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是什么讲课稿

哲学是什么讲课稿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话题叫做“哲学是什么?”显然,这个问题非常非常之大,短短的10分钟根本没有办法把它讲清楚,所以也只能粗略地给大家讲一些东西。

因为我发现其实还是有很多同学对哲学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认为哲学抽象、玄妙,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啊,甚至学哲学学多了会疯。

那我了,就是希望通过今天这样一个短短的10多分钟让大家能够对哲学的看法有哪怕一点点的改变,那我今天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好,下面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那么今天,我只讲一个话题:就是哲学是什么?或者说哲学的定义。

那么,这个问题呢,在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

它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最复杂的。

简单是因为,它不过就是定义嘛,这是最基本的;而复杂的是因为,我们说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哲学”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为我们一般不会追究物理是什么?化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哲学,我们一定要去追问,因为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哲学问题的出现,包括哲学家提出的解决方法其实都是在解决哲学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难题。

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这样一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比如像大家熟悉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霍布斯说哲学是从原因推结论,从结论推原因的一门学问,比如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相当于没说,比如海德格尔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等等等等,所以,今天我也可以提出我的这么一个观点跟大家分享,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那么,我根据自己的这样一个学习经验,也提出了自己的这样一个看法。

我给哲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以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哲学是一门研究“难题”的,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抽象晦涩的学问。

首先,大家看这一块,就是哲学是研究“难题”的,如何理解?难题对应的是什么?是“问题”。

哲学是研究难题的,科学是研究是问题的。

英语里面,难题叫做problem,而问题了?问题叫做question。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哲学研究的是problem,而科学研究的是question了?problem与question的区别体现在哪里?先说question,question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的,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答案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我并不是说最终的答案,而是此时此刻大家公认的答案。

比如说18世纪,18世纪的人们是把牛顿经典物理学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奉为圭臬的,但是我们说牛顿物理学并不是物理学的终点,爱因斯坦还会用相对论推翻牛顿物理学,但是起码在18世纪大家都是公认的,好像老牛说的蛮有道理的。

所以说,对于question,就像2*X=0,这样一个方程,它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的,就是X=0,不管你数学如何发展,它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那么,我们在看难题,难题是什么?难题就是指没有一个确定答案的问题,解决难题的过程就像盲人摸象,好像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说的通。

比方说古希腊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某个东西,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说了很多,像什么水啊、火啊、气啊等等。

我们也可以说是某种精神的东西,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等等。

这时候,大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哲学问题总是problem,而不是question?为什么哲学问题就不能够像科学问题那样乖乖的有一个确定答案了?有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答案了?那是因为哲学问题往往是超验的,超出经验范围的,什么叫经验范围,无非就是看到的,听到的,也就是人的感官能够感受到的。

那对于哲学问题,我们也要去证明啊,你不能瞎说啊,当然这样的证明也只能是经验的证明,去看呗,听呗,做实验呗。

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你用经验的方式去证明一个超验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发现哲学家的证明最多只能从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窥探了超验世界的一隅,而不可能把握超验世界的全貌,因为经验与超验之间的鸿沟,你没法跨过去不是嘛!那么这也就造成了对于这样哲学“problem”的解决众说纷纭。

但是人类对于problem就束手无策了?也不是,还是有哲学家这样的勇士存在!但是你会发现所有哲学家的证明到最后一定是一个不完全证明。

但是哲学家又想把他的理论变成一个完整的圈,所以最后一定会流于纯粹思维的猜想或者宗教的不证自明。

总之一句话,problem的解决归根到底是是见仁见智的,只能是自圆其说,你就别指望大家都公认了。

所以说,对于难题,我们也举一个方程:0*X=0,1也可以,2也可以,甚至100也可以,就看你怎能么说了。

所以学习哲学不在你最后知道了多少,而在于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

【板书:科学:question,哲学:problem。

两个方程】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一块,哲学是体现人类的终极关怀,这个了,说起来就比较麻烦了,但是又不得不说,为什么因为这涉及到哲学为什么会产生?我们讲关怀嘛,我在想着今天中午吃什么,明天我要怎么过这都是一种关怀,但这仅仅是对于我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大学生的一点很low的关怀,我们放眼全人类,人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是为了什么啊?苹果从4,到4S,5s到底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让我们人类更好地生存在这样一个星球上嘛,不求荷尔德林诗意地栖息,起码得活的有滋有味啊。

所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当然是人类的一种关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嘛,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人类的为什么要生存?生存的意义何在?人类为什么能够作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人类会不会有一天也会像恐龙一样消失了,我想在这儿就涉及到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了。

