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交通县志

公路交通县志

**市交通志(干线公路篇)综述**交通有着悠久的历史。

约在73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沿太行山东麓一线已出现了道路交通。

距今约3800年前,成汤七世祖王亥迁都于殷(今**市小屯一带),**成为“畿内地”。

自今河南**市附近,经磁县、**、永年、沿太行山东麓至有易(今保定易县),已形成车马大道。

至商代,**南北运输已经频繁,自**经**东北过巨桥(今**县)至沙丘(今**县)亦形成了一条专供纣王使用的道路。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设“司空”管理道路的修建和维护。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道路已具一定规模。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逐步发展,至公元前386年**敬侯迁都**,历经八代国君,共158年,为**国国都。

**逐步成为**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手工业、冶铁业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进一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形成了以**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道路。

当时主要道路有:(一)太行山前的南北交通要道。

这条先商开拓的古道,仍是南北联络的干道。

从**南去魏国都城大梁,该地区的番吾(今磁县)、**(今讲**)、邺城(今**)向东南而去。

**北上经新都(今**)可到燕国都城蓟(今北京)。

(二)**东北行,经曲梁(今永年旧城)到沙丘,再东北行可至今**及**地区。

(三)**东行经曲梁、**至齐都林溜。

(四)**东行至葛孳(今**西南)。

(五)**西行,经**、涉(今涉县)西南行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北行至**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县)和晋阳(今**)。

(六)东部自东**经**,五鹿至陶,是沿**连接“午道”的一条南北要道。

(七)魏国的边陲重镇邺和五鹿之间的道路是该区平原**战国时期一条很重要交通路线。

秦汉时期,“**亦**河之间一都会也。

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成为黄**岸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名列天下“五都”之一。

《御览》曾有“命驾而游五都之市,则天下之货毕陈矣”的记载。

天下之货,五都皆有。

新莽末年的战争,使**走向衰败。

邺城的兴起,取代了**交通中心的地位。

向外辐射的驰道主要有七条:一、由邺城经怀县(今河南**县西南)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渡河而西至**,二、由邺城经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渡黄河南行,至颍川(今河南**市东);三、由邺城经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渡黄**南行,至陈留(今**市西南);四、由邺城东北行经斥丘(今**县)**(今山东省北**),至**(今山东**东北)与信都(今****县等地);五、由邺城经滏口西行,经涉县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经涉县西北行通晋阳。

六、由邺城经**北行至燕涿(今北京等地)七、由邺城沿**水东下,可至沿水诸池。

除此之外,还有曹操用以运输石炭的道路.由邺西南行至**西部的**,邺东南行至东郡治所**的道路也比较通达。

隋唐以后,地方陶瓷业兴起以及后来煤矿的陆续开采,**的交通运输开始复兴。

明清时期,**地区内主要道路沿袭了历代的道路主要有如下几条:一、大名****,西经**、磁县、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二、******,西经丘县、**、永年、**、**、涉县以至山西长治;三、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古道,即从**南来经临、洺关、**、磁县、南去**等地;四、东部平原的南北大道,即从**、威县经该区的**,大名南去经**以至**:以上四条主要道路,在该区境内基本形成“井”字交叉,另有一条道路,**经永年、**、**至大名,这些道路,形成了该区的交通网。

明代**河滏水分流,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县令民疏浚下流河道,舟楫始通天津,滏河航运兴起,马头、张庄桥、**桥、苏曹相继成为水陆集散中心。

彭城的瓷器、**、**的煤炭等由陆路运到各码头装船运出。

天津的日用百货、食盐在各码头经陆运疏散,转销各地,**的搬运装卸业随之昌盛。

清末京汉铁路通车及奥汉铁路相通,形成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干线,取代了运河的作用,铁路沿线迅速形成一条近代城市经济带,**便是这条经济带上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继大名至**、**至**的两条主要公路干线建成之后,1928年,民国**省政府建设厅发布训令,动员力量修筑了**至涉县的大车道(马路),全长55.5公里。

这条路线经午汲、**岭、徘徊、固义、冶陶、乱石岩、西戍、鸡鸣铺、井店至涉县城。

因限于当时的财力,这条路线仅是拓宽、取直、填洼,未架桥梁,实际上汽车还难以通行。

1935年,又重修了大名至**的公路。

随着主干公路两端向西、向东延伸,与晋东南的长治地区、鲁西、**、**地区相接。

初步形成了南北走向的铁路和东西走向的公路交汇,**成为晋**鲁豫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

这一交通地位的确立,为近代**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后,伪华北交通株式会社**自动车营业所垄断了**至各县的全部公路客、货运输和铁路运输;伪国际运输株式会社(1941年10月改称华北运输株式会社)**营业所垄断了铁路沿线货物集散及车站货场的搬运装卸业务,残酷剥削工人,使**的运输装卸业受到严重摧残。

日本侵略军出于其侵华战争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强抓民夫修通了**至各县的简易公路,形成了以**为中心的近代公路枢纽。

为抗击侵略者,抗日军民在公路沿线伏击日军车队,展开“交破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为保护**南和太行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10月5日,**解放。

