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聊城海源阁导游词

聊城海源阁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做下自我介绍。

我叫**,欢迎来美丽的海源阁旅游。

海源阁位于聊城市古城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东北首杨氏宅院内。

海源阁建于清道光20年,即公元1840年,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聊城本地人杨以增创建。

海源阁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藏书楼是江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另外三家都在江南。

海源阁藏书楼经过杨氏四代人的努力,多方收购,上百年的积累,藏书逐渐丰富起来。

总计珍藏宋元明清木刻印刷古籍40多种,22万多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

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文物之丰富,海内闻名。

海源阁是聊城的骄傲,是聊城古代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在的海源阁藏书楼,是1992年10月重新修复的。

大门两侧的楹联是胡乔木同志题写的。

上联“一人致力万人受惠”,下联“四代藏书百代流芳”。

“海源阁”三个字是由山东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

进门后东西两侧各有一石,分别书有“书山”和“学海”二字,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在二石后面,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石碑,这是为纪念重修海源阁,由聊城市人民政府在1992年10月立的。

东侧的这块石碑《重修海源阁记》,主要记叙了海源阁的创建历史、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藏书情况、历史地位、重修过程及其重要意义(碑后为“聊城市重修海源阁筹建委员会成员名单”,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

西侧的这块石碑刻有《八路军解放聊城入城三项命令》,它的原文是1947年1月聊城解放时,八路军某政治部机关为保护固有文化免于战争损坏,向入城部队发布的三项命令。

其中第2条就是“保护中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图书馆”。

当时,延安《解放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邯郸《人民日报》、山东《大众日报》等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重大政治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八路军进城后,立即派部队将海源阁保护起来。

但由于以往战乱的损害,海源阁当时已残存殆尽,只有楼前的读书亭保存尚好。

现在海源阁展览的第一展区就在原来读书亭的位置。

原来的杨宅从南到北一共有五进院落。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南向楼房,坐落于杨宅三进院北上房东侧跨院内,面阔三间,上下两层。

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下为杨氏家祠,内有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海源阁藏书楼前有一长条状小院,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小院,东侧有两座长廊式高台读书亭。

海源阁的第四进院有北瓦房5间,东西瓦房各3间,共计11间,不住人,专供藏书之用,主要存放明清版本。

杨宅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可以想象,当时的杨家不仅在聊城,而且在鲁西也是一个大户人家。

时代背景:这里是聊城的位置图和聊城的介绍。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明清时期称东昌府,现为聊城市,素为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聊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2500年来,鸿儒卿相连翩鹊起,骑士名将脱颖而出。

其中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的名相马周、宋代的名医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朝藏书家杨以增(即海源阁的第一代主人)、另外还有著名学者傅斯年、国画大师李苦禅、民族英雄范筑先、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国内外著名学者季羡林等。

聊城风光秀美,古迹颇多,素有“江北水城”的美誉,碧波千顷的东昌湖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还有巍峨壮丽的光岳楼、雕梁画栋的山陕会馆、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古朴雄浑的聊城铁塔和举世闻名的海源阁等。

明代的光岳楼和清代的山陕会馆都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秀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聊城成为一座闻名遐尔的历史文化名城。

海源阁为什么能建在聊城呢?这是有它的历史渊源的。

从元朝开始,大运河就流经聊城,但是真正使聊城发展起来却是在明清两代。

明清时期,聊城依靠京杭大运河,借漕运之利,经济发达,商贸繁荣,聊城成为运河的九大商埠之一,享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美誉。

这个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

在这两个朝代,聊城出了状元3人,进士99人,举人439人。

其中,有被明熹宗誉为“讲官第一”的吏部尚书朱延禧,有清代顺治年间的开国状元、兵部尚书傅以渐,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有被康熙皇帝赞为“字压天下”的状元邓钟岳,还有道光年间任江南河道总督的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等。

|这里的几幅图片是当时大运河流经聊城时给聊城带来的繁华场面。

其中一幅就是城外车马店及商贾往来云集的场面。

有资料记载,当时聊城的商贾不下10万,如果按一户3人计算,当时的聊城人口就不下30万。

海源阁是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另外三家都在江南。

非常遗憾的是,“八千卷楼”和“百百宋楼”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存在的只有“海源阁”,因为海源阁和铁琴铜剑楼的藏书版本最为珍贵,宋元刻本及名人手抄本最多,所以有“南瞿北杨”的美誉。

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聊城杨氏的藏书,不仅在海源阁一个地方,此外在肥城华附庄的杨氏别墅“陶南山馆”(又名“眉园”)和位于聊城西南12.5公里田庄的“弘农丙舍”(亦名“厚遗堂”)都是藏书的地方。

《海源阁丛书》的全部书版,原藏于杨宅内,后迁移到“弘农丙舍”收存。

海源阁的匾额就是藏书楼的第一代主人杨以增亲自题写的。

匾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并藉藏书。

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

亦仿郭范氏之以"天一"名"阁"云。

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亥月中浣,以增敬书并识。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建海源阁的用处(是为了祭祀祖先和藏书)以及为什么取名海源阁(原跋文下另有“杨以增”和“至堂”阳文篆体印章两方)。

