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在新科技下背景下,人们可以从报摊,智能手机上,晚间新闻中,几乎零时差的从那些为全球新闻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工作的新闻记者特约记者和通讯员的报道中了解到千里之外的世界。
每天从北京胡同里一个阅读《人民日报》的中国人到BBC的广播,全球新闻无处不在。
也就在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的时候,新闻的狭隘主义发挥着越来越危险的误导作用。
虚假的消息在新媒体报道下,传得越来越远,比如2011年3月发生福岛核辐射物质泄漏事件以后,在中国掀起的一股“抢盐风”还有2012年的世界末日说。
这些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虚假新闻报道不在少数,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
同时媒体报道方式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和习惯。
从广播,电视,报刊为主导的旧媒体时代到如今的新媒体世纪,媒体的传播也在经历“全球化”历程。
新闻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同时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流通。
如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
路透提供新闻报导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
但“全球化”所带来的麻烦是,它并没有我们向想象的那么完整,甚至与我们相关的新闻报道被严重的扭曲,以至于把整个国家或社会贬低或某种偏见或形象。
据世界银行的消息,在全球70亿左右的人
中,只有80%可以用上电,75%拥有电脑,只有区区35%可以使用上互联网。
这个星球上大多数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与国际媒体”相连。
相反,新闻传播的差距越来越两级分化,媒体传播的对象也越来越集中在一部分权力中心.,在非洲,南美洲,有些国家只能依靠其他国或者公益组织才能建立起媒体传播机构,如广播,电视网络。
开发新的市场和对象,需要很高的投入和宣传,这使得许多媒体公司和经营者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发新的市场,这就必然会有新闻媒体传播的死角。
这是由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马克.格雷汉姆所绘制的一张标有地理信息的条目,显示在维基百科上。
通过图形我们很好的发现,北半球比南半球受到的关注更多,因为北半球多数国家处于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
南半球多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国家受到疾病,环境,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而语很低。
但是在北半球,关注点多为北美洲和欧洲地区。
同时,当我们分析这张图时,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应该还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所关注的信息来源。
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左右。
其实不论是像《人民日报》或是像美国《时代周刊》这样精英报刊杂志,缺乏广泛的全球报道的现象在全世界普遍存在。
这关键在于报道者和了解者选择关注什么样的新闻。
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科技的帮助,每天我们了解的信息几乎可以用“爆炸”来形容,包括国内国际信息。
但是就是当我们认为我们了解的范围是整个世界的时候,下面这张图传递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信息:
这是2010年全球第一搜索浏览器谷歌,根据上网用户习惯制作的一张关于上网用户关注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比例的对照表。
通过图表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几乎很多国家对新闻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国内报道新闻,而国外传播的新闻却占据很小的部分,小到我们都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世界走向全球化,但是新闻媒体的报道却在渐渐背离全球化,当我们很多媒体机构和报道者却还处在假象之中,认为现在的新闻报道与世界接轨,是具有国际化,全球化。
《新闻联播》是中国最具权威历史最为久远的的一档新闻报道节目,根据中国第一浏览门户百度百科上显示,2012年上半年,《新闻联播》全国总收视率高达10.72%,市场份额达33.48%,继续保持全国之冠。
在到达率上,《新闻联播》的优势更为明显,月到达率高达70%以上,全年累计到达率达96.8%。
作为中国新闻报道的缩影,可以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中国新闻报道历程。
其内容按播出顺序是:
1.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
(15分钟左右)
2.思想教育类短片,联播快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
(10分钟左右)
3.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
通过播放时间和内容比重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新闻联播》,主要报道仍然是国内采集报道的新闻。
同时,也从《新闻联播》报道的内容形式也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新闻报道的现状。
由于来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报道者自身等方面的因素,中国新闻的报道不
仅仅不会满足人们了解世界现状的愿望,还会给观众或者读者一个扭曲的世界形象。
不仅仅是中国,就连美国也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来自国际公共广播首席执行官Alisa Miller 在她的演讲中
分享了一个解读关于美国观众在2007年如何消费新闻的图表,这张图表是按照美国想问你机构报道世界各国新闻秒数来划分.其中大部分的新闻集中在美国,占到了79%,剩下的21%,主要是报道与美国有军事,经济活动有关的国家发生的事件,其中伊拉克占到了20%,而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占到了1%.
同时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能更好的了解美国新闻报道情况现状
这是一张美国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图,通过图形我们很好的了解到美国大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当地电视新闻,几乎占到了75%,而国际新闻仅仅只占到了12%,相差3倍,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美国这个经济科技发达,高度开放的国家,那其他国家情况不得而知。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往往是不同的交集。
就像如果没有去过非洲或者中东,会很固执的认为那些地方只有沙漠,贫穷,疾病还有无休止的战争。
这些都是来自媒体的单一报道,我们听到的知道的单一的故事,这只会带来更大的误解。
固有成见的问题不是因为不真实,而是因为不完整。
2014年内8月17日在香港发生的和平普选大游行事件,简称“占中”事件。
在该事件发生以后,英国《独立报》正是以“雨伞革命”为标题报道香港“占中”。
此后,更多的西方媒体开始给香港“占中”贴上“雨伞革命”的标签。
法新社报道,在“雨伞革命”运动中,示威者仅以遮阳伞和决心,瘫痪香港市中心以争取“民主”,雨伞迅速成为他们的标记。
报道引述一名示威者说:“我们有雨伞。
”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是抗争者举起雨伞的照片,直接加上“The Umbrella Revolution”(雨伞革命)的标题。
《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直指这场抗争是过去十年最严重的一次。
不仅仅是此次“占中”事件,还有以往西藏,新疆问题,部分外媒在报到中国社会发生的问题一旦同中国政治局势相联系时,总是带着特有的偏见单一的报道事件,甚至渲染报道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原因主要在于西方在对待中国问题
时上是带着固有的成见,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增加销量,部分外媒只好带着成见报道事件,而这些成见与外媒长期的新闻媒体报道不无关系,这样渐渐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当世界联系的更为紧密的时候,媒体机构所扮演的不应该是带着固有的偏见单一的报道事实的真相,增加隔阂,而应该为全面的,持续的,客观的去传递信息,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见解。
意识形态,文化背景,这些在新闻报道中很容易成为报道的禁锢因素。
部分西方媒体或者中国媒体之间相互带着意识形态导向意识的错误报道或者
不完整报道,就是做好的体现。
也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记者,学着和研究者们更需要明白,新闻报道的实质是什么,是为了什么。
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更要注意新闻媒体报道内容,新闻媒体报道的作用。
社交媒体和公民记者在现在时代在推动民主运动和社会活动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影响力。
如在2014年夏天受到很多人响应的als冰桶挑战赛,通过社交网络平台Twitter,facebook,weibo,在全球大众中流行,也就是通过这项活动,许多人了解到了“渐冻人”,截止2014年8月19日,ALS冰桶挑战赛捐款数已高达1140万美元,2013年同期仅为170万。
但是当宣传的内容不真实时,这样就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媒体的作用。
我们需要思考在当今专业的传播学与充满热忱的目击者或有担当的公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的时代里,新闻的本质和功能究竟是什么?观众和记者如何在网上履行自己的角色?媒介如何改变主流媒
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和民主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有全球数字科技和它所产生的数据,我们现在对于全球新闻报道观众参与和媒体消费的定量和定性了解比过去几十年更多了。
当我们把这些数据的调查与其它诸如语言分析、民族志观察等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全球新闻流程出现的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也可以发现改进新闻行业的办法,同时寻找到如何把当今由科技连接的世界中的世界新闻真正彼此关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