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论文

民俗论文

民俗文化在地理校本课程中的教育价值初探
沈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李威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理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

将中华民俗文化开发为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结合民俗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内容论述该课程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民俗节日,少数民族节日,中西方节日对比,
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二十四节气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进行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二十四节气开发为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之一,将天
文,气象,农事,与习俗结合,即实现了地理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深化,
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流传。

课程内容及目标如下表所示:
二,六大传统节日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熟知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
节和重阳节等。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专家李汉秋说:“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以六大传统节日仪式风俗与地域自然文化的整合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给学生明晰了中华文化的生成背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同时深入挖掘了节日所蕴藏的精神文化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三,少数民族节日及民俗与民族多元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

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即使是一个民族也会有不同的分支,共同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融通,构成多民族的中国民俗文化。

四,中西方节日风俗对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急剧进程,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开始大规模沦陷,我国很多民族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有些甚至已经名存实亡并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流逝。

在20世纪的一百年历史中,中国人持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持不信任态度。

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性、整体性、民族性比较强,而一些西方节日的个性化、时尚性比较强,更容易吸引和抓住青少年群体。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传统节日的现代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大课题。

传统节日在发展进程中不能一味怀旧或者复古,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视野和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将传统与时尚结合,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更具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创新节日形式,丰富节日内容,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综上,民俗文化在地理校本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影响了情感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