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阅读 P56 相关链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身边的不良 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教师多媒体讲解图表内容。
通过讲授法,让学生 明白犯罪其实是不 良行为逐渐发展而 来的,而这些现象就 发生在我们身边,需 要引起警惕。
活动六:防患 于未然
(学生阅读教 材 P56“阅读感悟”)
思考:读了父 亲给儿子的信,你 从中明白了什么?
守法,防患于未然。
教育,使得课堂环节
完整科学。
学生课后观看法治讲堂:《迷失的羔 通过视频观看,不仅
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纪实纪录 加深对课本知识理
片》
解,更重要地是学会
树立法治观念,依法
自律,从而远离违法
犯罪,升华对情感价
值观的熏陶。
刑法的含义、作用
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刑法的含义、分类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自主
学习——了解刑法 与犯罪
阅读教材 P52 —53 内容,回答: (展示问题) 1、刑法的含义及作 用? 2、犯罪的含义。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教师在旁指导。
通过自主学习,教师
学生依次回答上述。
指导,提高学生自我
学习能力,学会独立
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 思考、发现问题、解
学生观看视频,分组讨论上述问题, 学生代表回答。
通过以案说法,小组 教师总结:要想避免犯罪的发生,就 讨论,情景设计,做 要明白什么是犯罪,它的基本特征以 出准确判断,从而迅 及面临的法律责任,作为青少年如何 速 把 学 生 带 入 课 堂 预防犯罪?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这节 之中。 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预防犯 罪。
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堂的参与度和兴趣,
是附加刑。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 熟练的运用知识去
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 判断罪与非罪,从而
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认 识 到 犯 罪 的 法 律
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 后果,进而敬畏法
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律、遵守法律,自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刑法作用,掌握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 2.知道刑罚的含义及分类,青少年要自觉做到预防犯罪、自觉守法。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和讲授,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合作品
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 达能力,培养团队协
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 作精神,让学生了解
抵制诱惑等。
现实中的司法活动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 情 景 , 增 加 情 感 体
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 验。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
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五:杜绝 不良行为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 通 过 课 堂 总 结 , 回
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顾、总结、梳理本课
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 知 识 点 , 强 调 重 难
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 点,以及对学生进行
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 法 治 价 值 观 培 养 和


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 杜绝不良行为
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小组讨 论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计法、案例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 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充分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 了课堂参与度,而且深化的情感体验,认清了犯罪的危害,增强了学生法治观念 和法律意识,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少数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引 导,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 法 和 犯 罪 的 区 别 和
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 联系,同时提高学生
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 分析问题的能力,概
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 括、总结、归纳的能
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 力。
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
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活动三:了解 刑罚(展示材料)
天津市第一中 级人民法院依法对 周永康犯罪的审 理。(略)
1.思考:周永 康的行为是一种什 么行为?
2.周永康受到 的处罚是什么处 罚?
3.法院的判决 中,哪些是主刑? 哪些是附加刑?
学生角色扮演警察和法官回答。
教师讲述:周永康的行为是犯罪 通过情境设计,学生
行为,他受了刑罚处罚,其中无期徒 角色扮演,增强对课
责任?
模拟庭审现场,教师
控辩双方进行辩论。
作为“主审法官”,
教师:1.阅读教材 P55“相关链 由 双 方 的 “ 辩 护 律
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 师”进行庭审辩论,
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 不仅能够调动活跃
的。
课堂气氛,而且能提
2.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 高 学 生 语 言 组 织 表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课题
《预防犯罪》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课时:一课时
提供者:王显辉
单位:淮南二十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预防犯罪》是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题,是对社会规则和法律知识的 拓展、延伸,也是《法不可违》的进一步深化;知识点以犯罪的基本含义、特征 为重点,辅以刑罚作为解释,难点在于内化为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以及 如何做到远离违法犯罪;这节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情感上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是 青少年成长的陷阱,是社会的毒瘤,从而依法自律,远离犯罪。
(三)习题练习
学生谈感受。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 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 于未然。
随堂小练习(材料分析) “由你来断案” 过程略 教师适当点评
加深情感认知,依法 自律,杜绝不良行为 习惯,通过学生感受 表达,观察学生思想 变化,提高分辨是非 对错的能力,理解不 良行为有可能发展 为犯罪及危害。 温故知新,承上启 下,反馈学生学习效 果,检查不同学生的 认知和接受情况。
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远离犯罪。
(阅读教材 P54“相关链接”)了
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活动四:预防 犯罪
(学生阅读教 材 P55“探究与分 享”)
思考与讨论: 1.年龄小犯罪 是否要承担法律责 任? 2.分析他走上 犯罪道路的原因。 3.说说陈某的 经历给你的启示。
学生分为正方、反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组进行辩
论,年龄小是否犯罪是否要承担法律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通过材料分析法,展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示现实中的问题,可
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 以让理论结合实际,
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 更 好 地 解 决 实 际 问
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 题,摆脱相对枯燥的
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 知识,加深对一般违
质,提高课堂效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对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认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2.知道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 识。 3.预防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 觉守法的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树立了规则意识,懂得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上 节课的内容学习及新课预习又为今天《预防犯罪》做了铺垫,能够自主、合作、 探究教材中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启发式教学策略和探究策略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法、阅读指导法、材料分析法、 情景法完成教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青少年如何加强防范、远离犯罪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今日说 法》片段 思考:未成年人小 李为什么会被刑事 拘留? 他将会承担哪些法 律责任? 这件事给你们什么 启示?
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决问题。
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
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活动二:认清 犯罪特征(展示下 列材料)
殴打他人,致 人轻伤→违反治安 管理处罚法→属于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而导 致他人重伤甚至死 亡→触犯了刑法→ 属于犯罪行为 问题;分析上述行 为,同样是殴打他 人为什么面临的法 律责任不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