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讲义 结构安排及例文

作文讲义 结构安排及例文

专题七作文结构安排一、文章结构安排有哪些要求?要遵循的原则:1.思路清晰,构思完整2.有头有尾,布局匀称3.巧妙衔接,自然过渡二、中考作文常见的结构模式1.横式结构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主体部分几方面的内容一般是并列的关系,但却存在一定的顺序,或从主到次,或由浅入深,或时间上的先后等。

2.纵式结构在记叙文中,纵式结构表现为通过过程的叙述来写人、叙事、写景,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即通过回忆幼年、外出求学和参加革命等不同时期母亲的表现与经历,赞扬了母亲的品德,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

3.转折式结构转折式安排文章的结构模式,就是转折式。

这种结构模式,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相反的方面上去。

层层推向高潮。

达到顶点时。

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三、几种特殊的结构模式1.小标题式运用小标题的结构方法,把文章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拟制一个精妙的小标题,用这个小标题统领下文的内容,为下文的展开指明写作方向。

这样结构文章,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中考优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别运用杜牧的绝句《清明》中的四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为文章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写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画面。

2.排比段式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化运用在段落之间,就形成了段落排比法。

所谓段落排比法,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当的段落组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的结构方法。

文章各个段落之间关系是并排的,每个段落内容地位平等,互不包含。

用这种方法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常见的方法有:(1)段首排比法就是将相似的句型或短语放在文章若干段落的开头,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的一种写法。

这一写法,多用于说理和抒情。

用于说理,可以使论点阐述得更为严密、更为透彻;用于抒情。

可以使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这一方法连缀文章,形散而神聚,可以使文章结构突显,脉络分明,展现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条理性。

(2)人物事件排比法它是将有着某种联系的不同人物的事件各自成段,这几个段落的写法基本一致,形成排比的一种写法。

(3)假设排比法它是一种用几个假设的情形段落来组成文章的一种写法。

如一篇《如果我有……》的作文,主体部分分成四个片段,每个片段均以“如果我有……可否……”放在前面,非常醒目。

(4)引用诗文排比法它是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都引用不同的诗句,从而形成排比的一种写法。

如一篇以“快乐”为话题的考场作文《四季之乐》,主体部分的每一个自然段均引用一句诗来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引出诗句后,。

再用大体相同的字数、句式来描写每个季节的美景和它给人带来的“乐”。

当然.要使用好段落排比法,应注意以下事项:①使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且有内在的联系。

②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落应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

可按时间,可按空间;可并列,可递进;可横式,可纵式。

③不必拘于段落结构的完全一致。

完全一致的几个段落,往往给人单调呆板的感觉,只要大致相同就可以了,这样行文会显得自由、活泼。

3.镜头组合式所谓镜头组合式结构方法,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的一种结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所选择的镜头片段都要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注意几个镜头的排列顺序。

如下文:走进历史的画廊里朦胧中.我被带到了一条长廊里,两边挂满了一幅幅活动着的图画。

我迈开步子,观赏起这些多彩的图画来。

第一幕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中心!”一个黑长衫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

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

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为历史添上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第二幕白色的病床上,一个小女孩艰难地用小手棒翻着书。

由于高位截瘫,她只能通过镜子吃力地看着,字是反的,她因此不停地流着眼泪。

但她并没有抱怨,她坚持住了,为此露出了多少次发自内心的微笑。

当她坐在轮椅上,拉着手风琴低唱着“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时,她已经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张海迪,一张苍白的脸,却为历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烈日当空,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间忙碌着。

低头,弯腰,又站起。

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一连串动作,观察着那一株株水稻。

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顿时爬上了他的脸:“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终于让我找到了!”说着,他弯下身去,小心翼翼地将那株水稻连根挖起,欣喜若狂地带着它往远处的房子跑去。

他就是袁隆平,养活了13亿中国人的伟大农民。

坚持了十年,他终于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一道金黄的风景。

尾声睁开眼,天已大亮,枕头旁放着的书仍翻在第一页,上面赫然写着: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才能创造出最美好的风景。

这篇文章的出彩之处在于运用了“蒙太奇”手法,运用剧本特写镜头模式,采用横向排列组合,非常自然地把不同时问、不同地点的历史“风景”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作者选取了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故事,布鲁诺被焚、张海迪苦读、袁隆平潜心科研,组成了三幕感人至深的独特风景。

三个故事虽“老”,但作者用善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不’同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守。

