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电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 提高素养,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 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重点突破:
通过以下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分析电视的功用。
想一想,这类节目对人们的政治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带有明显的政治导向,使人们了解时政,理解、 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参考答案:
电影发展的特点(3分):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电影的优点(1分):真、奇、活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法·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由 卢米埃尔兄弟
制作的电影 《火车到站》、 《工厂的大门》
在巴黎公映, 标志着世界电 影的诞生。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就传入中国。 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地点
民族资产阶级传播思想的要求
参考答案:
近代报刊产生的原因(4分):
1.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使人们的信息需求大增;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民族资产阶级传播思想的要求;
第一组:
1.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中国近代报刊 什么时候兴起的?(1分)并分析其产生 的原因(4分)及其影响(4分)。阅读第3 自然段,概括通俗性报刊的特点(4分)
2.阅读第4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我国近代广播事业的发 展概况。(2分)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3分)
3.阅读第6—8自然段,根据我国电影发展的历程,概括我 国电影发展的特点(3分)并分析,相对于广播,电影 有什么优点?(1分)阅读第9自然段,分析电视给人们 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西方报业的发展与文化扩张。
材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
料
大的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
二
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是一份 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报纸。
1895年康有为在上海创 办《强学报》。
1895年康有为 在北京创办《万 国公报》,三个 月后改组为《中 外纪闻》,成为 中国资产阶级改 良派的第一份机 关报。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 漫画改编而成。2005年,在 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 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 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 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 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 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 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 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 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 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 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 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2、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1906年,北京丰泰 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 一部电影:京剧《定 军山》,演员为中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鑫培。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3、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取得快速发展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 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 》、《渔光曲》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3、 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 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 万,居世界第二位。
6、2010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占 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 55.4%。
唐代中国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功 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邸报》(887年)
《邸报》是官方主办的报纸,其主 要内容是发布皇帝的诏书、命令,皇 室的动态,以及封建王府官员的升迁 罢黜、任免、赏罚等方面的消息。
第一组:
1.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中国近代报刊 什么时候兴起的?(1分)并分析其产生 的原因(4分)及其影响(4分)。阅读第3 自然段,概括通俗性报刊的特点(4分)
第三组:
阅读第6—8自然段,根据我国电影发 展的历程,概括我国电影发展的特点(3 分)并分析,相对于广播,电影有什么优 点?(1分)阅读第9自然段,分析电视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电影发展的特点(3分):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电影的优点(1分):真、奇、活 电视事业发展产生的影响(2分):
4.阅读第10—12自然段,分析互联网发展的原因(2分), 并例举互联网应用的事例(4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 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上网?(4分)
汇报展示(16分钟)
各小组学生根据刚刚讨论的结果, 按着顺序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并进行及时 评价。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第四组:
4.阅读第10—12自然段,分析互联网产 生和发展的原因(2分),并例举互联 网应用的事例(4分)作为一名中学生,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上网?(4分)
参考答案:
原因(2分):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
代的巨变。②互联网本身的优势。
例举(4分):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
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
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D
)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一度遭受 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后继续快速发 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 影大国之一。
1992年出品 导 演:陈凯歌 主 演:张国荣
张丰毅 巩 俐 ·第四十七届英国
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奖
·第四十六届戛纳 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获法国戛纳第47届国际电影节评 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1.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影片(D )
A、《渔光曲》
B、《姊妹花》
C、《火烧红莲寺》 D、《一江春水向东流》
2.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D)
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 B、订阅一些报刊 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 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
3.《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 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 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
如果了解这则新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
专题四第3课
湖北襄阳三中 杨鹍鹏
6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
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 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组讨论:全班一共分成四个大组,讨论问题(12分钟)
1.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中国近代报刊什么时候兴起的? (1分)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及其对我们生活的 影响。阅读第3自然段,概括通俗性报刊的特点(4分)
对待上网态度(4分):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本节小结:
大众报纸的发展
方便信息流
广播影视的普及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互联网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牛刀小试:
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3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 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
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B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8题)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
B 之事……广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4.伊朗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
D 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想一想,这类节目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使人们了解各种经济信息,引导人们生产和消费。
想一想,这类节目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 生活,获得休养。
全 国 电 视 台 台 标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 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 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表 现:①节目种类多,听众多; ②节目内容丰富多彩; ③深深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突破:
以上图片,可以看出广播发 展的特点(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体积越来越小,便于携带; 样式越来越时尚、美观。
第三组:
阅读第6—8自然段,根据我国电影发 展的历程,概括我国电影发展的特点(3 分)并分析,相对于广播,电影有什么优 点?(1分)阅读第9自然段,分析电视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1896年在上海创办《时 务报》,主要宣传进化论 ,倡导兴学校废科举,设 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 本主义,呼吁捍卫民族独 立,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 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 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
了很大影响。
上述报刊和文字材料,说明了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近代报刊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了物质条件;
重点突破:
材料一:“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 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 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人心 者。”“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 故动以兵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反谓中国之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 与中国为难耳。”——思想家郑观应 想一想,上述报刊和文字材料,说明了中国近代 报刊出现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