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社会分层
——以印度的宗教为例
社会学系2011300110058孙瑞
前言:施莱尔马赫说,宗教过去是,它也必然地必须是社会性的。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宗教与社会分层社会等级的一些内容。
由于书籍浩如烟海,铺坦开来讨论将会大而无当所以我选择了印度的宗教作为一个主要的分析对象。
印度不但是世界三大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同时也拥有繁多的宗教流派,各个宗都都具有特殊性并反映印度的社会现实和印度古代繁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然后再结合对于宗教与社会研究的书目某些理论分析一下。
主题:本文所选取的是佛教,婆罗门教(《圣教论》)、印度教、锡克教两个大教以及还有古印度研究意义颇大的《摩奴法论》(相当于宗教性的法律)(会在总结中提到)
1)佛教: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一切从生有如来藏”,也就是人人皆有成佛的内在条件。
在教义上,佛孝是在社会分层上平等对待众生,这可能与佛陀的出生有关。
佛教认为人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善就可成佛而不是需要有高贵的身世。
佛教有四个方面的善其中一个是平等与泣爱万物。
佛教强调“等一物我”即一切生命的平等。
宇宙一切的存在之间没有差别。
信仰佛教的人无论是恶棍、妓女还是乞丐都可以,一切众生一律平等,都具有佛性,无高低差别,无论怨宗一视同仁,要有普遍无差别爱心,即使小动物也不能要尊重每个人生存
的权利,而且对于受难的贫苦民众要让它们获得解脱,超越轮回苦海,这虽然体现了道德的完善,但是在社会意义上是非凡的。
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善达到佛的境界。
这无疑在印度的宗教中相当亮眼。
佛教强调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个人的成佛超越了阶层划分的界限。
2)印度教:印度教创造了著名的种姓制度,由高到低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拥有了高的地位,负责精神生活。
如祭祀,讲授《吠经》等,连皇帝也要为他们让道。
刹帝利就是武士阶层。
余下的是农民、高人等等。
本来种姓制的创立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就如同中国的土农工商,但是婆罗门利用了“原人这一颂诗的形象对这种进行了社会分层,有了贵贱之别,随着这种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已经成分为最重要的印度的社会制度之一,在印度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种社会制度之一,在印度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种社会制度的描写,泰戈尔在很多作品中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抨击,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昌达尔姑娘》中的描写,阿难陀是佛陀弟子向一个贱姑娘讨水喝,姑娘担心玷污种姓,但是阿难陀却向它宣扬佛教众生平等原则。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两教的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完全不同。
马克思韦伯认为,印度是一个”由“极强韧的出身身分结合的国家”。
具体来说,种姓制度作为一种排他性的,严格的身分制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婆罗门思想产物。
婆罗门曾是上流有教养的阶层,后来又成为上流读书人阶层,其它则成为政治人物、农民、高人以及贱民等等阶层,而种姓制度把职业划分为“洁净与污秽”之别,也就是说职业
阶层被深深打上出生的烙印,一些学者认为印度种姓制压抑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手工业和商人划分为相互排斥的集团,这阻止了手工业和工商业向更高程发试用,Weber:“The particularity in Its class formation and decided to Stage has become the way of life of vehicle”这种隔阂几乎不可逾越,而发展起来的不是以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而是以种姓依附为特点的“贾吉曼尼”(固定种姓服务接受固定实物报酬,每个村子都是一个有繁细分工的商度闭塞的“小宇宙micro cosmos,使人们甘于落后,不思变革和进取,这种种姓制的社会分层严重影响社会流动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定了竞争对于酱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阻碍作用,在思想上也阻碍了社会平等的发展了”。
3)婆罗门教:所谓的婆罗门教就是婆罗门的自身的一种宗教(不一定正确)可以说是印度教与其有很大关联,婆罗门教有三大教义,就是俗称的三大纲领。
吠陀天启,是婆罗门教坚持一项基本主张,因为婆罗门崇拜的一些神在其中有了基本主张,婆罗门教对于人的社会关素,不同阶层在社会关系不同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看法在《吠陀》中有基本主张,吠陀被奉为金科玉律,所以婆罗门对其要进行神化,它的内容是天启不是神创。
而另一项制度与种姓制密不可分,是最能反映婆罗门教特性的一项根本主张。
