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乐器之拉弦乐

中国传统乐器之拉弦乐


刘天华
刘天华在家中庭院向民间艺人学记锣鼓谱
刘天华二胡作品欣赏 1、《空山鸟语》独奏曲,刘天华作曲,初 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 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 闻鸟语响。”在此曲中,刘天华创 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 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 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 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 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高胡 南胡 粤胡
音乐作品
近代创作的独奏曲有《双声恨》 、《雨打芭 蕉》、《鸟投林》、 《平湖秋月》等。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独奏曲有《珠江之 恋》、《夕愿》、《故乡情景》、《春到田 间》等。 音乐欣赏:《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 佳作,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 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 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 《彩云追月》

京胡
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之
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它的声音刚劲 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上 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 着胡琴的称呼,在这之后,为了区别于其他 剧种,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
京胡
音乐欣赏
《霸王别姬》 民乐合奏《北京一夜》
演奏家、作曲家。他的二胡作品在发 展传统演奏技巧的同时,敢于大胆借 鉴西洋音乐的手法,因此既具有本民 族的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推陈出新。 其代表作品为二胡曲《赛马》,为新 中国成立以来最杰出的二胡作品之一。 他曾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文革初期 含冤而死。 音乐欣赏《赛马》
《野蜂飞舞》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 奏的小曲,原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 基· 柯萨科夫所作歌剧 《萨旦王的故事》 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 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 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 常演奏的通俗名曲。
中国拉弦乐器源流考辨
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主要是指胡琴 一类乐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高 胡、四胡、马头琴、坠胡等。 综合起来看,观点如下: ①胡琴在历史上是多种地方乐器的 总称。 ②各种民族民间乐器乐器在传播、 交流过程中,乐器演奏方法、演奏技 巧甚至是演奏风格都在不断地更新、 发展,相互借鉴。这极可能是乐器形 制演变的巨大动力。 ③轧筝、嵇琴、奚琴当为我国拉弦 乐器的源头。但他们与胡琴的关系尚 没有得到有力论证。
作品分析
全曲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 引子慢速带装饰音的八度、五度、 四度的大音程跳进,恰似空谷回声, 刻划出一种幽渺、静穆的意境,令 人神往。第一、二段的音乐清新活 泼,气氛活跃。第三、四、五段运 用各种拟声的表现技巧,生动形象, 展现出一幅鸟声四起。争相飞鸣的 喧闹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丽大自 然的热情赞颂。尾声部分再现一段 旋律,末句采用分解的大三和弦的 上行旋律,明亮有力,表现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 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 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 族乐器合奏曲 2首。刘天华共作 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 《月夜》、《苦闷之讴》、《悲 歌》、《空山鸟语》、《闲居 吟》、《良宵》、《光明行》、 《独弦操》、《烛影摇红》(当 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 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 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 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 空闲”。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其形、 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 均与二胡相 同,只是琴筒(共鸣箱)比二胡 略小,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演奏。高胡 的产生,和中国民间乐种广东音乐有着密切的 联系。也同广东地区的粤剧有密切联系,曾作 为粤剧伴奏的主奏乐器。 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 胡习用的丝弦改用钢丝弦,创制而成。
《良宵》 这首乐曲是刘天华于1928年的除 夕夜即兴创作的,原名《除夜小唱》。 是一首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二胡独 奏曲。全曲动听,豪不张扬,感爱最 深的是它的祥和。在娓娓道来的平静 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流淌于心底的 幸福和希望。
光明行 - 曲目特点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
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 富于弹性。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的号角 式音调,在乐曲中占主导的地位。 全曲共分为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 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 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
奚琴早在唐代已在我 国流传的擦弦乐器,这是 历史的事实。
陈旸《乐书》奚琴图
现代民间奚琴形制
二胡



二胡形制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张两 根金属弦,定弦内外弦相隔纯五度,其演奏手 法十分丰富,左手有揉弦(吟音)、泛音、颤 音、滑音、拨弦等;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 跳弓、颤弓、飞弓、拨奏等。有效音域达三至 四个八度。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 、催人泪下的《江河 水》 、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 丽的《长城随想》协秦曲等都是其优秀的代表 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 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最重要的 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 器。
音乐欣赏
《序曲》 《抬轿图》 《博浪图》 《千古西施》
马头琴
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
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 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 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 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 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 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 格。
二十世纪两位杰出二胡音乐家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 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 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 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 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在 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 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 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 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 成就。
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胡艺术
(1)阿炳的身世与作品
华彦钧(1893—1950),无锡东亭小泗房 人,道名华彦钧。自幼随父华清和道士习音 乐。15~16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乐师。 35岁时双目失明,时人直呼瞎子阿炳。由于 社会动乱,道产亦变卖殆尽,阿炳开始了流 浪艺人生涯。他的大部分器乐作品出于此时。 著名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 《寒春风曲》;琵琶曲有《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龙船》等。
本照片来自于当时日 寇占领无锡期间所发 的“良民证”。它是 阿炳一生中唯一的照 片。
无锡东亭阿炳故居(2006-07-03 )
阿炳之墓
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
当年录《二泉 映月》录音机
阿炳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经历坎坷、扎实的民 间音乐功底、谋生手段、 会七百多首曲目、兼收并 蓄融会贯通发为心声。 阿炳二胡作品欣赏 《二泉映月》
清明上河图
音画“清明上河图”


取材于故宫博物院典藏的同名国宝,当中绘画 的人物风光,永不褪色的风华盛世古都,给予 世人无尽的遐思和震撼。作曲家史志有以五年 时间,几经增删,运用独特的音乐解读方式, 将《清明上河图》解构为十六个主题画面,从 而展现了画卷的全貌,唤醒古都旧事。 乐曲是以胡琴为主奏的协奏组曲,由享誉国际 的国家一级演员宋飞以二胡、坠胡、高胡、中 胡、板胡、二弦、低音二胡等,表现画中各种 神韵,把北宋京城清明时节汴梁及汴河两岸的 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一一呈现。 八种胡琴奏17乐章.十七个乐章包括序曲、商 队图、田园图、惊马图、汴河图、迎客图、纤 夫图、乡情图、搏浪图、远航图、思乡图、看 命图、寺庙图、赏鱼图、城关图、抬轿图,以 及盛世图,以音乐带领观众重游千载古都。
作品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 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 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 出现的主题具有叙述、感慨万千的 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 随着后央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 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 不平与怨愤,后来在乐曲高潮处, 二胡的强有力演奏更是表现了阿炳 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音乐欣赏
《草原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
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 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 《叶塞尼亚》 《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 建设图景。 《蒙古人》
革胡
一种音量较大、音域较宽的低音拉弦乐 器。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杨雨森(1926~ 1980)在二胡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拉弦乐器的 特点创制而成,故此称为革胡。以后又经过 不断改进,如今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低 音拉弦乐器。 音乐欣赏:《河南小曲》二重奏
现代二胡作品欣赏
《茉莉花》 《睡莲》 《三门峡畅想曲》 此曲为刘文金于1960年 所作,是当代优秀的器乐创作作品之一。作 者采用了三门峡水库工程中的几个画面,创 作上在继承传统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创作原则 的同时,技法上还借鉴外来的回旋曲式结构, 构成了带再现的四部曲式。

黄海怀(1935-1967),当代著名二胡
作品简介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 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 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 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 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 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 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 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 , 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 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 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 “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