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备课说课稿

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备课说课稿

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备课说课稿单县芳草地学校李晓臣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乌鸦反哺》,体会有关对话的写法。

凭借教材中的三幅图进行看作文。

教材献给了范例,帮助学生阅读思考写人物对话的方法,又提供了可选习作内容的三幅图画,还强调了习作要求————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些要求具有很大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认选一副,也可以另选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乌鸦反哺》,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例文是怎样写人物之间的对话的。

2借助对例文的分析,初步懂得写对话,一是要写清楚说的什么;二是写出人物对话是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3根据提供的对话材料,让学生按照作业要求,练习写对话。

教学重难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写人物之间对话的方法。

难点:把提示语写具体,注意提示语位置的变化。

教学准备
1、黑板或者挂图
2、请几名同学对话情景表演,提供写作训练素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通过图画或悦耳的歌曲(有关“乌鸦反哺”的儿童歌曲)导入例文中的故事。

这幅画你们在哪见过?图上画了什么?
2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乌鸦们渐渐长大了,乌鸦的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小乌鸦们是怎样对待它们的老师请大家读一篇短文《乌鸦反哺》。

阅读例文,让学生明白“乌鸦反哺”的意思。

让学生在自读中懂得,乌鸦尚且知道报答父母的养育恩,我们更应该懂得现在体贴、关心父母,长大赡养父母,关爱老人,懂得回报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
二、初读例文(理清脉络,知道小作者是从听到问,到想,懂得了养育之恩的道理)
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生么事?
(2)什么叫“乌鸦反哺”“—————”画出来
2、讨论交流
3教师引出主题“写对话”
这篇短文写“我”和妈妈乌鸦反哺时两个人的谈话,又叫做对话,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板书:写对话)三、讨论说明法
1、过度:怎样写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呢?我们一起看看例文是怎样
写的。

2再读例文,结合书上的分析,明确写法
仔细读对话,了解对话的写法。

这里可以用前后两次作文的范本让学生比较。

()
(1)学生再读例文,思考:“我”和妈妈在树林中说了些什么话?
(2)讨论交流
(3)哪些话是“我”说的,哪些话是妈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①学生讨论,点名回答
这里可以用小黑板出示原作,让学生比较,(原作结构单一,所有的提示语对话都在前面,而且没有说话人的动作、心情等具体的描写,写改后的比较生动,有丰富的提示语,有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

),让学生自己发现提示语的不同写法能给作文增色不少,说话人的心情、动作能使作文更加富有生气。

②小结;写对话要写清楚是谁说的,说了什么。

(4)①对话中写清楚是谁说的这部分叫做“提示语”,请大家看“我”和妈妈这几句对话,用“~~~~”画出提示语,看看它们的位置一样吗?
②为了使文章显得更活泼、不呆板,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

有的放在前面,例如:
妈妈说:“今天的心情不错!”
有的放在后面,例如:
“我在钓鱼呢。

”叔叔笑着说。

还有的放在中间,例如:
“小华,你要认真想想!”丁老师严肃地说,“你这样做,行吗?”
在有的情况下,提示语也可以省略,在清楚地知道对话人是谁的前提下,省略提示语,连续地写双方对话,例如:
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书呀?”
“我在读书呢。


“书?哪里有书哇?”
“石头就是书。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有时一个人说的话也可以写一段话
我们这次习作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提示语在前和提示语在后这两种方法。

但不能满足于此,言为心声,人物的对话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和人物思想行动、性格特征紧密相连。

可以通过对话,写出人物的思想性格、音容笑貌。

而这一点往往被学生忽视。

过度:提示语除了告诉我们是谁说的,还能提示什么?
小结:提示语除了告诉我们是谁说的,还能提示人说话是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写对话时既要写清楚是谁说的,说了什么,还要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表情、动作等,这样才具体、生动、形象。

(5)结合书上的分析,总结写法(板书)
①写清楚说的什么,是谁说的。

②写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

由于大家只注意写人物对话的表达形式,不注意写好对话的内容,所以人物对话要么写得过于简单,片言片语;要么写的冗长繁琐,唠唠叨叨。

有些同学还不会写对话,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写人物对话的重要性,是造成文章写不好的原因。

因此对话要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符合人物的职业身份,揭示人物的思想面貌。

写对话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以及思想面貌等方面。

只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仔细人这的观察一番,就会发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思想面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说的话是不相同的,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医生有医生的特点,病人有病人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特点,小孩有小孩的特点;正面人物有正面人物的特点,反面人物有反面人物的特点……这一点,对于写好人物对话至关重要。

写人物对话时可以借助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提示语的描写,来加强语气,增强对话的表现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小王说”“小李说”,而对说话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这样,就很难把对话写好。

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蔽,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这些动作和神态往往同说话
的内容是一致的。

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些适当的描写,不但增强了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我们来看《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孙中山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时,对他们的动作和神态作了较生动的描写:
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

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妈妈叹了口气:“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

被人笑话怕什么!”
“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房门……
这里,要特别指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一定要自然流露,应当和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心情相吻合。

描写做到恰到好处、自然贴切,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矫揉造作。

不然,效果将适得其反。

另外,写对话时,千万不要写“大话”“空话”“套话”,力求写得自然、真切、恰当、准确。


第二课时
一辅助练习
(1)明确要求:
一、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插图等再现一些生活场景,最后定格
在课文给的几幅画,
让学生搜索头脑中的信息,回想生活中哪里有对话,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幅,发挥想象,将画面内容表演出来,教师选择其中一幅,帮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想象。

有意识指导学生注意表演中燕子和小鱼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

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习作要求:写清一件事;写好提示语;注意分段描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指导写话
在师生表演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明白习作要求。

然后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习作。

第一步,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他们昔日美丽的家园,却发现这里改变了摸样,教师出示一段对话情景,让学生尝试补充燕子妈妈和小燕子一段对话(主要是想象它们的说话神情和动作等)。

二、模仿作文让学生根据情景续写故事,想象小鱼和小燕子的对话,完成习作。

(指导只是其中一幅,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图画进行习作)
三、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复修改
完成习作后,学生尝试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先同位互相读自己的作品,指出不足进行简单修改。

然后再集体交流评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可以自己读读作文找出不通顺的地方修改,可以同学间交流习作,互相指出习作的不足之处。

并给他们一个反复修改作文的思想。

相关主题