古代制度阶级或阶层划分一种基本种姓制。
而婆罗门至上就将这种社会分层自然而然的分开,婆罗门教而且还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也体现了高低分层的制度,就是梵我的关系,这是一个基石的理论。
宇宙最高实体和人的生命现象是主体统一
的,宇宙最高实体是“梵”(Brahman),人的生命现象主体是“我”(Atman),二者是统一(同一)的,如果宇宙和人生现象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现象或主体(最高实体),那么人类社会中也就没有永不变的等级,反过来说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等级分层是存在的。
这无疑给婆罗门至上又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里要提《圣教论》对于这里的“圣教”(Agama)是指吠陀文献,这是一部影响破大的释经书。
乔荼波陀在《圣教论》中大量的引用佛教范畴来论证他的“无差别不二论”,他对于佛陀是敬仰的,虽然他作为婆罗门徒,但是对于无差别的社会分层他还是有一定认可的,说明在对待社会分层中一些理论是相互透渗的,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乔氏对于“梵我”理论是和佛家大乘法别无二致的理解)所以可以看宗教的社会理想还是有差别的,但是也同样有限。
4)锡克致:锡克有“门徒”的意思。
锡克教由锡克群体中产生,锡克教从印度教中的分离,其创始人古鲁那纳克建立了桑格特和旁格特。
桑格特是指锡克教徒不分高低贵贱都聚集在古鲁面前聆听古鲁传播教义。
旁格特是是任何人可以在一些进餐——这是对种姓制反对的采取的实际举动。
锡克教古鲁门想建立一个没有种姓的社会,来反对印度教。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以平、平等的。
但是这与佛教的公平公正是不同的,佛教的公平公正是要在善的本础上建立的,但是锡克教徒大都来自改宗的印度教教徒,而且处在印度教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的影响,所以种姓制也会有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还是有两个较大的种姓的,所以这种社会分层多少建立在种姓制度之上。
不像佛教那样
的广大无私。
总结:“印度文明”实际上是一个以雅利安(婆罗门教)文明,佛教文明和印度教文明为基干的文明。
而婆罗门教,佛教,印度都这三种宗教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也反映了印度长久以来的文明社会分层的现象。
马克思韦伯对于种姓制的社会分层现象和佛教相关的现象都有过研究,而锡克教作为一个分离出来的宗教和印度教虽然分划了鸿沟公开反对种姓制但是多少带有种姓制的影响,但对于商人阶段和农民阶层还是鼓励的,所以锡克教的锡克群众商业相对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摩奴法论》,这个其实相当于是婆罗门一厢情愿捏造出来的法论,但是其颇有研究价值,其1/4是法律性纯粹的内容,其进步意义颇大(“法”在此处与当今的“法”还是有不同的),剩下的3/4则从中可以看到婆罗门对于社会特权的垄断,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最高层,手工业者农业从事者等阶层的发展很难得到高水平。
对比了这些文献后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出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经济和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性。
没有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对社会来说是毁灭性,对于一个宗教的发展也是一样,最终会导致人民的反抗使其灭亡。
参考文献:
1、[德]施莱尔马赫《论宗》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
2、《宗教与人》王永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印度教:宗教与社会》朱明忠、尚会鹏,2003年世界知识出版
社。
4、《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动——印度》毛世昌、刘雪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婆罗门教》姚卫群,中国祭祀科学出版社,2010年。
6、《圣教论》[印度]乔荼波陀,商务印书馆,2009年。
7、《摩奴法论》蒋忠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锡克教与锡克群体的变迁》张占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9《印度教》[印度]沙尔玛著、张志强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V ocational and religion》[G] Max webber。
11、《宗教社会学》戴康生、彭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2、Dolores Domin India in 1857-59 , A stndy in the Role of the Sikhs in the people’s Vprising, Akademie-Verlag Berlin 1977.
(Max的文章是选自《宗教社会学经典快读》李向平,傅敞民译编[美,M·Yinger等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