐落在孟庙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

前后共有七进院落,楼、堂、阁、室148间。

以主体建筑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

孟府二门内东侧墙壁间镶嵌着一块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为恳恩照例优免以杜攀扰事》碑。

碑文中记述了明皇朝饮赐的庙户、礼生、佃户、洒扫户、差役等,不得滋意攀扰等事。

另外,孟府第四层院中“赐书楼”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据此可证实孟府在明代就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孟府大门,为三楹,门楣正中悬有匾额,上书“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

黑漆大门上绘有约两米高的彩绘门神。

门外建有高大的影壁。

一对精雕石狮雄居于门的左右。

门阶两旁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

二门又称为“礼门”,其建筑形式与大门基本相同,但门洞为三启,正中门楣上书“礼门义路”四字。

六扇黑漆大门的正中两扇彩绘着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两侧的四扇则彩绘着执笏的文官,威严煊赫。

二门内为“仪门”,其两边不与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全系木结构,仅有圆柱两根,下有石鼓夹抱,上面承托着彩绘大屋顶,前后缀着倒垂的四个木雕花蕾,故又名为“垂花门”。

平时此门紧闭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幸临、定量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仪式时,鸣礼炮十三响然后开启。

这中仪门在封建社会只有列土封候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故又称“塞门”。

穿过仪门,院中有一方形台基,两侧竖着精雕的夔龙石栏,和青砖花墙绕护的丹墀,两株有着数百年寿龄的参天士桧,在台前甬道两侧遮天蔽日。

丹墀的东南角设置有“日晷”;西南角设置有“嘉量”,这完全是仿照皇宫的格式。

其后便是宽敞的五楹出厦正厅,也是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

堂前檐下正中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龙边金字熠熠生辉。

门两侧檐下廊柱上悬挂着“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

”隶书金字抱柱楹联,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饰家法族规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大堂正中设有木制暖阁,内设公案。

大堂前东西厢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执事等办公场所。

大堂前左右设鼓乐楼,是奏乐的地方。

大堂东侧有一处独立的院落,称“五代祠”,是孟区宗族的家祠。

西侧有一曲尺形独特建筑,名为“见山堂”,是当时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