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为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教育强省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全民信息素养作为根本,把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把改革教学模式和创新学习方式作为核心,把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作为保障,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按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要求,适应未来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所需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设施建设、内容设置与运行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特点和育人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广大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促进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苏南、苏中、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形成特色。

坚持把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薄弱学校作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3.应用驱动、共建共享。

紧贴师生现实需要,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真正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切实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

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4.深度融合、引领创新。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特别是在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管理、教师研修等方面的融合,促进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目标。

围绕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机制,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到85%以上,形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教育教学资源和基础数据库更加完备。

建成以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初步建成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电子互动教材资源库。

建成省级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数据中心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更加深入。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面向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着力强化教师网络教学教研,不断提高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优化。

加强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建成覆盖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宽带网络,实现各地教育城域网高速接入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的职责,基本形成教育信息化领导和管理体系。

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制度,完善多渠道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二、发展任务(四)大力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

推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建成学科齐全、具有江苏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

推动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深度融合,教师普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广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成长情况的智能化反馈。

加强基础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100%的学校建成宽带接入的校园网,50%以上的学校实现校园内无线宽带上网,普通教室信息设备终端能够满足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互动教学需要。

结合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重点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五)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突出服务专业整体教学和实训教学,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适用性和普惠性的优质数字资源,建成14个省级职业教育资源中心和60个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基地。

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以媒体素材、课例、网络课程、仿真实训室以及数字图书馆为重点,推动实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在全省范围的共建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坚持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切实加强人才需求、就业预警、专业调整等方面的信息分析和服务,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建成一批数字化技能教室,职业院校国家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超过90%,省级以上示范院校达标率为100%。

(六)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课程,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考核制度,把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

面向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公选课等,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

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及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实验实习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设施与环境建设,多媒体教室比例提高到80%以上,所有教室实现有线入网,60%的教学活动区域覆盖无线网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达90%以上,促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继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应用。

健全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机结合。

进一步整合教育信息化服务部门,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层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

(七)着力构建继续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鼓励建设继续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积极推动教育资源进家庭,为全社会各类学习者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远程教育系统,着力提高开放大学建设水平,努力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和办学模式。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开展学分互认,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考试评价和质量监管体系。

(八)不断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50岁以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信息技术培训,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领导能力。

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中小学网络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全面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以学科应用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建立覆盖所有学科和专题的教师培训课程数字资源库,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网络远程培训实效。

三、重点项目(九)教育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工程。

依托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整合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基础设施,以省为中心节点、省辖市为分中心节点,构建省教育云计算基础平台,为全省教育信息化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到2015年,实现全省基础平台支持20万并发用户,互联网接入总带宽不小于20Gbps,公共存储总容量达到百TB级,计算资源统筹分配管理、数据异地互相备份。

着力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研究制定符合省情和各类教育特点的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加大无线校园网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通讯系统及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行电子校务、学籍管理、信息服务、专业教学等应用平台,全面提高各类教育在学校管理、教学应用、学生实训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建立全省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综合管理数据中心,加强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对各类教育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推进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建成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科专业管理系统、教学状态数据与质量检测系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

推进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系统、继续教育机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教育涉外管理信息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十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工程。

按照“标准、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的基本要求和“平台+资源+服务”的模式,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理顺开发体制,完善激励机制,采取征集、整合、共建、引进等多种方式,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依托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动态的省、市、县、校四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省级教育信息资源库。

到2015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建成覆盖中小学所有学科的1TB的精品示范课例库、多媒体课件库和教学素材库,建成300GB的特殊教育资源库,“书香江苏”网上读书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建成农林牧渔、能源、土木工程、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医药卫生、轻纺食品、财经商贸、休闲保健等10大类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库;在高等教育领域建成300门省级精品共享课程和1000个多媒体课件和特色专业资源库;在教师培训方面,紧密结合师资培训计划,建成基础教育34门学科的教师网络培训课程,以及100门通识类和专题类教师网络培训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