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
其中阅读和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涵盖了听说读写等重要因素。
那么,应该怎样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课前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
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
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预习课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
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
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
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
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
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我会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
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
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
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
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风光,同时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草原优美的风光所陶醉。
三、展示课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解疑,培养自学能力。
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问题,学生也根据预习提出疑问。
解疑,就是师生共同讨论,即教师提出恰当的“参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有关句段,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找出答案。
学生答不完整或答不了的,教师再作启发或补充完整。
在展示课上,我首先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设计几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其次,在展示过程中我与学生一起质疑解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这样的质疑解疑,学生就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后我在布置学生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课外读物。
比如向低年级的学生推荐形式鲜明、内容活泼的童话、寓言、卡通漫画;中年级的学生向他们推荐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的读本;高年级的学生喜欢蕴含哲理、富有情趣的文章,推荐他们阅读科普读物、中外名篇、人物传记等。
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愿望,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
还引导学生做一些批注,针对文章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
既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写阅读心得。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有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积极探索应该怎样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其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在快乐的阅读中品味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