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李欣荣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部编版必修上第七单元)。

本单元所选篇目都是写景状物散文,这些篇目都描绘了祖国大地风物美景,传达了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国的秋”和“南国之秋”两地的描写,突出故都秋天的悲凉,表达了自己对北国秋天的赞颂。

在学习中学生可采取点画评注的方法,身临其境,展开想象,从而逐步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练习分析】《故都的秋》“研讨与练习”部分要求学生从景物、句段中体察“故都的秋”的特点,从品味文句中感受作者深沉细腻的情思。

同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选取最喜欢的一篇描写秋天的诗文进行交流赏析,加强所学知识的联系。

【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高一学生接触了一些散文篇目,对散文文体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代的散文表现个性,散文内容往往带有一定自叙传的色彩。

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如何联系作者的个性、情感、文化精神去解读理解散文,感受作者的人生经验,成为当前高一学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基于学情分析、练习分析和教材分析,我确定了本课基本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基本字词的读法、写法、释义,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圈画评注法品读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感受“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词句。

3.了解作者,联系作者文化精神和文化个性,通过联想、想象来理解感受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思。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品读文中关键词句,感受本文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经历理解感受本文中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情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预设:破院秋色,第三段。

槐树落蕊,第四段。

秋蝉残鸣,第五段。

闲话秋凉,第六到十段。

清秋佳果,第十一段。

6.学生找寻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语句,交流发言。

7.学生归纳其余文段内容,对比阅读,体会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

8.学生解读标题。

预设:标题揭示了本文的描写对象、内容···
(三)三读文章拓思路(10分钟)
9.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小组思考探究后回答:
与个人身世有关、与个性风格有关···
悲秋,开头就说悲凉···
赏秋,正是因为美,才会写,以独特的视角写故都的秋···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无效讨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
10.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见解,激发发散性思维。

学习时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从词、句式等方面品味。

(预设: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有分期争论,也有赞赏认同,有感性思维、理性思维)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郁达夫
1、闲情无事园静观
北国之秋 2、槐树落蕊而知秋
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而爱秋
记叙、描写(触觉)对比、议论→眷恋向往
南国之秋:慢、润、淡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