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民族特色。

(3)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凝聚的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

(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

(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
(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4、课外阅读文献:
(1)高汉玉、屠恒贤主编:《衣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周迅、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二至第八编、第十二编),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讲授提纲:
第一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产生服饰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织物,古代麻织、丝织和棉纺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一) 麻织
1. 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
2. 远古主要纺织材料:
(1)葛
(2)大麻(汉麻)
(3)苎麻(中国草)
(二) 丝绸
1、周代蚕桑和丝织得到长足发展,东周时期已有足踏织机。

2、汉代丝织成就辉煌,丝织衣料总称“缯帛”,可细分为缟、素、纨、锦、罗、纱、绢等近20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丝织品。

3. 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发明双面锦织造法。

4. 宋元时期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图案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5. 明清丝织工艺精美绝伦,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丝织品闻名天下,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空前发展。

(三)棉纺织
1. 棉花的传入: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入。

2.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已较为普及。

3.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与丝织业同步发展。

4. 元代中期棉纺工具有重大改进。

(1)搅车代替铁锭,4尺绳弦大弓代替小竹弓,生产效率成倍增长。

(2)发明了水力带动的水转大纺车。

(3)纺织专家脱颖而出如上海松江的黄道婆。

第二节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
(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
1、五千年前,上衣下裳的形制大致形成,到了商周上衣下裳制已经定型。

华夏族上衣形制多为交领右衽、袂长而肥大。

关于领、衽(衣襟)、袂(衣袖)、缘(衣的饰边)。

2. 周代上衣款式种类。

“襦”(“长襦”与“短襦”、单襦与复襦);亵衣(中衣、私);裘、袍。

3. 商、周时期下身穿的衣服称为“裳”。

“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

”(《仪礼·丧服》)。

裳的样式。

4. 春秋战国前的裤。

绔或胫衣的形制特点。

5.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化带动了服饰变革。

深衣式袍服作为服装的主流款式开始流行。

深衣不是礼服,尊卑共服。

形制特点:(1)上衣下裳连为一体。

(2)无男女式样区别。

(3)上窄下宽,与后世的袍成筒状不同。

(4)系腰带,上不及肋,下不及髋
6. 汉代衣装形制基本为深衣制
丝帛品种多样,锦锈、印花、敷彩等工艺发展,
(二)汉衣与胡服并存
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南北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汉衣和胡衣并存、胡衣汉化的现象。

1. 东晋时玄风盛行,衣式宽松博大
2. 女性服装从深衣向衣、裳分开发展
3. 北方胡服流行
4. 衣装纹饰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影响。

纹饰受佛教文化影响:缠枝纹、忍冬纹、桃形纹、生命树等;纹饰受西部风情影响:对马、对狮、对羊、骆驼等。

(三)新潮的唐代衣装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有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求变。

1. 唐代女装:摒弃宽袖大袍、交领掩胸的传统款式,女性穿着开放大胆,还喜着男装。

2. 唐代男装:较多保留传统款式,局部变化(流行圆领袍)胡服仍是男子喜穿的服饰。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1. 清代以前,宋、明服饰仍承袭汉衣定制。

2. 满清入关建朝后,中国服饰又出现一次大变迁。

(1)男子:强令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垂发辫。

服饰为开衩长袍,下着长裤,衣袖狭窄(袖口装有剑袖,又称“马蹄袖”)。

明代的瓜皮帽仍然流行
(2)女子:民间汉族妇女多沿袭旧制。

南方袄衫,下配长裙;北方妇女多穿长裤;满族妇女穿本族旗袍,外罩马甲。

(五)配饰、首饰与面妆
1. 配饰
(1)玉——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配饰。

古人认为玉是阴阳集于一身的山川之精英,又是品德的象征。

(2)腰带——妇女丝编,文武官员革制。

(3)香囊、佩巾和彩缕也深受喜爱。

2. 首饰
(1)簪——骨簪、玉簪(玉搔头、碧玉簪)、金银簪等。

(2)钗——由簪演变而来,簪单股,钗双股。

(3)胜——新嫁娘多以胜为首饰;步摇——簪上垂珠。

(4)耳饰——环与坠。

(5)项饰——串珠与璎珞。

3、手饰——指环和手镯。

指环又称“约指”、“戒指”把指环作为定亲信物的风俗南北朝时由关外传入。

手镯又称“钏”。

4、发式
常见的有:高髻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等。

5、面妆
粉脂——始于战国,粉是米粉或铅粉,脂是胭脂,用于面部,使肌肤白皙,两颊双唇红艳。

眉黛——始于战国,“黛”是画眉所用的青黑,颜料眉形:西汉流行广眉、八字眉、远山眉;唐代流行柳眉等。

贴花子——又称“靥面妆”。

用极薄的金片、银片等材料,剪成星月花鸟等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

第三节中国服饰文化的制度形态
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以尊卑等级关系为基础,早在西周,已形成了冕服制度。

(一)冠服制度
1. 冠类
周代贵族戴的冠主要有:冕和弁。

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可以戴冕,而且只用于重大典礼活动。

弁是仅次于冕的男式皮质礼帽,用于一般正式场合。

秦汉统一中国后,对冠式作了礼仪典制的规定,冠式成为官职和品秩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的冠服多承袭汉冠制度,但庶民戴的头巾开始上层流行
隋唐后,官员朝服与公服的冠戴和服饰搭配都有定制。

其中典型冠式为进贤冠;宋代幞头方顶硬脚,两脚平展很长。

元代冠服分蒙制和汉制两类:汉制袭用宋制,蒙制戴用大檐帽。

明朝则以乌纱帽最为著名。

清代帽顶以珠玉宝石为饰,称“顶珠”,一至三品官员帽后还饰有金花或孔雀翎。

2. 服装与饰品类
周代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朝服,头戴冕,身穿有纹饰的袍。

纹饰包括:日、月、星、龙、山、火等图案。

唐代官员着圆领官袍。

唐代形成品色衣和章服制度
品色衣制度:以色彩区别品秩的高低。

规定帝王的服色为赫黄,饰龙纹,称为“龙袍”;三品以上官员衣紫;四、五品衣绯;六、七品衣绿;
八、九品衣青。

章服制度:官员进出宫门须带鱼符。

“用鱼袋盛之随身鱼符者,以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新唐书·车服志》)
宋朝不再使用鱼符,但仍佩带鱼袋
明朝官服以“补子”为饰,补子纹饰定为九品,饰于官衣的前胸后背。

清代官服采用满制,以补子为饰仍沿用明制,所绣图案有所不同。

(二)丧服制度
丧服:死者的亲属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特殊衣帽。

中国古代丧服称为“五服”:
斩衰: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

服期三年
齐衰:服期为一年、五个月、三个月不等
大功: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服期为五个月
缌麻:服期为三个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