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山东师大附中《中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花春文执笔一、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
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已开始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不但生活在环境之中,同时对周围环境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该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
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
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
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形成系列化。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
”总之,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的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
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建设人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为,他将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新的学习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存而学习”。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志、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
所以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应抓住加强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
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
正在试用的新编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本前四章,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章至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第十章讲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造成全球性的粮食、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单一性目的发展经济所酿成的苦果。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则都可以朝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九章、第十章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并以更高的理论为基础指导认识和学习全书。
最后,呼唤全体师生要和全人类一道共同努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的导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
让学生认识人类之家——地球,并懂得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
导言是四册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
它在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在地理课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深入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学科素质教育之核心。
深入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地理教学体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如果教学中紧密联系世界的、我国的、身边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现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的、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繁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说,把地理知识讲活、讲生动,则学生一定会以理智的态度主动的学地理,学校和社会也就会重视起地理来。
四、通过地理教学,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应让学生掌握的几个主要问题1.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之家,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所以,人类需要很好的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爱护资源,才能使它不受损害,永远生机勃勃,同人类和谐发展,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为此,必须向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迅速减少、淡水资源缺乏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
因为资源和环境一旦遭到损害,不只影响着当代人的利益,也危及到子孙后代享用资源和环境的生存的权利。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用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处理生活,指导工作。
地理教学还应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
使学生懂得:如果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盲目的、掠夺式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承载量受到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地宣传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具备这些观念,在处理生活和指导工作中,就能综合地考虑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动。
如果这些学生将来负责某种资源的开发,他会自觉地爱惜资源,节约资源…… 2.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达到具有有理性的环境行为。
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
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最近,济南市中小学所开展的“领养绿地活动”,山东师大附中高一年级所开展的“与绿色同行,同文明相伴”、“保护清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活动,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4.加强环境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文明行为。
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世界各国都制定了许多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要受到各种不同的惩罚。
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也相继出台,现在地理课本中已写进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
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
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动法律的问题。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并对文明的环境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上述问题,不是一堂课、一节、一章所能解决的,而是要贯穿在地理教学的各个章节之中,经过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教育才能完成。
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渗入到每一堂课之中,做为地理知识的内涵和主要内容贯穿绐终。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课外实践,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扩展。
总之,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具有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