在表现手法上也各有侧重.写布鲁诺重在背景的烘托,写张海迪重在内心情感的铺设,写袁隆平重在人物言行的描写,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显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文章结构常见的误区: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考场作文中,结构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1.撇开中心,横生枝节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中心思想明确,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然而,有些考生在写作时,刚开始还能围绕一个中心写,中途却岔出别的话题,另起炉灶写到其他内容上去,.从而造成文章有多个中心,分散了文章的力量。

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考场作文的写作需要在动笔之前全面审题,把作文题目、材料选择、结构安排,乃至语言选用等都要想清楚。

想清楚了再动笔是考场作文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

然而,部分考生却与此相反,粗看题目和要求,稍加思考、贸然确立一个立意方向后就动笔写作,由于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等到写到半途发现无话可说,或者偏离题意,又不能重写,于是要么凑字数,要么硬往主题上扣,导致言之无序。

思路缺乏条理性。

阅卷老师说,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打入四类文之中去。

3.层次不清,分段失当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应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文章分段就应该将相同的内容分在一起,而不是将它割裂开来。

部分考生在分段上缺乏统一思考,随意分段,或者一段到底,这都是错误的做法。

或是把本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句群硬分成几个段落,七零八落,显得文意不连贯;或是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硬将一个完整的意思拆散到几个不同的段落中去,导致段落松散,段意不集中;或是在某一个段里硬将互不关联的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中考阅卷老师曾做过统计,大约有19.5%的同学分段上都存在段落太长或者过细、内容杂糅等问题。

4.缺乏过渡,忽视照应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是文章内部层次间、段落间的衔接联系,是前后贯通的纽带。

用好过渡与照应,会使文章结构严密,层次清晰,显示出文章的整体性。

然而,在考场上,也有部分考生由于安排文章的过渡或照应不当,造成文章条理时断时续,层次似有似无,模糊不清。

主要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不错,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5.剪裁不当,头重脚轻文章结构布局要匀称,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要协调,要做到“风头、猪肚、豹尾”。

然而,有的考生由于各种原因,安排文章结构时却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

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五、优秀结构例文:支点(总结段式)生活需要支点,否则,人又如何撬得动背负着的压力?初三的压力,大抵是来自于一次又一次接踵而至的大考小考吧?而对这些压力有些无助。

那次期中考前,已然是深夜,我还在焦头烂额的复习中,在练习本上笔走龙蛇,笔,在昏黄的白炽灯下拉出长长的影子。

忽然,门被轻轻推开,一杯牛奶被摆在小山般高的作业本边。

一只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脑袋,接着便是拖鞋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远了,直到消失。

不知多久后,停笔。

伸手一摸,那牛奶竟还是温热的。

眼睛里流淌着一分感动。

也许是老爸?也许是老妈?呵呵,不猜了,反正是一份支持。

有父母做我的支点,我还会疲倦吗?那次物理考前,我无所适从,紧张,而且慌乱。

到底该怎么复习?就是静不下来。

自己最喜欢的学科呀,要是又考砸了可怎么办呀!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迷惘。

正当我陷在思想的黑洞中时,手机的屏幕突然亮了。

打开,上面赫然写着发件人的名字。

竟然是我的老师。

“明天就要考试了,准备得怎么样啊?呵呵,压力固然是有的,不要去怕它。

就得给你压力,就得转化为动力!一定要告诉自己:我能行。

其实初三就像天桥,望着奔来的车流,倦了,怕了,迷失方向了,不妨转身看看一件件完成了的事,心里便会清晰,便会踏实。

以你的水平,一定不会有问题,想做到顶尖,需要的是细致。

记住,放轻松去考,不要在基础和技能上减了分。

相信你一定行,老师支持你,加油!”脑海中回荡着一分感动。

迷惘,消失了。

有老师做我的支点,我还会迷失方向吗?那次体育考试前,我和她并肩跑在血红的跑道上。

八百米是我最头痛的项目,不是因为跑得不快,而是因为心里素质太差,每每跑到六百米左右就有一个词在心中起伏——放弃。

又到了六百米,我已经喘着粗气,双腿沉重。

转头看她,她也在看着我。

望着我眼中的痛苦,她认真地说:“你的身体素质,不该被一个小小的八百米所击败。

怕什么?放手去冲!突破自己!一定跟住我,不许轻言放弃!看!大家都支持你呢!向前看去,伙伴们拉着嗓子为我加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