1946年春,晋**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动员公路沿线群众对公路进行了全面抢修,**的交通运输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9年,京磁、邯大、邯长、邯馆等简易公路和彭城至磁县、马头至彭城等几条辅助大道恢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西部山区的铁、煤等矿产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东部平原区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产量持续提高,工农业产品交流量的逐年增长,使公路交通量相应增长,尽管公路的等级不断提高,仍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1956年水灾后,该区的主要干线公路铺装了碎石路面,公路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但泥结碎石路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才能保证路面结构的完整,维持正常的使用。

为了提高养路效率,1958年初,**公路管理局在**到大名公路上,试做了泥结碎石路面沥青养护层。

试验路段在5~9.4公里间,段长4.4公里。

方法是在原泥结碎石路面磨耗层上洒一层沥青,沥青上洒一层粗沙,经自然碾轧而成沥青封层,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对泥结碎石路面进行的简易沥青表面处治。

这次所做的沥青封层路面,可说是开该区沥青路面之先河。

1963年以后,公路相继改造为沥青路面,逐步实现了晴雨通车,各线桥梁也逐步实现了永久化。

当时**的干线公路主要有六条:l、德县一**~长治公路。

简称德邯长线.该线路自山东德县(今**)起,经**、威县、河古庙,进入****县境,而后经由**、永年、**、康二城.**、徘徊、龙虎、鸡鸣铺至涉县,于响堂铺西出省界,进入山西省达长治。

全线长483公里,经由**地区段长179公里。

2、北京至汉口公路。

简称京汉线.该线路自永年县界进入**境内,经临洺~**一马头~磁县,过**河进入河南省境,经由该区路段长72.5公里。

3、北京至**公路.简称京开线.该线路自丘县界进入**境内,经香**—**—滩镇~龙王庙,出大名县境进入河南省境内,经由该区路段长88公里。

4、**至大名公路。

简称邯大线。

该线起自**,经**—魏县—拐里~大名,止于龙王庙、与北京至**公路相接,为**地区境内的干线公路,全长79公里。

5、**~**~**公路。

简称邯馆临线.该线自**经**~**~**—南**到**.**地区段止于卫河省界.其中**到**段与**至大名公路重复。

**地区段长99公里。

6、彭城~磁县~**公路。

简称彭磁肥线.该线路起自彭城、经磁县~**~**到**.全长62公里,该线路分别于磁县、**、**与京汉、邯大、邯馆临三条干线相接。

**至**路段与邯馆临线重复,自彭城经新坡到马头公路长25.7公里,是这条公路的辅线。

这些公路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路的复兴引来了**经济的复兴。

第一章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沿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以前就有“司空”一职,专职负责道路修建和维护。

**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是1949年5月l0日华北公路总局在**组建的,当时叫公路段。

该段隶属于总局领导,下设临洺关、马头、**三个养路站,定编69名员工,实有员工35名。

管辖北起****县境,南至****县境,总长132.5公里的北平至汉口公路路段,负责该路段的交通恢复和养护工作.当时与邺县、**县两县政府合作共同组织民工,重点突击恢复了被国民党军队南逃时破坏的**河南岸至**里屯17.5公里的路基,整修了**河渡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及行政区划的设立,**专区于1949年10月设置了第一个公路管理机构—**省交通局**公路管理段,隶属于省交通局及**专署领导。

首任段长张向前,副段长孟庆有。

段内设公务员.办事员、帮办员、会计员、出纳员、事务材料员、勤务员;直属单位有:养路队,养路队长何荣,全段员工编制30名。

段下设4个管理所:南**管理所,代所长崔振明,职工6名;**管理所.所长陈念怀,职工l0名;**管理所,所长刘忠怀,职工2名;涉县管理所,所长袁进文,职工3名;段内及所属4个管理所职工总人数为61名.**公路管理段及所属4个管理所初建时,均无办公公寓,暂租赁民房或车马店办公,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员工生活比较艰苦。

公路管理段在当地的领导机关是**专署建设科,专署各县政府的建设科也统管公路行政工作。

1952年,在**公路管理段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

局长王**,副局长何荣。

1952年底,郭玉璋任局长。

公路局下设秘书室;路政股,股长**玉曾;财务股,股长刘钧宇;汽车监理所,所长郭玉璋(兼);养路队。

基层单位先后成立了5个公路管理站:**管理站,**管理站,涉县管理站,(**管理分站)磁县管理站,**管理站。

1953年,**公路管理局于**镇内建筑了机关办公公寓,下属**、涉县、**等公路站相继建设了站房,工作环境有了初步的改善。

1956年,**专区的公路管理机构仍是**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

1958年4月,**专员公署公路管理局与**运输公司、航运管理处合并,成立**专员公署交通运输局。

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郝福银、张自卿、郝志忠等。

1958年8月,**、**两地区合并后,原**专署交通运输局与原**专署交通运输局合并,成立**专署交通运输局。

党委书记尹守财,副书记张自卿;局长郭思正,副局长郭玉璋、郝福银、尹季贞等。

这一时期的下属单位大体与合并前相同。

1960年3月,**专区撤销,所辖区域并入**市,原专署交通运输局与**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合并,成立**市交通运输管理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