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20200814115045)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20200814115045)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自我意识2、同化与顺应3、发展心理学4、自我中心5、依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 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__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年后是以为主导活动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 世纪初的霍尔提出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 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之内,婴儿逐渐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与其它物体分离的实体。

A、1 岁 B 、3岁 C 、半岁 D 、5 岁2、在()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

A 1 —2岁B 、2-4个月C 、7 -9个月D 、5岁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上,()是二因素论者。

A、高尔顿B、华生 C 、皮亚杰 D 、斯腾4、( ) 认为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 ,因为他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观念和品性。

A 、霍尔B 、格塞尔C 、卢梭D 、洛克5、现代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达尔文B、S.霍尔C、普莱尔D、冯特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

A、亲子关系 B 、亲社会行为C、同伴关系 D 、性别角色行为7、( ) 提出在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A、斯金纳C华生D班杜拉&在同一时间内对1岁、2岁、3岁三组儿童作词汇数量测定,这是(A、纵向研究B横向研究C、聚合交叉D、个案研究9、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 、谈话法C、问卷法 D 、观察法10、婴儿言语的产生是()。

A 、10—14个月B、15—19 个月C、19—20 个月D、20—30 个月11、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时期A、性成熟 B 、辩证逻辑思维C情感和情绪D、自我意识A、幼儿期B小学时期C、初中时期D、婴儿期12、()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13、()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手段。

A、皮亚杰 B 、格罗斯 C 、彪勒 D 、弗洛伊德14、()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起来。

A、老年期B 、成年期C、青少年期 D 、童年期15、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 。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 D 、大学阶段16、幼儿掌握词类的顺序是()。

A、先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B、先是动词,其次是名词,再次是形容词C、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再次是名词D先是名词,其次是形容词,再次是动词17、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为主。

A、形象思维 B 、抽象逻辑思维C、辩证逻辑思维 D 、创造性思维18、成年中期的年龄界限是()。

A、30—50 岁 B 、30—45 岁 C 、35—60 岁 D 、40—60 岁19、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指()儿童。

A、4-7 岁 B 、6-7 到11-12 岁 C 、2-5 岁D 、12-18 岁20、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 分)A、具体形象性B、直观动作性 C.高度创造性 D.抽象逻辑性1、列举 4 个婴儿言语发展理论及代表人物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3、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几个阶段4、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分)1、试述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2、根据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其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 分)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5、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填空题(每空1 分, 共15 分)1.环境与主体。

2.超我3.后习俗水平4.婴儿期、青春期。

5.攻击性行为。

6.保持过程。

7、直观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8、摆弄物体,游戏,学习,劳动。

9、复演说。

二、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6分).11A、12A 、13D、14C、15B 16A 17C 18C 19D 20D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 分)1B.2C .3D. 4A 5C 、6B 、7B 8B 、9C 、10A 、1、列举 4 个婴儿言语发展理论及代表人物( 6 分)答:(各小点分,共 6 分)1)斯金纳的强化说;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3)阿尔波特和怀特赫斯特“模仿说”及“选择性模仿” ;4)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各小点 2 分,共6 分)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几个阶段答:(各小点分,共 6 分)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4、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答: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各小点 1 分,共 6 分)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青年初期学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 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

青年初期的学生能独立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动机、行为和表现,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很强的自尊心。

第六,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1、试述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10 分)答:(1)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作用。

各小点 1 分,共 4 分)第一,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第二,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第三,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

第四,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中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2) 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各小点 2 分,共 6 分)斯金纳重视将其理论应用于实践,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育婴箱: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根本设计思想是,尽可能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创造一个适宜儿童生长的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婴儿。

第二,行为矫正: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反射的思想在儿童行为矫正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他提出的消退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儿童出现争吵、冲突或自伤行为时,教师或其他友人不予以理睬,直到儿童得到了由自身行为所弓 1 起的消极后果,如疼痛,就会自动停止某种行为。

第三,辅助数学机:斯金纳认为,日常的教学实践常常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等。

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斯金纳发明了最早韵辅助教学机。

教学机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供反馈的速度和反复教学的耐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斯金纳的强化控制理论以及在实践方面的工作对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及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根据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其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

答:(1)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个显著加速期,其心理各个方面相对生理发展相对平稳。

因此,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 分)(2)少年期的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各小点1分,阐述 3 分,共8 分)第一,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少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志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与此同时,在少年的内心中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感情和生活上,而少年则更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