这里存放的是《丙舍读书图》长卷局部。

海源阁不但藏书,而且收藏金石书画,有收藏的印笠、字画、砚石以及砚台盒,还有杨以增校印的工具书《皇朝一统图》《万国地球图》等。

海源藏书楼为第二展区。

这个藏书楼的主体楼的檐廊门前立柱上有一幅檀联,上联是“食荐四时新俎豆”,下联是“书藏万卷小琅缳”。

它说明了当时藏书楼的作用。

上联说的是一楼,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一楼当时是用做家庙之用,即用以祭祀祖先。

它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拿出新鲜的贡品,供祖先享用;下联说的是二楼藏书楼。

当时二楼所藏宋元珍本达到1万多卷。

这句联比较夸张地说它是一个“琅缳”,“琅缳”的本义是天帝即玉皇大帝藏书的地方。

这句联稍微夸张地说海源阁藏书楼是一个“小琅缳”。

可见,海源阁的藏书是可以和玉皇大帝的藏书相提并论的。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海源阁的藏书是比较保守的,他的藏书当时是不对外观看的。

藏书楼一楼正中间的图片是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将海源阁藏书《楚辞集注》的影印本,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时的照片。

可见海源阁藏书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楚辞是战国时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

《楚辞集注》是由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撰写的,他全面编辑了诸家注释并分析辨证了屈原以来的楚辞作品,对后人影响很大。

田中先生得到这部书后重新影印,反赠给国内。

目前在海源阁存放的这部书是一位美籍华人捐赠海源阁的。

这两边的题字题词,都是国家领导人和书画名流来海源阁时所题写的。

室内南边墙上是关于藏书楼四代主人的介绍。

海源阁藏书海潮,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收集的结果。

杨氏藏书,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继兴于杨以增。

杨兆煜,字炳南,又字熙崖,聊城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少有高识远韵”,30岁中举人,曾任过山东即墨县教谕。

他精鉴赏,好绘山水,爱收藏,特别喜欢藏书,他的斋名叫“袖海庐”(“厚遗堂”亦为杨兆煜的斋名,杨氏内宅大厅中有汤金钊书“厚遗堂”匾额一方)。

当时,杨兆煜已藏有很多书。

杨兆煜卒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终年77岁。

因事母至孝,谥号为“孝直先生”。

从杨兆煜生前使用的加盖在大批书上的印章---“古东郡厚遗堂杨氏藏”、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东郡杨氏厚遗堂珍藏”等分析,他生前已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但尚没有集中收藏的固定地方,只暂时存放在住室和书房里。

从对杨兆煌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杨以增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受过父亲很大的影响。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一号东樵。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于聊城,是杨兆煌的长子。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收书,他继承父亲的遗愿,结合自己的志向,决心建楼创业,兴起藏书。

杨以增32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

先后在贵州、广西、湖北、甘肃、陕西等省任职。

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江苏清江浦任所,享年69岁。

杨以增死后,按照清朝惯例,皇帝给予他“端勤”的谥号。

杨以增平生无他事,一专于书,收书十万卷,亦兼刻书,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

任湖北襄郧道员时正式开始收购书籍,任陕甘总督时以购精刻本、善本为主,兼收并蓄,此时所购得书籍甚多。

任河道总督时,得苏州黄圣烈“士礼居”藏书颇多,此时购入珍本、善本最多。

(杨以增使用的藏书印章有“杨氏海源阁藏”、“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杨东樵读过”、“杨以增印”、“字益之号东樵”等)杨以增一生酷爱藏书,步入仕途后,他借居官之便,广交文士,大量搜集珍本秘籍。

杨氏海源阁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私家藏书的格局。

明清私家藏书,素以江浙为中心,在这之前“吴人散书,吴人得之”,基本上是在江南那个小圈子里,根本和江北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直到江北的杨以增到南方去做官,这个局面才有了改变。

当时杨以增在江南任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

道光、咸丰年间,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危机,在江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冲击下,江浙的私家藏书不能自保,版权所有聊之旅旅行社,转载必究!“江南各地藏书,一时俱出”。

杨以增利用这个时机,把江南散出的书,尽量搜求。

杨以增近水楼台,得之最多,实际上搜括了南方藏书家之精英。

他借主管河道之便,通过京杭大运河便利的条件,把这些书运到聊城,藏于海源阁,从而,一举改变了我国藏书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面,成为中国藏书史上与江南对峙的“北杨”。

在社会动荡之际,将流散于社会的秘籍、珍本聚而藏之,无疑起到了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作用。

杨以增不但藏书,而且著书、刻书。

这是他所著的《退思庐文存》和刊刻的《海源阁丛书》,这边是《重修光岳楼记》石碑。

光岳楼在经过8次维修后,失修达90多年。

杨以增在回来建海源阁后,又倡修光岳楼。

提到1840年,大家很自然的会想起鸦片战争,想起民族英雄林则徐。

杨以增和林则徐志同道合,交逾莫逆,传为士林佳话(二人曾“同宦楚、豫、秦、陇,情份最密”),这里存有林则徐写给杨以增的亲笔书信,现在保存完好的有17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