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讲刍议
作文评讲课要取得明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而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就必须在课中充分体现评讲的针对性、评语的贴切性、评价的激励性、评议的感染性和评论的实践性。
一、深入了解学生,使评讲具有针对性。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作文评讲前必须了解学生作文现状。
只有建立在对学生渗透了解基础上的教学,才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引起学生共鸣。
笔者初登讲台上作文课时,出于个人兴趣,大讲抒情散文的特点、写法。
兴之所至,似乎口若悬河,然而,学生听时呆若木鸡、不知所云,写时东扯西拉、牵强附会,教学效果极差。
原因在于对学生不知底细、拔高要求。
可见,教不因材而施之,其结果必然是盲人摸瞎马。
要做到“因材”,一是要投“石”问“路”。
即根据语文教学进度,布置与该单元内容相应的作文题使学生习作,以充分展示学生作文现状。
二是刻记“路”标。
即在作文批改过程中,对较为典型作文的优劣之处进行认真记载。
这是了解学生最重要的一步。
三是分名别类。
一般来说,应根据字词句问题、围绕中心选材问题、层次结构问题、写作方法问题等四种类型选取优劣典型作文予以归类。
四是依“路”而行。
即根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施教方案,依据方案进行作文讲评。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呼百应、共奏琴瑟的作用。
笔者曾对某年全省作文竞赛中的典型作文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一手材料制定教案,举行了一堂作文评讲实验教学课。
学生听得入神,写
得有神,取得良好效果。
所以我们说,深入了解学生作文现状,使作文评讲具有针对性,是发挥学生主动性、上好作文评讲课的基础。
二、力求生动具体,使评语具有贴切性。
笔者曾对本县作文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作文评语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什么“语句通顺、中心突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之类,抑或“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章法不明”等。
过于概念化、公式化的评语,不仅使学生如坠云雾、不知就里,即使是我们这些搞语文教学研究的人,也难揣其意,莫名其妙。
百孔一面、千篇一词、安在很多地方似乎都说得过去的评语,在作文评讲中,怎么能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呢?只有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学生才会带着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的明确目的性去积极参加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评语的贴切性,就是要使评语生动具体,一看就懂,一听了然。
在一篇《假如我是人民教师》的一文中,教师的评语是“文章开篇,小作者谈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接下来,小作者谈了一旦理想实现之后要做的事情:‘我要致力于教学改革’,我要带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我要像‘慈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学生’。
作者想象丰富,内容具体。
最后,谈了自己愿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的决心。
文章结构严谨,字里行间充满深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可谓佳作一篇。
”这样的评语扼要、切题。
如果用“立意深远、文理通顺、方法得当。
”这种评语,显然显得过于抽象、不着边际。
可见,所谓贴切性,就是要使评语贴近文章实际,切中文章要害。
评语的贴切性,为作文评讲课准备了翔实而有说服力的材料。
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适应学生特点,使评价具有激励性。
学生一般具有喜欢表扬和鼓励的心理特点。
批评往往使学生感到压抑和不安。
因此在评语课中,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尽量具有激励性,这样才具有感召力。
评价中,不仅要对优秀作文提出表扬,而且对中下等作文中某一闪光点,也要进行表扬和鼓励。
即或是提出问题,也要讲策略,使语言具有激励性。
如某班学生在写《我们的教室》这篇文章时,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语言不通或用词不当,但他们能按空间顺序描述和说明,老师不是从批评的角度评价这些学生的作文,而是首先肯定了这些学生“能以导游身份,按空间顺序说明教室的基本情况。
较好地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要求”。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指出问题时不是用批评的口吻,而是用激励性语言说:“如果你们能做到语句通顺、用词恰当,这些文章就会写得更好。
”这样的评价,即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又使学生明白了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评价时,方法得当、讲究策略、尽量采用激励性语言,才能使学生扬而不骄,抑而不伤,从而增强主体意识。
四、创造良好环境,使评议具有感染性。
创造良好环境,使评价具有感染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首先,应创造良好的作文评议文化氛围。
课前,将优秀作文和教师激励性评语张贴出来,让学生观赏品味。
课中,可用录音机播放几
段配乐作文朗诵,也可以让某篇或某段写得较好的学生“诵文”,教师引导“议文”,朗诵本身是一门艺术,好的朗诵能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在评议中,创造亲切宽松的气氛,能消除师生间隔阂,消除学生戒备心理和拘束心理。
可以想象,教师如果正襟危坐,对学生一副师爷派头,学生怎么能不敬而畏之、敬而远之?又怎么能和教师融为一体参与作文评议活动呢?孔子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他在同学生谈话时,其言亲切,其境放松,故而学生能畅所欲言。
我们应学习孔子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再者,创造和悦激扬的气氛,也能很好地感染学生。
如果对评议好的学生来点掌声鼓励、歌声赞扬,对较差的学生秉持爱心、循循善诱,使优劣得所、褒贬适度,学生怎么会神游于课堂之外呢?良好的环境、浓烈的气氛,一定能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加到作文评论活动中去。
五、调动学生介入,使评论具有实践性。
当我们充分注意到作文评讲中的针对性、贴切性、激励性和感染性时,学生势必有一种箭在弦上、跃跃欲试的状态。
这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介入课堂的局面已经水到渠成。
教师只需轻拨慢点,学生就会如轻舟劲发,在作文知识的海洋中击水冲浪、游荡自如。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参加作文评论的实践活动,既可扩大学生视野、广泛吸取知识,又能使学生通过比较、鉴别、评论,达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要充分调动学生介入,一是教师要列好评论提纲。
二是让学生展示诸于思想内容、文字表达、层次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的典型作文。
三是让学生评论这些作文,以便进一步熟悉评论标准和方法。
然后,根据学生写作程度分组,每组评论3—4篇作文,或让学生相互评论,写出评议意见。
这种人人评、人人议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变主讲为主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教学效率势必会大大提高。
总之,评讲的针对性,评语的贴切性,是上好作文评讲课的基础;评价的激励性、评议的感染性是上好作文评讲课的重要条件;而评论的实践性,则是作文评讲课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落脚点。
只有在以上五个方面下一番功夫,才能使学生和教师在作文评讲时感情共鸣、情绪共振、行动共轨。
才能较好落实素质教育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