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隶属于法学学科大类下的政治学二级学科。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我国近现代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0世纪80年代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很多学科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逐步从政治学理论中抽离出来,与行政学、管理学门类相结合,并形成了理论性与实操性并重的学科特征。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目标与就业对接的问题
当前,全国范围内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校共113所,近3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4300-6000人。
从应届毕业生的从业方向上来看,近20%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其深造的专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第一,进一步深造政治学方向的相关专业,如国际关系、民族政治学、比较政治学;第二,依据本专业行政学方向学科基础进修管理学学位的相关专业,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类专业;第三,跨学科选择进修其他专业方向。
选择直接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工作。
但事实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与其就业环节的对接存有问题。
第一,公职部门考试职位少,要求高。
作者统计了2012年到2015年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表中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职位设置,其数据如下表:表一从统计数据看,2012年到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对于政治学专业的招考人数为150人左右。
与其所学内容趋同的行政管理专业招录人数比如下表:表二根据上述统计数据能够看出,国家公务员的招考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这个以政务人员为培养对象的专业并没有偏向。
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无法突出学生水平的培养。
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素养的深造,所以学生毕业后想要就业往往只能选择进一步深造。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于学生公文写作、电子政务等水平的培养。
而课程设置又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直接相关。
所以,要实现专业培养与就业的对接,必须实行系统化的专业建设。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本着“规模适度、结构优化、
提升质量、办出特色”的办学基本思路,遵循高校本科教育规律,突
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强化深化学校社会“双主体”办学模式,优化
专业办学条件,努力彰显专业特色,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定位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政治思维素质,了解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府
的运作过程、治理方式,熟悉现代政务和行政管理技能,具有良好的
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水平,能够胜任党政机关、新闻
出版机构、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政策研
究或宣传工作。
成为兼具政治理论素养与行政治理水平的复合应用型
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在教育研究和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数
量需求、规格需求实行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拆析、重构教育教学内容,构建更加契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的课程
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第一,较系统地涵盖专业所必需的
基础理论和知识,第二,突出实践水平在课程体系的中心地位,第三,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人格情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根据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学生应具备系统掌
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中外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核
心知识,具备良好的现代政治思想素质;了解中外政治制度及当代中
国政府的运作过程及其治理方式,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
责分工及行政工作流程,具备公文写作、电子办公等基础应用水平;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较强的理论分析水平、心理应急抗压水平
和组织管理水平;具备熟练应用现代政治科学与行政学相关理论与方
法实行调查研究、政策分析、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的基本水平;具有良
好的从事政治学与行政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水平和素质。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
想是:确立师资为本的办学观,按照“送出去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方针,增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校级重点课程和重点学科建
设的基础,以高水平教师的引进为突破口,以中年轻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以师资力量的整合为重要手段,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潜力,
全面推动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合理、良性发展。
首先,以高水平
教师的引进为突破口。
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教师的到来往往能够使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突
破性发展。
其次,以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
中青年教师在政治学
与行政学专业的教师中所占的比率大,中青年教师能否迅速成长,对
专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三,以师资力量的整合为重要手段。
专职
教师资源的优化作用能否得到体现,关键在于专业内能否合理整合全
校的师资资源。
为此,一方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学
生培养上要进一步突破专业、院系壁垒,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在院内、
校内甚至社会范围内聘请专家教学。
另一方面,在本科教学中进一步
落实导师制,尤其是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方面要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以便课程建设要有负责人和相对稳定的师资梯队。
(四)教学研发建设目标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与“学”的导向。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现行的课程评价制度存有着形
式单一、教学信息反馈弱及正面导向不足等弊端,在一定水准上影响
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过程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实行动态的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当前,政治学与行
政学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的设置多偏重于理论。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
中多采用结果性评价的方式,即期末考试的考核分值比重较大,所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有目标不明确,对课程体系把握不清晰,学习主
动性不强等问题。
所以在专业教学建设过程中,以“立足中心,转变
思路,创新教法”为主要目标,建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完备的过程
性评价体系。
首先,立足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
过程性评价是“以
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动学生全程有效的
学习。
同时,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全面检验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引
导和督促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学习。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随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改进、提升,最终学会积极主动
的学习。
所以,在本专业教学研发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在教学
过程中把对学生的结果性考评和主要围绕教师的课程设计转变为以学
生为核心的授课机制。
其次,转变思路,即转变教学考核思路。
当前
依据本专业教学考核机制的特征,存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学
生的考评机制集中在期末,即传统的结果性评价。
因为知识的理论性
较强,所以无法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真是掌握水准。
其次,随着本专业
建设向应用型的偏移,对于学生实践水平、创新水平的考核日渐不足。
所以在教学研发过程中应改变教学考核思路,通过过程性监控和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水平。
第三,创新教法,即创新
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及反馈机制。
过程性评价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对
学生的考评意见反馈。
所以在本专业的教学研发过程中,教师创新教
法的目标在于,一方面依据本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创新
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程序;另一方面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反馈机制。
(五)社会服务水平建设目标提倡教师和学生积极展开各项社会和公
益服务,逐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新格局。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
以多种形式让专业教师去基层政府、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调研,交
流学习;同时增强校、政、企、事及社会组织合作,为基层政府、企
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另外,在市
场化运作机制下尝试并探索多种模式的学生创、就业机制,力争以专
业理论教学为基础,通过提升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在校以及应届毕业生
与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对接。
同时通过与校内外大学毕业生创业
孵化基地的合作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性培训。
通过向社会的人才
输送体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社会服务水平。
总来说之,只有在目标选择上采取多向度的视角,系统化构建政治学
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目标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人
才需求相对接,向社会输送兼具理论素养和实务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