在这儿了?我不想用什么原始人智慧的开化啊,理性思维的诞生的啊,哲学始于对世界的好奇啊,惊异啊等等这些观点,我想试图用基督教《圣经》里面的故事来向大家说明终极关怀是什么?我给大家看一张简易图。

《圣经》旧约里讲上帝耶和华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然后看亚当太寂寞了,就取下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亚当的老婆夏娃,所以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说法,说一个男人在遇到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女人之前,他的胸口一直会隐隐作痛,兄弟们,你们还痛吗?那么亚当和夏娃就住在美丽的伊甸园中,后来撒旦变成的蛇引诱夏娃吃下智慧之果,夏娃又让她老公也吃了。

后来耶和华回来,看见亚当夏娃用无花果树的叶子遮挡私处,就知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也就是智慧之果嘛,就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但是亚当夏娃堕落人间,有没有像猫啊,狗啊这些动物一样完全成了动物了?没有!因为他们吃了伊甸园的宝物啊,什么?智慧之果啊,对不对?人还有一部分神性,这种神性就体现为人类的理性,而动物,我们说只有动物性。

动物性是什么?就是说猫啊、狗啊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自然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而人就不一样,人可以去主动地去认识自然,甚至改造自然,动物就不行。

因为动物只有感性,人有理性。

支撑动物的行动的只是感性的欲望,而支撑人的活动的除了感性欲望之外,还有理性支配下的道德法则。

但是,貌似这样说亚当夏娃在人间日子过得蛮潇洒的嘛,也不是。

人有智慧、有理性也不见得就是多好的事,为什么?因为智慧会给人带来痛苦。

为什么这样说了?首先,动物没有智慧,吃了睡,睡了吃,他们当然没有痛苦。

但是人不一样,人有智慧啊,那么人就知道自己是有限的存在,所以人要追求一种无限的存在,人的一部分神性让人时时刻刻都在企图摆脱有限的存在,摆脱这样一种自然命运的束缚,而成为一个无限的存在。

那么,我们说终极关怀就有了,终极关怀就是人不满足自身的有限性,暂时性,而想重新回到伊甸园获得一种无限性与永恒性。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自己有一天会死,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仍然对死亡充满着恐惧,也就是怕死。

那么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与对“永生”的无限渴求之间就构成了这样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矛盾最直接可感的例子。

其实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见,哲学研究的问题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生与死的问题离我们很远嘛,对不对?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这一个,就是哲学的晦涩难懂的问题。

大家或许有这样一个疑问,说这些哲学家有话不好好说,其实我想为这些哲学家将几句公道话。

不是哲学家有话不好好好说,故意搞得很抽象、玄妙的样子。

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哪个思想家不想自己的思想广为流传,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啊,对啊?谁愿意自己出的书放在书架上落灰了对不对?那哲学书籍的抽象性是为什么了。

我想是由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我们只有一种语言,那就是日常用语,主要是用来沟通用的,而这样的语言肯定是主要停留在经验世界之中,那这时候哲学家就犯难了,要用经验世界的语言表达超验的观点,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哲学家只能自己创造一些词,比如始基(ache),阿派朗(apeiron),存在(being)这些表达自己超验性观点的抽象词汇,由于这些词汇并不是能够在经验世界中直接感受到的,所以我们往往会感觉到抽象,玄妙,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所以,从上面讲的三个方面,我想从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产生的原因以及哲学语言的特征的三个角度来看,我想大家对我的这样一个定义一定可以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

那么,最后了,我们说了这么多,我想请大家休息一下。

看一张美丽的月夜图。

看到这张图,大家会想到什么,我猜,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我们中学学到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那么,喜欢西方文化的同学,可能会想到一个人,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从哈佛毕业之后,没有找工作,而是放下了所有,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建起一座小木屋,面朝瓦尔登湖,春暖花开。

点一根雪茄,独钓一天星湖。

太惬意了,是不是。

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当我第一次在百度图片上看到这一图片时,我想到我喜欢的哲学家。

他在1788年出版的《实践理性批判》的末尾说过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话,今天在这里,同样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有两样东西,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是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

头顶上的星空和心灵的道德法则。

我建议大家可以可以读一读这位哲学家的书,虽然晦涩,但是一定能够对你的中国式的思维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他有一本书叫做《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还是比较好读的。

他出生于东普鲁士的边陲小镇格尼斯堡,活了80岁,尽管身高只有1米5,从小体弱多病,长得不是很好看,但是他的思想最可以照亮整片欧洲思想界的天空,他的名字叫做伊曼努尔康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